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明月川 · 云孚里云宿温泉酒店
设计公司:艾麦欧(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江西宜春
来源:谷德设计网
▼地形分区
为了保证在山地环境下度假酒店的空间品质,设计之初便与甲方明确可适当损容的方案,最终落成地上建筑面积约7263㎡,地下建筑面积2591㎡,容积率约0.64。共有8幢山墅客房及接待大堂、餐厅、无边泳池等公区配套组成。
▼功能布局
▼实景总图
▼核心剖面-视线关系
▼山地上的江南意境
▼嵌入山谷的自然肌理
▼掠过大屋顶的泳池视角
▼公共开放的泳池漫步道
▼空间结构分析
▼主入口视角的酒店公区
▼姿态舒展的三叶
▼与山水对话
▼曲廊飞檐
▼廊下诗意弥漫
▼内庭院
▼湿地的延续
▼内庭院空间
▼凌空而起
▼寒山有炉光
屋面采用带有粗粝沟壑的深灰色水泥瓦,模仿雨淋的痕迹。微微出挑的檐口,只通过土建结构实现进退收口,无任何装饰构件,降低了建造的成本。对于夯土墙做法,我们通过比较效果、耐久性、施工难度、经济性,最终选择了夯土涂料。为了平衡自然肌理和施工的可控性,设计师提供了多版墙面图纸来控制尺寸,并经过多次上墙对比确认最终纹理。此外,项目也选用了高透玻璃和金属等现代精致材料,嵌入质朴体量中,使建筑更“轻”,拙中见巧。
▼层叠的雨林瓦屋面
在设计过程中,尊重、顺应、延展既有的山林环境,是贯穿始终的理念。相比于展示现代化、形式化的构筑技巧,我们的意图在于理解自然山水,顺势营造一处有趣温暖、土生土长的禅意生活群落。云孚里酒店的落成,希望能够唤醒明月山区质朴禅意的生活方式,抚慰来客的离尘之心,并带来新时代温泉养心度假群落的活力。
▼路随灯引云孚里
项目二:径山禅茶文化交流中心
设计公司: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浙江杭州
来源:谷德设计网
▼项目概览
径山禅茶文化交流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比邻径山寺景区。项目用地被群山环抱,地势高差较大。设计伊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课题:自然条件是被动的,而设计师的态度和手段是主动的,我们要如何化解之间的矛盾,又如何体现在地文化,成为设计的核心问题。
▼顺应地势的小体量建筑
▼自由散落的小体量建筑
起势 | 叠山理水
结合设计功能需求与地形特点,用地只有南侧外部道路可相衔接,所以将整个项目的主入口展示及接待功能设置在此。中段地势开始缓慢抬升,原有建筑虽已拆除,但已形成了稳定的土层基础,此区域只做最轻量化的处理,结合小体量的文化体验功能展开,还原山林氛围,削弱建筑的存在感。到了最北侧,坡度陡增,很难直接利用,设计对场地进行改造:增加结构性阶梯式护坡挡墙,使综合服务功能建筑呈“台阶”状嵌入山体,同时避开用地内需要保护的高大树木,并与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消失”在山野之中。由于山谷地形在雨季会面临自然降雨排水压力的考验,通过景观水系统设计来解决这一课题:由南至北顺势形成逐级跌落的水系,最终汇合在南端入口区域形成开阔的景观水面,再疏导至外部雨水系统之中,将泄洪功能与景观相融合,用自然的方式解决自然的问题。
▼山水格局
▼逐级退台的建筑体量
▼建筑生成
▼建筑组团关系
形成高点:用地北侧狭窄,如果建筑只是简单的放置在地面上,会将整个山谷在观感上“堵死”,这里又是游客上山途中的视线焦点,所以我们希望这里的建筑“消失”不见,让视线通畅。所以将建筑形体结合山谷台地的地势逐级叠落下去,把屋顶与用地的最高点标高统一,实现建筑体量的消隐。
▼总平面图
▼制高点处看不到主体建筑
顺应地势:用地的中间段地势变缓,现有植被也较完善,虽然村子已不复存在,但设计希望这些记忆能够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延续,所以遵循原有村落形态,建筑顺应地势高差走向布置,疏密有致,一至两层的体量配合景观绿化隐于山林之间,房子、院子、树木与人共生共荣,延续着江南温润的情调与记忆。
▼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关系
缝合内外:最南端也是用地的最低点,两侧有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开口,进入的过程仿若《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在此区域设置体量为一层的展示空间,南侧对外临路,北侧结合地势还原并扩大水系形成一汪湖水,建筑枕水而建,同时隔绝了内外、谦卑低调。游客穿过建筑后视线豁然开朗,可看到开阔的水面,茂盛的树木,随地势抬高的建筑聚落,以及与山地融合的建筑。
▼嵌入山体的综合服务楼
消隐意境:以径山景区独特的“消隐”的气质为理念,通过削减、打碎建筑体量,增加灰空间、架空层、风雨廊等要素削弱建筑实体的存在感,通过选择原木材质、保留现场植物等手段形成 “大隐隐于市”的禅意空间,达到“显山露水隐见屋”的效果。
▼消隐在自然中的建筑
山水意境:径山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山、水、松、竹、云”的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大量采用了本地化的植物和景观材料,将建筑隐藏起来,将山水绵延进来,形成本案的“山水世界”。
▼从建筑内生长出来的保留树木
▼自然野趣的景观
径山禅茶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是基于特殊环境中建筑设计创作的一次实践。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将功能与之紧密融合,创造适应特殊条件的地域性建筑,恰当的运用“自然”的方式诠释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含义。此外,设计在植根于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在地性和人文特征,对历史文脉等做出回应,否则只会使建筑内涵千篇一律,丧失特点。项目落成后的效果很好的反映了设计意图,充分尊重自然的同时也体现出建筑群体在山谷环境中的消隐意境、在地特点和文化特色,并呈现出绿色、生态、秀美、开放的独特性格。
▼整体鸟瞰
扫码添加微信,了解更多规划详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