周总理的情绪变化

这是一次状况突发的视察,1973年,周总理回到了“故乡”延安。

故地重游的他一路上都格外兴奋,直到来到了一处窑洞,看到了一处“奇怪现象”。

竟惹得一向温和从容的总理怒火中烧不禁“质问”工作人员:“为何不写他的名字?”

这个他究竟是什么人,竟使周总理如此“愤怒”?

温文尔雅的总理看到了什么,忍不住疾言厉色?

兴奋的总理

1973年,周总理回到了延安,这里是共和国神圣的诞生地,也是总理日思夜想的“故乡”

周总理曾经在延安枣庄住过一段时间,所以此次的旅途他再次住到了这里。

故地重游的周总理心情非常激动,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严肃总理,一路上显得格外兴奋。

他一路滔滔不绝地向外宾讲述着这里的过往,走一路,说一路,甚至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来到了一处院子,刚刚还侃侃而谈的周总理突然沉默寡言了起来只见他默默地看着院子内,各个挂着牌子的窑洞。

愤怒的总理

突然他的目光顿住了,众人只见周总理的眼睛,直勾勾地盯在一处没有牌子,长满杂草的窑洞。

这个窑洞在这里格格不入,它既不像其他的窑洞一样挂上了主人的牌子,也不像其他窑洞那般干净整洁,反而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周总理的脚步停在了这里,看了很长时间,他的情绪从最开始时的喜笑颜开,变成了现在的闷闷不乐。

想到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接待外宾。

刚刚起伏的心绪被他一点点压下,周总理情不自禁地解开了衬衣的纽扣,让喉结滚动了几下。

虽然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所有人都感觉到:周总理“动怒”了。

看着一言不发的周总理。工作人员虽有疑惑,但也都觉得可能是周总理故地重游,他的情感有些起伏波动,所以都没当成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来到了枣园下面的平房中,继续聆听讲解员的介绍。

总理的质问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本以为事情已经过去的众人,看到总理将纪念馆的领导人叫道了跟前。

质问道:“你们纪念馆的陈列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中央领导,许多当时的领导人都没有。纪念馆就是记载历史的,今天上午我看见枣园的窑洞里,为什么不挂他的牌子?

听到周总理强忍怒火的询问,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含糊道:“周总理,不是我们不尽心,实在是这个人太特殊了,不能提也不能写呀!

听着工作人员结结巴巴的回答,周总理明白他是在含糊其辞,只能再一次掷地有声地说道:“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不能连历史都不要了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周总理义正词严的话,工作人员明显有些欲言又止。

坚定的总理

大家看着回到延安的周总理,先是带着外宾故地重游枣庄,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个窑洞不仅没有挂牌子,而且和其他干净整洁的窑洞截然不同,而这里,正是曾经的中央高层领导人刘少奇的窑洞。

这个发现,使好不容易平复情绪的周总理,不禁怒火中烧。

原来,他看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只陈列了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人一部分中央领导,还有很多如刘少奇,邓公以及许多老帅都没有。

这个场景,让周总理本来有些平复的愤怒,再次涌上心头,他向纪念馆的领导人质问道:“我看见枣园里刘少奇的窑洞没有牌子,为什么不挂个牌子?现在是现在,不能连历史都不要了嘛!

在场众人听到周总理的话,都呆愣在那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总理讲到话?

他们中有的人吞吞吐吐地问道:“可是这些人是有问题的。

听到此话的周总理神情更是庄严肃穆,他铿锵有力地回答道:“现在是现在,过去是过去。共产党人要尊重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总理坚定的话语,看到他严肃的表情,众人惊讶不已,感触良多。

无私奉献的总理

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小时候的周恩来在学校中,面对老师的问题:“为什么而读书?”

与其他回答“为父母”、“为生活”的回答不同的是,他的心愿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年少的誓言也映照了周总理的一生,他的未来一直都在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坚持不懈。

它一生都未停歇前进的脚步,他半个多世纪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大家对这个“奇怪现象”的事迹怎么看呢,欢迎评论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跨出中南海:红墙内中国政要秘闻》——中国妇女出版社

《崇高政治品格伟大精神风范》——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