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激战之时,中央军委开始筹划发起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最关键之战是新保安战役。傅作义的王牌主力35军在此役中被全歼。但令人奇怪的是,一向在军事方面颇有造诣的傅作义为何会大失水准。同时,坐拥50多万大军的傅作义,仅仅损失了2万多人,为何就丧失抵抗意志了呢?

一、打张家口调动傅作义

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傅作义兵团52万余人,已经成为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力量。蒋介石屡次明讲暗示,要傅作义相机南撤,到徐州或是到江南,巩固江淮防线。

但傅作义出身晋绥军,一直视绥远为自己真正的根据地,十分抵触拔离本乡到遥远的南方。他把兵力摆在西起张家口、东至塘沽一线,搞成一个一字长蛇阵。其总体意图是,既要控制出海口,以备随时南下,又要保持北平与绥远的联系,以备日后撤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当然乐见傅作义居留于华北。为了稳住傅作义,毛主席还特意电示淮海战场,对杜聿明集团要打得慢一些,以使傅作义继续坚定在华北作战的决心。

但是傅作义主力数量太大,我华北野战军只有两个兵团的兵力不到20万人(一兵团在徐向前指挥下正在山西作战),难以吃下这么庞大的敌人。中央命令东北野战军加快休整,尽快入关。

东野入关前,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也积极行动调动敌人,中央令各兵团把首战矛头对准了张家口。具体部署是:

三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包围张家口,吸引北平傅作义派兵来援;二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则设伏于平、张之间的易县、紫荆关一线,待北平派兵来援,立即切断平、张之间的联系,迫敌主力分散。为东野入关歼灭北平、天津之敌分担一定压力。

那么凭什么认为,傅作义一定会来救张家口呢?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分析认为,傅作义心系绥远,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出海南逃,那么我军就应抓着他的痛处打。张家口位于平绥线上,是北平至绥远的必经之地。所以只要打张家口断其归路,傅必来援。

果然,11月29日,傅作义按捺不住焦急,派其王牌部队第35军西援张家口。傅作义与华北部队作战多年,深知对手惯于围敌打援的套路,故而反复交待35军军长郭景云,击退共军即可,快去快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此时,国共双方的战役部署都很清晰,目的相对单纯。但谁也没想到,后来的战局竟然一变再变,最后的战果,也完全出乎毛泽东和傅作义的预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