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流行脉络

原著作者化名石头,记录亲历故事,“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故此书名《石头记》。但原著并未问世(应因满清严酷的文字狱)。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一劫30年。则短可几十年,长可上百年),化名为空空道人者见到,抄录。并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化名为曹雪芹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题曰《金陵十二钗》。所以曹雪芹只是删改者,不是作者

删改应为规避文字狱,删改真事隐,使得这本书能够流传于世。

删改于:1744-1754年。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化名为脂砚斋者,在甲戌年,即1754年,抄阅再评。是删改后的前八十回本。

至此,八十回脂批本《石头记》,开始在小范围内传抄。

说明: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脂砚斋等人,显然全是化名,不是真名字号。曹雪芹、脂砚斋是同时期人,同一团队的不同角色。但原作者石头,在“几世几劫”前,显然早几十年。

甲戌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戌本

在传抄的同时,曹雪芹则继续修订。1759年,己卯冬月定本,由脂砚斋批阅完成,并在小范围内传抄。

曹雪芹继续修订,1760年,庚辰秋月定本,由脂砚斋批阅完成,并在小范围内传抄。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八十回后,删改尚未完成,曹雪芹在1762年“泪尽而逝”。

脂砚斋团队只能将八十回的脂批本,允许让更大范围的人传抄。

庚辰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庚辰本

在1791年前的三十年中,八十回脂批本被争相传抄。如程甲本高鹗序言:“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及程乙本程伟元、高鹗序言:“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

在传抄的过程中,有人看到抄本许多不通顺处。不排除有抄错,但很多“错”却不可能是抄书抄错的。

比如:“《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人的故事”,“一乘寺”可能抄错为“一乘人”,但《画记》上张僧繇篇,只有画龙点睛一个故事。抄书人不可能把故事抄错!很明显此处是强调张僧繇用凸凹法,向读者强调“画龙”,所以黛玉、湘云讨论凸凹,回目首字也是“凸、凹”。

再如“湘云醉眠芍药”,香菱她们斗草,却拿出牡丹花,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牡丹和芍药能同时开花吗?这是抄书人能抄错的吗?还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两次都抄错为同一个错字?

黛玉葬花前一天,薛蟠连比带划夸张地说:“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在明清时,没有大棚种植技术,四月底有藕吗?有西瓜吗?还让薛蟠给读者比划:这么粗!这么长!这么大!作者还特意问读者一句:“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

抄本中很多,显然都不是抄错的,而是原文中作者故意错。用错误作为强有力的提醒,提醒读者此书“背面的骷髅”,即“真事隐”。

抄本中字句的不通顺和错误等,让传抄者感到有问题,有遗憾,有人忠实抄录,有人就想改通顺了。比如梦觉本,就做了大幅删改。再如戚序本、舒序本,对文字做了很多改写。如赏中秋贾政说笑话:“并不是奶奶的脚贜”,戚序本就改为:“并不是奶奶脚臭”。

正如程甲本程伟元序所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

既然有利可图,读者又以“无全壁”为憾,难免有人想到续写。1789年舒元炜序“业已有二于三分。从此合丰城之剑,完美无难”,和“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明确指出已知有一百二十回。

福建巡抚徐嗣曾(号雁隅,1790年卒),在1790年前,已买到了一个120回抄本。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曰:‘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说明已传到了福建。

所以程伟元竭力搜罗数年,得到了后四十回。我认为是续书,三十年足够有好事者续写四十回。如同程甲本出版后才几年,1796年便有逍遥子著《后红楼梦》,在120回后,再续写了30回。

然后程伟元同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摆字印刷,并庆幸“《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

1791年,程甲本刻印出版,使得《红楼梦》从三十年的手抄流传,变为刻本流传。直至1927年,一百多年间,程甲本广为流传,被翻刻70余次,平均不到两年就翻刻一版。“遍传海内”。

“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高鹗并不满意,认为“间有纰缪”。发表过文章、多次修订过的人很容易理解,总不满意,总想改得更好。所以二人又用了70多天时间,“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于1792年,又出版了程乙

