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中乾隆帝曾六下江南,每次南下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历史上清朝南巡的皇帝有三位,除了乾隆帝以外,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另一位嘉庆帝南巡影响不大。)乾隆帝在其统治期间进行了南巡,‌主要是为了免赋加恩笼络人心、‌巡视河工体察民情、‌团结凝聚江南士族豪绅等目的,‌以巩固其统治权力。‌乾隆帝的南巡活动非常奢华,‌每次出行都伴随着庞大的队伍和精心的筹备,‌展现了其在位期间的盛世景象。
早在清兵入关时,江南人民就进行大规模的抵抗,江南地区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征调明朝遗民编修明史等,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过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还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而还,意在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视察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江苏、浙江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绅,绅士,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青衿,生员所服,指生员。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江南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特指江浙长江以南至钱塘江口,加上扬州一带,江浙两省的核心地区,有时也包含安徽东南部及江西东北部。清代前期与中期最繁华的是江宁府、苏州府和扬州府,还有杭州府。
为了安抚民心,为了获取江浙两省巨大的财政支持,六下江南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免除税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说到这里就说说那天去了木渎,发现乾隆六下江南,次次必到木渎,这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除了这次到木渎知道了乾隆曾六次到了木渎,还想起了我走过的地方也有很多乾隆下江南的记载。今天就说说乾隆帝走过的痕迹。
木渎,栖霞,雨花台,燕子矶,大行宫,朝天宫,灵谷寺,
木渎
那天去了木渎,这已经是第二次光临游览,除了喜欢这里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感觉,小桥流水,老宅人家。还有这里的历史故事,美丽传说。
木渎坐落于江苏东南,苏州古城西部,地处 太湖 流域,是江南著名风景区。“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城,古镇,可见之古。
说说木渎的来历和发展兴旺的故事。
话说吴国一代霸主阖闾陨落后,他的儿子夫差走到了吴国历史的前台。木渎之名也因此而来。
因为一个人,成就一座城。2500年前的春秋时,越王勾践施美人计,将“一顾倾人国,再顾倾人城”西施送到夫差身边。为搏美人一笑,夫差下令,在秀逸旖旎的灵岩山顶为她建造了一座馆娃宫殿——姑苏台阁。
一宫一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从各地调集过来的木材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之名由此而来。
越王勾践灭吴,夫差自刎,西施下落不明。现在也只剩馆娃宫还留着昔日的记忆。
话说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次次必到木渎。木渎自然有他的行宫。再说皇帝下江南,到了木渎。当地还不要大兴土木,大搞建设。厅堂楼阁,花园会所。。。。(不好意思,用点现代语言。)木渎岂不越发张扬,越发漂亮。(这段文字引用我18年文章里的一段话)
在小街上游览时看到了御码头,除了看到了说是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木渎。还有虹饮山房,是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时必临之地,有“乾隆行宫”之誉。因而,当地都习惯称虹饮山房为乾隆的民间行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码头,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所到之处。
看过这木渎乾隆六下江南的故事,脑子里想起了一些往事,我走过了很多地方,在很多地方也走过乾隆去过的地方,仔细回忆了一下,翻了翻我曾写过的文章,看看记载过的我曾走过乾隆的路。栖霞,雨花台,燕子矶,大行宫,朝天宫,灵谷寺。。。还有没有一时想不起,就说说这些地方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序先说栖霞,21年去栖霞时看到了这个,饮马池。说的是爬了一段坡上去,我也有些气喘,看到了一个亭子,上写饮马池,这饮马池也是有些说法。当年乾隆皇帝是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行宫,这饮马池就是当年守卫乾隆的御林军马匹饮水之处。(当年写的文章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前看到了小营盘,说的是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每次驾临栖霞山时,御林军就在此驻扎,负责保卫乾隆皇帝的安全,故名小营盘。小营盘遗址于2009年10月22日发掘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遗址云子游占地面积约8300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地势北高南低。沿着用砂岩质块石铺设的主道进入遗址,可见一座三层楼高的瞭望台,这座瞭望台是在当年御林军用来放哨的制高点处重建的。遗址原貌清晰可见,残留下来的围墙断断续续,共有348米长,高约1.3米,依据墙体留下的根基可以看出,主体建筑共有9处房址,分三开间五进深、单间两种结构,墙基均由石块垒砌。遗址清理过程中出土的很多瓷片、钱币、器具等文物均陈列在遗址附近的半馆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了乾隆行宫遗址的指示牌,决定去寻找。
这不知是否那个畅观亭,行宫从这里上去指示牌显示只有130米,在小亭子里看到了两个年轻人从下面上来,问了一下看到乾隆行宫没有?回答没看见,我决定自己去找,从小亭子下去,全是大块的石头。很陡。丝毫看不出一点点的什么建筑的痕迹。这里不是路也不是道,全是大块石头的堆积。又看到了两个年轻人上来,又问了一下也说是没看到。这些年轻人似乎对这些也不感兴趣。看到我跌跌撞撞地往下走,直呼大叔慢点,慢点。。。我在想这么崎岖这么陡的坡,也不是路也不是道的地方,皇帝也不可能走吧?
