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说,新东方一直存在“头部淘汰制”,即知名度与离职可能性成正比,知名度越高,越可能离职。
之前是罗永浩、罗翔、李笑来等名师,轮到董宇辉也不算意外,更何况之前已经上演过,这次充其量算是连续剧的新一季。
我不是一直讲“社交式增长”嘛,咱也别讨论恩怨情仇了,就从“社交式增长”视角聊聊同样被头部淘汰的名师和主播背后,被低估的关系。
01
名师与主播的“关系”差异
名师价值自然很大。
首先培训的关键交付物是课程,教材决定课程的下限,老师决定课程的上限。好老师就是金字招牌,但也是金字招牌。
金字招牌,顶多也就是吸引力强的招牌,可以更好的招揽学生,但光有招牌还不行,还需要渠道。
我在《》一文中讲过,我曾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就是21天背单词的原理),将营销活动拆分成内容和渠道,好的内容可以提高营销效率,但关键还是反复曝光,曝光次数越多,被记住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谁都知道“送礼只送脑白金”、“恒源祥羊羊羊”没吸引力,但密集广告狂轰乱炸下,还是深入人心。
金字招牌,充其量也就是好的内容,想要更好的招生,还是需要渠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年教育产品乱战,首先抢的就是渠道,就是流量。
主播和名师可不一样。
名师的基石是个人能力,主播的基石除了个人能力,还有价值连城的粉丝,这一到现在可能还是被低估的资源。
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即便像可口可乐、乐事,还要一掷千金做营销?
因为关系。
绝大多数品牌与他们用户之间的关系太薄弱,牙膏、牙刷、洗涤剂、调味料一个月买不了一回,鸡鸭鱼肉一周买不了一两回,面包牛奶矿泉水饮料一天买不了一两回。
这些品牌想在消费者脑海里留下印象,想在消费者做消费决策的时候选择这个品牌,放弃其他的品牌,必须通过不停的广告轰炸,也就是说广告是品牌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方式。
套用到前面的名师体系里,名师与学生关系的薄弱,造成了培训机构不得不一掷千金投广告,来建立关系。
而主播自带一个关系网络,即粉丝。董宇辉与东方甄选的连续剧里,大家已经见识到了董宇辉“丈母娘粉”的巨大能量。
他一个人可以左右一个商品的销量,可以左右东方甄选粉丝规模的大小,可以左右一个上市公司股价的涨跌。
还记得我在《》里提到“超级品牌T型结构”的变形吗?
左边关注流通能力,主要目标是卖产品,核心方法是快速形成规模,核心指标就是单次付费成本。 右边是稀缺能力,主要目标是做品牌,也就是复购,核心方法是建立可持续关系,核心指标是生命周期成本。
事实上,粉丝与董宇辉紧密的关系,支撑起了一个源远流长的生命周期,粉丝的价值也不止体现在购买商品,还涉及到传播、口碑等方面,这也构成了董宇辉独特的稀缺能力。
这个价值能有多大?陈向东、胡敏这些既是名师,又是新东方二把手的离职,也就是一两条财经版新闻,可董宇辉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全网的轩然大波。
关系,是不是被低估了?
那该如何利用关系做品牌,驱动增长呢?这就需要社交式增长了。
02
社交式增长
我在《》一文中解释过社交式增长
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像Facebook、Snapchat、抖音、b站、快手等典型社交产品一样经历了一个先锁定小众用户群(蓝线所示),再被大众接受的增长过程(红线所示),其二是这些品牌与他们的用户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就像社交一样,这些用户也成为品牌后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如果说董宇辉是用学识、个人魅力吸引用户,建立关系,变成粉丝的话,品牌们有着同样有力的武器:产品。
相比董宇辉式需要逐渐领悟的内容,产品更直观,看的见摸得到,而相比茫茫多的直播带货达人们,找到了细分群体的产品,竞争对手更少。
就像我说的,“早期与一个细分群体深度沟通,快速迭代产品与品牌理念,与其融为一体后,品仗人势,在社交媒体被更多人关注、追捧,继而出圈,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已经屡见不鲜。
这种现象的基础就是品牌与用户建立紧密的关系,他们关系的紧密程度早已超越买卖关系,升级为合作伙伴。
就比如三顿半。最初在下厨房APP,三顿半采用内测的方式,将产品样本寄送给下厨房平台上的达人和重度用户,征询他们的建议,不断优化、改善产品,这个过程甚至引起了下厨房官方团队的注意。通过不断的优化产品,与达人互动,三顿半不仅收获了更优质的产品,还获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他们也成为了三顿半开设淘宝店后的基石用户和最核心的消费群体。
随后三顿半发布“领航员”计划,从已有用户中挖掘具有影响力的用户成为“领航员”,通过寄送产品,协助优化的方式,改进产品。
随着三顿半与“领航员”关系的深入,这些覆盖设计、金融、媒体、医生,有的从事摄影师、插画家、甜品师等不同行业的“领航员”,会自发的在下厨房、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推荐三顿半,据三顿半吴骏在《第一财经》YiMagazine的一次采访中提到早期“在小红书里差不多拥有了2000篇笔记,但其中90%都不是我们自己写的”。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lululemon、Supreme、小米、蔚来、Allbirds等众多产品从诞生到成长过程中。
那该如何利用好关系,实现社交式增长呢?
首先,要重新定义“人”,他们不是消费者,而是用户,是产品经理,是市场经理,是品牌经理。
其次,不盲目追求大众,而是从细分群体(推荐《》)入手,先与这个群体融为一体,记住这个词:融为一体。
最后,尝试运营式营销,即用运营替代营销,营销是获客,是寻找增量,运营是激活存量,让现有用户复购,在现今环境下,与其盲目的做扩张,做广度,不如塌下心做深度。“T型结构的超级品牌”模型显示,深度与广度同样重要。
成为董宇辉难以复制的小概率事件,但董宇辉现象背后被低估的关系,真的价值连城。
关注“杨泽l社交式增长”,我将在今后的内容更新中,详细拆解社交式增长,并lululemon、Yeti冷藏箱、Allbirds、宝宝馋了等案例理解如何切入细分群体,实现社交式增长。
杨泽是谁?
·《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产品冷启动》作者。
·就职过互联网大厂,曾负责脉脉、Totok等多个细分市场产品从0到1增长工作。
·资深品牌架构师。对外经贸大学、阿里巴巴UMIC课堂、36Kr Eclub特邀讲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虎嗅、techweb专栏作者,曾出版《精益营销第一课:产品冷启动》。
个人微信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