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遗产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边界进行调整,将包括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在内的我国5处重要候鸟栖息地扩展纳入,并在世界遗产公约名录中正式采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之名。至此,我市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我市乃至东北地区首项世界自然遗产,我市也新增一块世界级“绿色名片”。
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提名地包括九头山和蛇岛两个部分,总面积约1909.35公顷。
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提名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全球突出价值。老铁山为迁徙猛禽提供了足量的食物和渤海海峡最短飞跃路线,成为大量猛禽南迁越冬的首选路线,被誉为“鸟栈”。蛇岛是近2万条蛇岛蝮(中国特有种)的唯一栖息地,蛇岛蝮仅以每年春秋迁徙经过蛇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为食,构成了特殊的岛屿生态系统,同时,蛇岛也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易危物种黄嘴白鹭为代表的珍稀水鸟繁殖地。
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价值的顶级品牌,具有全球价值的至高荣誉。申遗成功,是对大连多年来坚持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肯定和褒奖。“大连要把申遗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全省领先、全国争先、全球创先’的标准加快推动各项工作。”大连市长陈绍旺曾多次强调,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世界遗产成为大连、辽宁的骄傲。
申遗成功!大连交出精彩“答卷”
申遗可谓一场“生态大考”,考验的不仅仅是一处提名地,更是对整座城市生态建设水准的全面测评。大连用4年时间完成了一般申遗项目需要8年左右的任务,这是全市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不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奋斗结果。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海禀赋,让大连成为全球候鸟迁徙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每年秋季,来自西伯利亚、蒙古草原和我国东北的372种、上千万只鸟类飞山越岭途经蛇岛老铁山。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包括东方白鹳、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有海鸬鹚、凤头蜂鹰、白尾鹞等。
老铁山还是全球久负盛名的猛禽迁徙中转聚集地,每年秋季有数十万只猛禽经此迁徒,跨越渤海海峡,或沿渤海海岸线南迁。2023年9月22日,老铁山单日记录猛禽7561只,创下中国内地最高纪录。老铁山地区自古以来有捕鸟、贩鸟、食鸟的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捕鸟”还是专门工种,在生产队计算工分。1980年成立保护区后,保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采取多种手段,使得偷猎野生鸟类现象逐年递减。至2022年,老铁山保护区内首次鸟网清零,几代人感叹的不可能成为现实。如今,保护鸟类、爱护自然已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连交出了精彩的“生态答卷”。
“家底”变“焦点”!生态保护迎来新起点
早在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江苏盐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政府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承诺推进系统性保护,将候鸟迁飞通道的其他重要栖息地纳入第二期世遗申报工作。
2020年,国家林草局下发文件,将包括大连中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在内的4省市11处候鸟栖息地列入申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申遗工作。国家林草局、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工作落实。我市在省内率先完成申遗文本材料编制报送,同时全面对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在市规划展示中心建设了申遗展厅,开展了候鸟栖息地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候鸟栖息地保护管理能力;2023年5月,国际专家来连实地考察,对我市申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申遗成功,“家底”变成“焦点”,具有标志性意义,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申遗成功意味着新的起点,将促使我市进一步系统性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等宝贵资源,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后申遗时代”的保护和管理”大连市自然资源局韩景副局长介绍,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走上世界大舞台,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将大大提升大连在全国、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对大连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大连将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估意见和建议,认真践行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保护承诺,不断提高蛇岛老铁山鸟类栖息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以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努力传承好、保护好这一宝贵财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