我转来转去,上去下来转了几次,没找到什么痕迹,但是看到脚下的大块石头疑惑中感觉可能就在脚下了。
丛林中全是大块石头和周围的山坡明显不同。后来回家找资料才知道乾隆行宫早在咸丰年间就已毁于战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栖霞山乾隆行宫于1751年开始动工建设,由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负责修建,历时6年,于乾隆十七年(1757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但是这座皇家建筑,毁于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中。(有说法是被太平军烧了)现仅存遗址,只能看到行宫中的一些诸如青砖、柱础等建筑构件。
据《南巡盛典》记载,清乾隆皇帝对栖霞山钟爱有加。他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乾隆行宫,前后共四十五天。第一次因为行宫还没有修好。
有考证说,现在只剩下墙基以及下部的排水设施。实际上行宫的规模十分宏大,有春雨山房、太古堂、话山亭、凌云意、夕佳楼、石梁精舍、万松山房等多处建筑。最鼎盛时,行宫占地400余亩,厅堂馆舍2000余间,是乾隆南巡诸行宫中最大的一座。
我跌跌撞撞的从坡上下来走上大路,往前走又看到了路边有牌子,一条小路指示乾隆行宫外宫墙遗址。340米,我又走进去寻找,又碰到了在亭子里那对青年男女,姑娘还关切地问我找到行宫遗址没?我问他们看到没有,回答没有,我说我看到指示牌了,我去找。估计人们都是抱着出来玩随便走走,没人像我这么执着。他们是从西门处过来,我是从南门处过来,问了路人往前走可以到西门,我准备从西门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看到了乾隆行宫外宫墙,栖霞山乾隆行宫外宫墙依山就势,总长度约2000米,宽约40厘米,用砂岩叠砌而成。整个外宫墙南起春雨桥,北接万松山房,西邻千佛岩纱帽峰,东过玲峰池,北高南低,正好将乾隆皇帝五次驻跸的栖霞行宫连同中锋、石梁围在其中,起到保护行宫的作用。外宫墙按方位设有宫门,当时宫门及宫墙内外都有御林军把守。栖霞行宫外宫墙作为乾隆行宫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研究乾隆行宫的建筑规制和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小道里走,看到了这个,接着看到了下面的。。。
绵延很远,也很气势,但在我的印象里感觉和皇帝的行宫宫墙还是不一样,想当年那个时候这样的大山里能修成这样,也不容易了,不知有多大的工程量,也不知有多少的劳工在这里流血流汗,甚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乾隆皇帝行宫的外宫墙是近些年才发现,2013年11月,有游客在栖霞山的山林草丛发现了一排石墙。景区工作人员在随后清理中发现,这排石墙由很多大小不一的岩石叠砌而成,材质是本地的砂岩,石墙沿着山势而下,蜿蜒曲折,合拢成一个正方形,其边长约200米,总长度约800米,围合的面积在40000平方米。
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位置上看,这排石墙处于乾隆行宫的范围内。”根据《摄山志》卷一“图说”,上面有清朝宫廷画师所绘的“乾隆行宫”图,根据对照,该建筑遗迹沿着山势而建,北至万松山房,南至春雨桥,西邻千佛岩纱帽峰,东接畅观亭,北高南低,正好将行宫四周团团围住,起到了保护行宫的作用。
以上文字和图片是21年游栖霞山时写的游记中的部分内容,里面有些图片没有再用。
当时是什么也没看到,只是知道了当年行宫的遗址位置,和行宫外墙的石墙。也算搞明白了啥情况,知道了当年的乾隆对栖霞山的情有独钟。也了了我执着的,强烈好奇心的心思。
雨花台,21年的一天在雨花台看到的
大家都知道南京市雨花台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合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其拥有江南第二泉、纪念碑廊、忠魂亭、烈士纪念馆等诸多景点,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但也是乾隆六下江南,六下南京,多次到过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御碑,乾隆六下江南,六巡南京,多次到雨花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御碑清乾隆自1751年至1784年,六巡南京,曾多次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此御碑即为游览之遗迹。正面为乾隆16年(公无1751年)所题之诗“崇冈跋马晚春晴,凭览遗台触慨情,纵使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
没想到雨花台也是乾隆流连忘返的地方。雨花台里面确实有景,有故事,有传说。
燕子矶
