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巨变,电动汽车的崛起颠覆了许多传统车企长久以来所依赖的行业基础。在电动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的趋势之下,车企亟需抓住机会,为打造具备盈利能力且成功的电动汽车业务打下基础。
车企之困:如何跨越电动汽车盈利瓶颈?
随着全球各个市场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上升,电动汽车在车企业务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疫情影响虽导致轻型车年销量同比下降14%,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的销量却增长了42%。研究机构——麦肯锡对于电动汽车盈利能力的观点综合为以下六点:
第一,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加深,但许多车型的盈利能力依然较差,导致市场普遍认为电动汽车难以实现盈利目标。麦肯锡分析结论显示,虽然多数传统车企目前盈利水平较低,若干造车新势力或全身心投入电动汽车赛道的传统车企已在电动汽车业务上实现较高毛利,某外资新势力能实现较高的净利润。
而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独辟蹊径,即:在关键环节进行前瞻性的自产或外购决策,并通过创新型业务解锁更多营收来源。
第二,价格压力虽然会一直存在,但电动汽车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按照目前趋势,2030年电动汽车的利润水平预计可达8%~10%,车企还可通过创新型举措实现更高的单车盈利。
第三,渐进式举措有助于逐步提升盈利能力。在目前的业务模式下,车企若采取渐进式举措,遵循业界最佳实践,可在2030年将利润率额外提升8个百分点。
第四,更激进的举措可带来更高的盈利水平。麦肯锡全面潜力分析显示,要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利润,车企可通过优化其电动汽车业务模式,部分车型2030年的利润率可较一般情境提升10~20个百分点。
第五,充分考虑潜在风险极为重要。在遭遇潜在冲突与风险时,利润可能会被完全蚕食。车企应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例如:矿产产能的扩张周期过长引发锂与镍价格暴涨,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如果供应紧张导致电池价格显著超出正常的成本加成水平,会对车企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越来越多造车新势力出现,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车价持续承压,车企又该如何应对?
第六,采取盈利改善举措时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在选择业务提升举措时,车企要考虑组织成熟度、车型定位,甚至所在地区等因素。一般说来,渐进式举措基于行业最佳实践,适用于所有车企;而在采用激进式策略时,车企则需考虑是否拥有足够的电动汽车经验以及自身的电动汽车品牌定位。
电动汽车的主要盈利挑战与市场趋势
当前,全球各个主要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皆呈上升趋势。但在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多数传统车企的入门、中高端级别电动汽车的盈利水平仅略高于盈亏平衡点。总体而言,车企面临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固有挑战。
数据来源:麦肯锡未来出行中心
动力系统成本高企:动力电池系统的成本极高,更还需考虑如电机与功率电子器件的成本等。新技术和能效提升确实有助于降低电池成本,但短期内这对于提升电动汽车盈利水平仍是杯水车薪。总体上,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单车成本较燃油车会高出约4万元人民币。
研发与资本支出惊人:电动汽车在前期的研发与资本投入上耗费巨大。数据显示,全球车企共计划为电动汽车的研发与资本支出投入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鉴于电动汽车初期销量远低于燃油车,投资虽巨,回报却较慢。
售后业务营收下降:电动汽车活动件相比燃油车有所减少,同时磨损降低,因此,虽然售后业务的利润率较高,但由于保养频率较低,电动汽车总体售后营收较燃油车降低约40%。
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庞大:密集的充电网络覆盖和便捷的充电体验是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的关键前提,这意味着在电动汽车渗透率高的市场,充电桩数量需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提升而相应增加。麦肯锡分析估计,电动汽车行业的良好发展需配套约0.75万亿~1.2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果缺少相应的充电基础设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消费意愿会降低,车企就会被迫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而此举无疑将损害电动汽车的盈利水平。
电池回收成本难以缩减:车企还须留出预算用于退役电池的处理,每套电池的处理成本约5000~12 000元人民币。已有电池企业开始通过合作伙伴建设试点处理工厂,旨在实现电池的梯次利用以及原材料回收,并最终提升电动汽车电池生命周期总体价值。然而在未来若干年内,成本高企将持续成为回收业务的一大痛点。
如果车企不对症下药,电动汽车盈利能力疲弱的现状将无法得到扭转。以下两方面的趋势显示,任何降本带来的收益都可能被降价的幅度所抵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