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颠覆性技术之间的融合是未来十年的重点,AI正在与多项前沿技术交叉融合,重新定义这个时代。
在九合创投12周年年会上,我们邀请了探迹科技创始人黎展、星环聚能创始人陈锐和尧唐生物创始人吴宇轩,分享了AI给智能营销、可控核聚变、基因编辑带来的无限可能。
Key Takeaways:
多模态、大模型、小模型的组合作用,将会颠覆传统营销,重构营销全链条,为企业营销提供新解法。
AI加速了聚变能研发的进度,同时算力即电力,随着大模型及应用对算力需求的攀升,要解决AI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核聚变是重要的途径。
随着AI的发展,当把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表型数据关联起来,AI能很快判断出和一些和疾病相关联的基因或者变异。当数据积累到足够大的程度,有望鉴定出大量和疾病以及衰老相关的靶点,加速基因编辑药物的发展。
探迹科技创始人兼CEO黎展:AI赋予智能营销无限可能
2022年,ChatGPT 抓住了全世界的想象力,让人们意识到AI的重要性和能力上限。2023年,生成式AI应运而生,AIGC时代的大幕徐徐开启。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探迹一直紧跟科技前沿,不断探寻“计算”对企业成长的意义,深挖AI与大数据在智能营销领域的场景价值,AI将赋予智能营销无限可能。
在营销领域,多模态大模型可以生成文案、图片、邮件和视频,将给营销带来突破性的发展。多模态、大模型、垂直领域小模型的组合作用,将会颠覆传统营销,重构营销全链条,为企业营销提供新解法。如今企业面临的包括容同质化严重、成本高、传播周期更短、传播渠道分散等营销痛点难题,AIGC将成为破局关键,给予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解决方案。
AI 智能营销未来市场广阔,将迎来爆发增长。根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人工智能在营销领域的全球市场收入将达到 360 亿美元,到2028年将突破千亿美元。据统计,中国目前生成式 AI 在广告营销行业中业务营收占比不到1%,预计2030年触及千亿级市场。
在AI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核心,而训练数据的规模和质量则是关键。与美国对比,中国数据量更大、网民更多、消费者更多,我们和美国的差距是美国的数据质量更高。未来随着大模型在中国应用的需求变高,中国的数据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探迹一直坚持构建数据的核心壁垒,打造出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知识图谱,涵盖中国1.8亿市场主体,2000+细分行业的高质量知识、1.4 万+数据维度,360°全方位展示客户信息,清晰呈现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探迹每天有几百万的数据的抓取,每一秒都有超过一千个价值维度的信息精细加工。
基于AI和数据构建出智能销售SaaS平台,探迹用AI重塑了线索推荐、触达,到客户关系管理这一销售全流程。而乘势AI大模型浪潮,探迹推出了业内首个销售大模型SaaS产品“探迹SalesGPT”,提供智能筛选、智能话术、邮件触达、潜客推荐、智能总结、智能素材等智能应用,为企业提供更简单高效的销售方式。
这一切的数据基础,是探迹深度整合行业 Know-How,大规模细颗粒度地补全企业知识图谱的商业连接关系,构建了涵盖 20 亿商品数据、1.2 亿+产品关系对、超 240 万细分行业产品的产业链知识图谱,把企业上下游的供需关系全部梳理出来。
未来,探迹将继续围绕销售全流程,为企业提供智能建议和辅助,提高业务经营的效率,打造最懂业务经营的 AI,让每个销售都有专属的 AI 助理。
星环聚能创始人兼CEO陈锐:磁约束核聚变简介及其商业实践
近年来,随着AI For Science的应用,以及新材料特别是高温超导材料在聚变领域的应用,让聚变这件事变得不再遥远。
长久以来,聚变能研发被很多人视为“国家队”的专属任务,“永远的50年”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科学梦想。但实际上全球越来越多的商业化聚变公司正在不断加速聚变能研发的进程。
以星环聚能为例,公司运行的SUNIST-2装置从设计建造到点亮第一等离子体仅用时279天,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个拥有装置的商业化公司。在此期间,公司自主研发了包括电源系统、诊断系统、集成控制系统、预处理系统在内的所有系统。装置参数水平也在持续快速提升中,目前已将等离子体电流提升至设计水平,并实现了重复重联的稳定运行。
AI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加速了聚变能研发的进度,通过对聚变反应过程中海量数据的分析学习,AI能揭示等离子体运动的内在规律,预测反应的进展和结果。还能提升聚变反应时对等离子体的控制,确保反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AI算力的提升也需要聚变能源源不断的供给,算力即电力,随着大模型及应用对算力需求的攀升,要解决AI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核聚变是重要的途径。
在AI技术的加持下,星环聚能的研发进展快速推进,SUNIST-2装置的磁场强度和等离子参数水平目前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三。星环聚能已经开始建造下一代装置,这台装置会将等离子体加热到一亿摄氏度,所有参数达到聚变条件,实现等效Q值大于10,彻底验证聚变工程可行性。
