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城。长沙守将、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的“天炉战法”这次不灵了。

30余万日军在日酋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的指挥下,迅速突破长沙外围防线,长沙中国守军终于成为了一支孤军,再无之前“三战长沙”的破敌之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长沙危在旦夕,薛岳手中的机动兵力只剩最后两个军了,一是驻衡阳的第10军,二是驻浏阳的第4军。

第10军是中央军嫡系,委员长自然舍不得将第10军折在长沙城下。于是命令薛岳,将驻防浏阳的第4军(粤军)移驻长沙,掩护长沙城内的其他部队、物资装备,以及政府机关退往湘南、湘西山区。

1944年6月10日,无奈的薛岳只得召开紧急会议,按照委员长的指示,部署部队调动。命令下达后,薛岳即率第九战区长官部离开长沙退往茶陵。

坦白讲——

这一部署,纯粹是将第4军送入绝境。人人都明白,第4军移驻长沙,就是为其他部队的撤退赢得时间。而长沙城失守只在旦夕之间,此时调第4军进驻,完全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奉薛岳命令,第4军所辖各部以湘江为界分头御敌,第59师、第102师防守长沙城,第90师死守岳麓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驻守长沙老城区的第59师176团的处境则最为危险,该团置身长沙城最核心位置。长沙一旦城破,176团将退无可退,必被日军合围,可谓身处死地,断无突围的可能。

尽管第4军素有“铁军”美誉,被称为“粤军之母”,从北伐时期血战汀泗桥、淞沪会战浴血上海滩、武汉会战阻敌万家岭,再到前三次长沙会战,血拼日寇达七年,战力堪称强悍。

但此时竟被拿来当炮灰使用,全军上下无不泄气,一片悲戚。

第4军虽一贯军纪严明,但当此存亡之际,人性的真实面目便即显露出来了……

第59师176团自知难逃厄运,自进驻长沙老城区之后,军纪便土崩瓦解,一众官兵已知时日无多,莫不在这“最后的时刻”里寻欢作乐,滋扰乡邻。

176团团部设在老城边一个村子的村公所里,军官们夜夜去到城里的歌楼酒肆买醉,稍不如意便即斥骂,一言不合动辄打砸。还夜夜将城里的烟花女子带回村子里,把好好的一个村公所弄得乌烟瘴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官尚且如此,士兵们就更不用说了。每到傍晚,村子里遍街的散兵游勇无人约束,士兵们东家偷鸡,西家摸狗,吓得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连门都不敢出。

176团警卫连随团部一起驻扎,苦惯了的士兵们这些天来却顿顿鸡鸭鱼肉,大快朵颐。只是可惜了村民们养的家禽和猪羊,一不留神就进了士兵们的肚子里。

自第4军59师176团入驻长沙老城区之后,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每到下午四五点钟便即关门闭户。往日热闹喧嚣偌大的一座长沙老城,被176团扰得天怒人怨,鸡犬不宁。

1944年6月16日晨,日酋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30余万日军分为三路向长沙城猛攻。

听着越来越近的枪炮声,昨夜喝得头昏脑胀的176团上校团长屈化平被副官叫醒,仓促间披挂上阵,准备前赴火线指挥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6团团部设在村公所,平时敬而远之的村民们此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村公所门前的空地上。一见屈化平出来,都围拢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道,长沙城还守得住吗?

还没有完全醒酒的屈化平,此时着急赶往前线,见一众村民拦住自己叽叽喳喳问个不停,连日来本就对身为炮灰的176团感到憋屈的屈化平,气就不打一处来。

屈化平借着酒劲答道“守不住了,薛长官都跑了,我还守个屁?

推开人群,屈化平带着团部的一众随以正要赶往前线,一只“不识时务”的老母鸡却又领着一群小鸡崽刚好来到这里觅食,再次“拦住”了屈化平的去路。

正没好气的屈化平抬起腿来,两只翻毛大皮鞋上下踩踏,顷刻之间就将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崽踩成了肉饼……

屈化平此举,惊呆了在场众人!

当屈化平赶至城南前沿时,战场上的恶劣态势已势难挽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城南制高点红头山防御的176团3营与敌两个大队苦战4个小时后终被日军突破,战至17日上午,日军先头部队便攻入了长沙城。

随后,屈化平率176团余部在长沙城老城区与日军接上火,坚持到18日凌晨,眼见大势已去,屈化平遂丢下部队换上便服,化装孤身潜逃。

于是,该团很快溃散。

1944年6月18日上午,坚守了五年之久的长沙城,终告陷落。

这就是国民党军队的痼疾:一支部队哪怕再能打,一旦长官战死、被俘或是失踪,整支队伍立马军心涣散,分分钟便溃不成军。

对第4军来说,薛岳率长官部先期撤离,首先就把全军的主心骨给抽走了。而对于176团来讲,团长屈化平的化装潜逃,成了压垮全团官兵的最后一根稻草,剩下的七八百人瞬间化作鸟兽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有日军攻击,后有湘江阻断,176团的溃兵们即便想逃,此时也是逃无可逃。部分悍勇者撤至湘江边纵身投江,一些人溺死江中被激流卷走,仅极少数人借助木板木箱之类泅渡到了对岸,侥幸逃生。

