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是花与荆棘相随。
可以说2023年是乌尔善的攀升点,《封神1》的成功将他名气推至高峰,更是成为圈内有名的“电影炼金师”。
随之而来的是「飞速升咖」的难题:
「下坠」还是「前进」?
不可否认乌导在《封神》前也是优秀的导演,但在商业和舆论上的影响力相比,这种现象级作品真一部顶三部的作用;
可以说封神的成功让乌尔善的导演生涯突然切进了快车道,要么抓住机遇站稳地位,要么力不所及遍体鳞伤。
随着娱乐生态的“加速洗牌”,上山的人逐渐变多了,话语权交接也不再是一次成功,终身成就的老情况了。
这也导致“《封神1》后的作品”直接影响乌尔善的前途:「再创佳绩」还是「跌落神坛」?
《异人之下》对五十岁的乌尔善来说,这次的成绩可能比封神上映时还重要。
01`求财
商业电影,票房是最重要的。
《异人之下》的宣发可以说是“过猛”级别了,这一点在繁多的预热就就能看出;
不仅把《封神1》的演员请来造势,还把封神前期的那套宣传路径“偷”完了:电影工业、演员故事、IP还原等。
甚至还弄了场演唱会。
这也无可厚非,假设多投点宣发费,就能让盈利概率提升些,没有资方会拒投的。
顺提一嘴,乌尔善的公司「世纪长生天影业」也出现在该片的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位置。
所以在选角,宣发,乌尔善的频繁露脸都可以解释的清。
《一人之下》IP明显的商业价值也是各位资方愿意发力造势的主要原因,这既有原作破亿点击的知名度,也有其携带元素的影视可创作性。
ACG文化与影视圈拥有天然相通性的,加上近年看好的市场反馈,让这个领域的吸金能力被不断高估,想在里面分一杯羹的不在少数。
相比直白的“资本组局捞金”,这更像是次测试市场环境的挑战,把蛋糕做大远比直接吃蛋糕更重要。
但漫改真人电影毕竟在国内属于新尝试,受众群体、本土化改编、流程参考每一步都是在摸石头过河;
保障电影“不毁赛道,又能卖座”就成资方们的需求了。
那有经验、愿意接、成功率高的导演人选也成了构建这个体系的关键。
先排除张艺谋,因为他要拍《英雄联盟》。
02`证道
曾被乌尔善推向票房冠军的《画皮2》,也能反射出其的创作逻辑的剪影;
工业化流程+民族元素+风格视效+IP剧本+隐喻观念。
作品质量每个人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但有个点是公认的:市场喜欢。
《画皮2》票房7亿、《寻龙诀》票房16.81亿、《封神1》26.34亿元。
甚至这种“喜欢”是有国际市场背书的,首部《刀剑笑》就顺利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全球发行;
此后的作品几乎都是投资方拿去开拓海外市场的案例。
那如果说赚钱这项最看重的技能已经被证实,那乌导应该早就走向一线水平了,而不是说等《封神》、甚至《异人之下》作品来进行升咖;
因为不管是《画皮2》,还是《寻龙诀》的卖座,乌尔善的定位更像是项目的优秀乙方,而不是项目的主导者。
“那如果直接入局呢?”显然《封神》和《异人之下》都有乌尔善公司直接参与出品,甚至有传言为了拍摄还抵押了房子。
参与出品的改变是明显的:高话语权,高创作度,还有负责盈亏。
如果说资方选乌尔善,是看中的是其IP改编的经验和商业作品的成功;
那乌尔善选择进场,可能不止是为了有钱实现自己的话语权,也是为了证实卖座绝非偶然。
03`共赢
相较于“十年磨一剑”的封神,《异人之下》已经属于快班车级别了;
2021年立项,2024年上映,更别提这是部特别吃后期的电影。
得益于漫画载体,人物、分镜、特效都有参考案例,剧本打磨这项大头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在无法保障封神三部曲上映时效的前提下(也确实延期了),乌尔善很需要一部能体现风格化和高曝光的作品在空档期时完成接棒;
尤其是一个在演员、宣传、导演等外宣过程里都能“提携”《封神》一把的作品。
一边是想提升知名度、提升未来收益的版权方,一边是强调话语权、工业化经验的导演团队,这双向奔赴自然一拍即合。
当然真实故事也可能是资方牵绳,在电影工业化高涨的背景下催生的合作。
但不管哪个版本下,三方获利都是基于票房大卖的前提,而这也存在不乐观的因素。
商业电影在选择为了扩充受众范围,必然会进行一定体量的改编,这容易产生圈内外分歧观点。
这在《异人之下》早期预告就被多次提及,包括但不限于选角对比、设定/桥段比较、特效不满意等;
一旦作品改编失衡,那源自「原著党」的负评危机就会来得很迅速。
其次在这个拳脚交加的暑期档,一部漫改的优劣势也是明显的;
它受众的年龄范围必然会对票房上限有一定约束,“特效”主导的内容如果无法形成口碑效应,那自然难以复刻高票房神话。
前有《抓娃娃》,后有《解密》、《死侍与金刚狼》的同台竞技,能不能突围靠宣发猛药可不够。
最后决定乌尔善前路的,依然是乌尔善自己。
#2024暑期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