今年六月三日在燕子矶,在登山中看到了南巡蹬道,说的是当年乾隆南巡到了燕子矶,就从这里上的矶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巡蹬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登燕子矶。公元1751年暮春,当首次来游燕子矶时,即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陶醉,乘兴作诗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并亲笔御书“燕子矶”三个楷书大字,地方官府制成巨型御牌,造亭一座,屹立在燕子矶山峰之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蹬道的尽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御碑亭。一块高大的石碑矗立在亭内,上面写着“燕子矶”三个大字,这是乾隆皇帝的亲笔御题,苍劲有力,端正大方,尽显帝王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行宫
大行宫是南京的地名,因清朝乾隆皇帝的南京行宫曾建于此而得名。据清代史料记载,清代乾隆行宫是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署(一说江宁织造府)旧址上改建的。清代的江宁织造署即大行宫的位置大概为东到龙蟠中路,西到碑亭巷,南到棉井巷、科巷、仁孝里,北到长江后街(一说到珠江路),长宽都是1公里范围的方框内。清代的江宁织造署(衙署兼主要人员住宅)、江宁织造府(一般住宅)、江宁织造局(南京云锦织造工厂)三者统称“江宁织造”。据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诞生于江宁织造署中。
清代沿袭明代的体制,改称江宁织造府,在明代洪武年间陈理汉王府和永乐皇帝之子朱高煦汉王府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江宁织造署;清代时期在江宁府担任江宁织造官员,都是皇帝的亲信,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祖父、叔父和父亲,都曾出任此职。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由曹家接驾,住在临时改为行宫的江宁织造府内;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江宁织造府的规模之大、豪华奢丽。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经显赫一时的曹氏已经衰落。清代乾隆年间(1751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宁织造府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将其正式改造为乾隆江宁府行宫;整个清代江宁府乾隆行宫内设置有假山,并且有青溪穿流而过,有绿静榭、听瀑轩、判春室、钟中亭、塔影楼、彩虹桥、钓鱼台等建筑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谷寺
灵谷寺,始建于南梁天监十三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朝朱洪武不仅亲自赐名“灵谷禅寺”,还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
乾隆也偏爱灵谷寺,六下江南,每次都到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留下了历史足迹。他还次次赋诗、赐物。其中四巡江南时所作的《游灵谷寺》诗文:“孝陵卜幽宫,灵谷迁古寺,迁复阅岁古,瓦兽荆榛坠,后人惜湮灭,稍稍事檀施,岂能复旧观,百什存一二。道林与开善,谁更辨名字,一切有为法,金刚六如蔽,小憩便言旋,行云无繋意。”
另外,乾隆南巡游灵谷寺时曾表示他对明太祖为建陵寝拆迁灵谷古寺的不满。今天看来,拆迁灵谷寺确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传衍有其不利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在21年去灵谷寺寻找戴笠墓时拍的片子
朝天宫,传说中乾隆到过朝天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这是20年到朝天宫拍的片子和看到的内容。
乾隆在南京可能还到了许多地方,我可能还有看到的乾隆到过的地方的记录文章和图片,一时想不起来也就算了,就说这么多吧。
大概介绍一下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高宗,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今雍和宫),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在位时期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但他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闭关锁国,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驾崩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