而余下不敢投江的数百人则一哄而散,各自寻机逃命。

人在逃命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本能,喜欢往自己熟悉的地方跑。

176团警卫连的官兵因为一直随团部驻扎在城郊的村公所,所以百十名官兵竟一窝蜂地掉头跑回了村子,挨家挨户敲门,恳求村民们收留掩护。

此时的这百十名官兵再无平日里嚣张跋扈的气焰,脸上呈现的表情只剩下慌张、恐惧和无助……

善良的村民们并未因为之前的嫌隙,而拒绝这些抗日官兵的求助。反而搭上全村老少的性命伸出援手,将这百十名官兵分散到全村近百户村民的家中隐藏。

并将军人们换下的军装,枪械和装备统统移至村后的农田里挖坑深埋。新土上再覆盖上猪粪牛粪,以肥料堆积为掩护,遮盖得天衣无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0日,长沙城沦陷两天后,日军派出部队四处“清乡”,一个日军中队来到了这个村子,逐门逐户地对所有村民进行身份排查。

日军将村子里全体男女老幼驱赶到村头的打谷场上,所有青壮年均被强行拉出人群,站到了打谷场中央。

然后让妇女、老人,甚至儿童,依次上前认领自己的家人。但凡无人认领者,均被视为中国军人。

这套甄别身份的手段,是日军惯常使用的伎俩。早在1937年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后,就被日军拿来用作鉴别中国军人身份的不二法宝,十分管用,屡试不爽。

隐藏在村民当中的这百十名176团警卫连的官兵,自然也随着村子里的青壮年被驱赶到了打谷场的正中央。凭空多出了百十名青壮年男性,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村子的男女人口比例极不协调。

176团的官兵们自知已到了生死关头,不少人都在懊悔之前换穿便服,隐藏武器的怯懦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知如此,还不如堂堂正正地以中国军人的身份战死沙场,远比现在这样窝窝囊囊地被日军一个一个拉出去处死,要好得多!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幕悲壮,却是这些将士们始料未及的。但凡家中隐藏着军人的村民,都不遗余力地拼死营救这些抗日官兵。

一名妇女上前认领丈夫,领回来的却是一名军人,而自己的丈夫却仍然站在打谷场中央。这位丈夫的眼中没有悲苦,只有对妻儿的留恋和不舍。

一位老妇上前认领儿子,领回来的3个人全是隐藏在人堆里的军人。

因为家里有两个儿媳,所以老妇领回来的其中两名军人,一个年约二十五六,一个不到三十,否则从岁数上会引起日军的怀疑。

另一名二十出头的小战士,则成为了老妇最小的“儿子”。

而这位老妇真正的三个儿子,两个从军,一个已于武汉会战时为国捐躯。另一个随部队驻扎重庆。最小的儿子原先在北平读书,抗战开始后随学校迁往昆明。

光是老妇一人,就搭救了3名176团的官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村里几位孀居多年的寡妇,每一个都上前领回了一名军人,冒充是自己的“丈夫”。

村民们依次上前,一轮一轮的认领紧锣密鼓,在日军的虎视眈眈下,根本容不得周详考虑,一切选择全都出于本能。

有把陌生军人领下来的,也有把自己亲人领回来的,但大多数老人在领回自己儿子的同时,都会捎带上至少一名军人。

认领完毕后,打谷场中央还有40余位青壮年汉子无人认领。这些人中,有176团的官兵,也有本村的村民。

而这些村民的家人之所以没有把亲人认领回去,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为了营救更多的中国抗日军人。

那些滞留在打谷场上,没被领回来的军人和村民们,则被日军当场射杀。

当天夜里,全村举孝,白钱黄钱漫天飞舞,家家户户白幡高扬……

善良的老百姓以此来祭祀殉难的军人和村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作家张续蕃著《天下黄埔——八年抗战札记》对此有如下记述:

长沙人民的义举,使得七十余位抗战官兵劫后余生,但老百姓付出的代价却是极为惨痛,那是以命换命,用自己亲人的性命换回了国军官兵的生命……

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况,也在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生过。

1936年11月,著名作家丁玲到达陕北保安,丁玲是第一个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著名文化界人士。为了加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工作,丁玲曾深入各个根据地采风,为文艺创作挖掘素材。

1942年5月,丁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到自己采风时听过的事迹——

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发起报复式大扫荡。敌清水师团高木联队以残暴的“三光政策”在山西沁源地区扫荡11天,先后在姚家大院、王壁村、桥龙沟、秦家庄、孔家坡制造多起惨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沁源县志》记载:短短11天里,日军烧毁民房十一万二千三百间,烧毁粮食十万零六百五十石,残杀无辜群众两千六百九十人,抢掠牲口一千八百一十头。

1940年11月,我太岳军区决死第1纵队的一个营被日军打散,一名战士突破日军包围,在几十名日军的围捕下跑到了一个村子里,进入一个院子想暂时躲藏一下。

一个抱着婴儿的妇女看到这名战士臂上的“八路”臂章,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情况,一把把战士拉入屋内,翻出自家男人的衣服给战士换上,并把怀里的孩子塞给了战士,让他冒充自己的丈夫。

当日军搜查到这所院子时,看着这一男一女一孩子,一家三口没有任何可疑,刚准备走,女人的丈夫突然回来了。刚进院门,便被日军一枪托砸翻在地。

日军盘问女人,这个男人是谁?

女人说,我不认识他呀,从来就没有见过。

于是,日军当场便将女人的丈夫用刺刀捅死……

我军的那名战士则因此幸存下来!

——为御外侮,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在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中华大地谱写,淬炼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至情至信、至真至纯的抗战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9月9日,盟军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

曾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终于低下了头颅!

十四年抗战,胜利来之不易。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中华民族在付出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后最终赢下了这场战争。

作为后人,当世代铭记,吾辈更当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