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7月16日讯】(通讯员:覃欢)为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促进民族团结,7月13至16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籽籽同心,筑梦边疆”调研团队赴东兴市江平镇澫尾村开展京族文化调研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迎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迎神
乡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炊

同庆哈节,共赏民族风情。农历六月初九至十六,各界人士齐聚????尾,共庆京族哈节。京族哈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京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它分为迎神、祭神祭祖、乡饮娱乐和送神四个环节。在祭神仪式上,京族人民用猪和鸡进行祭祀,由哈妹接替唱哈,通过舞蹈表达对神灵的敬重。同时,京族人民在海边展示传统劳作方式和技艺,在花棍舞、天灯舞和独弦琴演奏非遗展演活动中展现京族独特的魅力。

喃字文化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喃字文化墙
喃字歌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喃字歌本
喃字原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喃字原件

寻访字喃,追溯文化根源。字喃历史悠久,起源于社会宗教、政治和生活等需要,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字喃借汉字表音表意创造,通过假借、形声、会意法造字,主要歌本有《宋珍歌》《石生故事》《金云翘传》等。目前,字喃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对字喃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当地编写教材进校园进行传承,并设立培训班进行教学。据字喃传承人苏维芳老师介绍,京族字喃共三万多字,是借用汉字或汉字的偏旁,模仿汉字的造字方法创造出来的表意文字,现今应用范围小,其保护传承难度较大。

独弦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弦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弦琴演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弦琴演奏

奏响独弦,聆听非遗特色。独弦琴与哈节同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共有四级传承人41名。京族人们将独弦琴视为“幸福琴”。它由琴身、弦轴、摇杆、共鸣筒、琴弦和挑棒等部分组成。独弦琴最早为竹制,后发展出乌木、紫檀木等木制独弦琴。独弦琴音色悠长婉转,不同材质的音色各不相同。最著名的曲目是《过桥风吹》。

京族独特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参与京族特色活动并收集京族文化资料,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使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团委学生会 责任编辑:廖雨洁

【社会实践活动投稿在当代大学生网注册会员在线自助投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