聚变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链,囊括了材料、机械、电力、电子等传统的工程领域,也包括了复杂的AI For Science。此次九合年会以“不朽的计算”为主题,探寻AI计算对社会、对行业的发展意义,也希望能和九合系的创业公司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可控核聚变和AI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景。
尧唐生物创始人兼CEO吴宇轩:基因编辑药物的诞生、发展和未来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是本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发CRISPR/Cas基因编辑工具的两位科学家,从技术诞生到获得诺奖只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今年上半年,第一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衍生而来的药物甚至已经获得FDA批准,进入商业化的阶段,发展非常快。
基因编辑药物会像钳子一样在整个基因组上扫描,引导性的gRNA会帮助它精准识别基因组上的一些特定的序列,当它识别到合适的靶标序列就会停下来,产生精确的基因编辑,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而且治疗效果通常是一次给药、终身治愈。
基因编辑分为两类,体外基因编辑和体内基因编辑。在体外基因编辑药物方面,全世界第一个CRISPR体外基因编辑药物在今年上半年已经上市,由CRISPR Therapeutics和全球知名药厂Vertex联合开发。它把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的造血干细胞取出来,进行体外基因编辑,再把编辑后的细胞输回去。
从机理上来讲,它其实是我之前研究多年的一个靶点BCL11A。2015到2018年,我和哈佛医学院的导师一起证明了这个靶点在造血干细胞中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后来这个专利授权给了上述两家公司,他们开发了全世界最早的基因编辑药物。
2018年我回国以后,和湖南湘雅医院合作,在2020年做了中国第一个通过基因编辑治疗重度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试验,效果非常好。两个患者不仅完全摆脱了输血依赖,甚至拥有了和健康人一样的血红蛋白水平。当亲眼看到在实验室里诞生的技术可以改变儿童的健康,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个事业上奉献的决心。后来我创立尧唐生物,进入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领域。
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和基于细胞治疗的体外基因编辑药物相比,又是一个全新的革命。体外细胞治疗必须把病人的细胞取出来编辑,再回输,只能是定制化、个性化的治疗,当用于大规模患者时,会受到成本和产能的限制,而且很多疾病没办法把细胞取出来进行体外编辑、培养和回输,所以就有了全新的基于LNP-mRNA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
它的结构是一个纳米颗粒,可以把它想象成纳米机器人。它是一层脂类物质,把基因编辑器的mRNA或者核酸包裹进去,这个脂滴进入人体后会被细胞吞进去,在细胞里把核酸释放出来变成编辑器,最终精确地编辑靶基因。这个技术近两年风靡全球,因为辉瑞的新冠疫苗是mRNA疫苗,只要用类似载体把中间包裹的核心物质换掉,就可以变成一个体内基因编辑药物。
尧唐生物从2021年7月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体内基因编辑药物的研究,2022年融资中得到了九合强有力的支持,迄今为止完成了三轮融资。我们有自己的基因编辑器,前两个管线都进入了临床阶段,初步看到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一条管线是靶向TTR基因,治疗心衰的亚类ATTR疾病。另外一条管线是靶向PCSK9管线,它可以非常精准地编辑PCSK9基因,使得低密度胆固醇终身处于低水平,很好的治疗或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同时我们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IND申报,进入一期临床的LNP-mRNA体内基因编辑药物企业。我们结合AI和AlphaFold的蛋白折叠系统进行大量基因编辑器的挖掘和进化,在编辑效率上已经超越了之前获诺贝尔奖的编辑器。另外我们在脂质纳米颗粒方面也做了很多的优化,研发了全新的脂质体,可在极低剂量下,对动物的肝脏等组织实现编辑。
展望未来,体内基因编辑药物不会只停留在针对遗传性疾病的治疗阶段。人体衰老很大程度是因为染色体的多胺粒慢慢缩短,染色体变得不稳定,导致细胞衰亡,如果通过基因编辑增强它的表达,有可能延缓多胺粒的丢失,使细胞更不容易衰老。
过去20年中,有很多经典的基因位点被找到,只是人类不知道如何改变这些位点。随着递送载体和基因编辑的技术突破,这个领域将迎来飞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AI的进步,如果把人类全基因组测序的数据和表型数据关联起来,AI可以很快判断出和这些表型或者疾病相关的基因或者变异。当这些数据积累到足够大的程度,能鉴定出大量和疾病以及衰老关联的基因靶点。5到10年的时间里,大家可能就会看到世界首个衰老相关的基因药物诞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