但程乙本并未流行。有人归结为因程甲本在先,先入为主。其实主要原因是程乙本文字更偏离脂本。程甲本的主要底本是梦觉本,即甲辰本,同时根据程伟元手上的多个抄本进行了校订。而程乙本呢?“今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进行了改写,改得更通俗、更通顺了。比如把“人谓黛玉所不及”改为“人人都说黛玉不及”。

所以,直到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第一个带标点的《红楼梦》版本,汪原放仍以程甲本的翻刻本为底本。

1927年,胡适发现了甲戌本。胡适认为,程乙本的“许多改订修正之处,胜于程甲本”。程乙本更通俗,符合新文化运动的潮流,所以汪原放用胡适手中的程乙本,重新点校《红楼梦》。将亚东本底本从程甲本改为程乙本,重排出版,卷首有胡适序言《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壬子本即1792年的程乙本。这是第一个带标点的程乙本,这个版本广为流行,多次再版。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以程乙本为底本,出版《红楼梦》。这个版本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多次重印,影响深远。

在此期间,随着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和舒序本、梦觉本、杨藏本、蒙府本等古抄本的陆续发现,人们看到了更接近原著文字的各种脂本。(说明:发现的全是经过多次传抄的过录本,无一原本)

所以,1982年,红研所以庚辰本为底本校注的新版《红楼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让广大读者看到了更接近脂本原著的《红楼梦》,耳目一旧,广受欢迎,标志着脂本系统开始流行

改革开放后,各种古抄本的影印版也都陆续出版发行,让大众有机会看到古抄本的原貌,追随者越来越多。

总结起来,经历了这几个流行阶段:

  • 1754年到1791年,是手抄流传阶段。
  • 1791年到1927年,是程甲本系列的流行阶段。
  • 1927年到1982年,是程乙本系列的流行阶段。
  • 1982年至今,脂本系统和古抄本的影印版又占据了制高点。

所以现代读者拿在手上看的印刷版《红楼梦》,绝大多数是程乙本系统,是最偏离原著文字的版本。因当时提倡白话文,由胡适推崇,影响至今。朋友们至少要知道这段历史,您看的印刷版《红楼梦》,看的是“假的”《红楼梦》。

如果您有幸看的是庚辰本为底本的《红楼梦》印刷版,说明至少您还走在大道上,没跑到野地里去。

但印刷版有个通病:文字全都“校对”了。换句话说,把作者故意写错的地方,给校对“正确”了,您就看不到原文中的错误提醒了。

这一点您至少也要知道,否则跟别人讨论《红楼梦》,可能都不在一个基础上。别人看到的脂本信息,您在印刷版书上都看不到。

那么这么多种脂本的抄本,看哪个版本最接近原著呢?

长安昭阳王 给出的建议是:

看古抄本的影印版,选庚辰本。因为庚辰本是最后的定本,而且最全,仅缺64回和67回。这个版本毋庸置疑,是首选。

并对照甲戌本、己卯本一起看。甲戌本是最早的抄本,尤为宝贵,但仅存16回,只能作为辅助。而己卯本,跟庚辰本同源,如果看到庚辰本有不通、错误之处,对比一下己卯本。如果己卯本错的一样,说明不是抄手抄错的,就要注意是否错误提醒。两本对照,更能读到作者原意。因己卯本仅残存半部,所以挑不起大梁,只能为辅。

三大抄本看过之后,其它版本,就不必看了。

庚辰本对照甲戌本、己卯本一起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庚辰本对照甲戌本、己卯本一起读

但凡事都有例外,如有机会看到其它抄本,对感兴趣的地方可以翻翻看,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黛玉形容:“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翻看下列藏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显然,“似泣非泣含露目”更符合宝玉初见的黛玉:母孝在身,“似泣非泣”比“似喜非喜”更合理。“烟”的对偶字,“露”字显然更合理。“似泣非泣”、“目中含露”,黛玉楚楚可怜的形象一下子就画出来了,简直是妙笔生花!也与其后的愁、病、泪光,更相得益彰。

而且,“露”是草上凝珠,黛玉正是“绛珠草一株”。所以黛玉的“含露目”才是画魂之笔,摄人心魄!

《红楼梦》深度解读,本书系统框架,在 长安昭阳王 的专栏,都可免费阅读:

(长安昭阳王的红楼专栏,最终修订版,增删七万余字,改名为【红楼日月】,在多个平台正在发表)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