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丁
草木蕃秀的夏日里,在陕西省多个“四普”现场,普查队员们正忙碌着描述现状、测坐标点、拍照等收录各项数据,他们手中的笔、普查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每一份数据的收集,每一次审核的完成,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致敬。
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协调推进组2024年第21次普查调度会快报中得知,陕西与北京、上海等14个地区一样,已经完成了“普查系统部署”和“地图部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日常,更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同步共绘”,每个省份都在“全国文物普查”这幅画卷上,添上了自己独特的一笔。
那么,“普查系统部署”和“地图部署”,究竟涵盖哪些内容?实施细节又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兴趣。
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精准分析
回望过去,与“三普”相比,技术革新在“四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普查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精准分析。
据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推进专班数据管理组组长夏楠介绍,“普查系统”即“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系统”,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统一开发,该系统整合了遥感、地理信息、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普查数据的采集、审核、统计、分析、展示等功能。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让普查工作更加高效,让数据更加准确,让历史信息的传承更加生动。
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系统屏幕截图
省级普查平台的部署,主要是实现服务器在云端的配置和省级普查平台的部署调试,保障与国家普查平台和各一线普查队的数据传输,以及县、省级数据审核、统计,并实现对所有一线普查队长的身份审核认证。
相较于“三普”中完全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四普”平台通过“政务云”实现了数据的远程报送,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同时,相较于“三普”时以表格填写为主,引入了表单自动化审核功能,在人工审核之前对普查数据进行了提前校验,提升了填报数据的规范性。
审核工作组工作照
不仅提升了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还提高了填报数据的规范性。本次普查系统的管理后台,由一线普查队采集数据、省级管理平台、国家管理平台共同组成,管理上实现了通过普查队、县级、省级、国家级对普查数据的“四级”审核。
高精度影像图的现代应用
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地图部署”也对本次普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见证了技术的进步,更感受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
回忆10多年前的“三普”,普查队员们手中的地图,往往是行政地图或纸质地形图,无论是携带还是查阅,使用起来颇为不便。而今天,一切都已不同。
夏楠说道,本次普查,国家局与自然资源部携手,以县域为单位,向各基层普查队提供了全国范围的遥感卫星影像,这些影像图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相对直观和便捷的工具,这不仅是普查技术应用上的突破,更是国家在测绘领域能力上的体现。
榆林市使用遥感卫星影像示意图
此外,陕西省测绘局为本次普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本次普查中,提供了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特别是在普查中,为了应对城市建筑区、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卫星信号弱、测绘难度高的问题,在使用实时动态定位系统、高精度手持采集终端和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基础上。采用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读与实地复合相互印证的方法,有效提升了现场测绘的效率和精确度。
陕西省测绘局提供的遥感卫星影像界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也为后期普查成果的“智慧化”奠定了基础。
将完成“陕西文物一张图”
不仅如此,在这次普查中,陕西省测绘局还派出了专业测绘技术支撑队伍参与普查。
夏楠介绍,具体而言,本次普查引入了RTK技术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使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使陕西省的文物点测绘数据采集工作达到了亚米级的精度。这种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实现在卫星影像上准确标注每一处文物点的范围,同时利用无人飞行器完成文物点各类影像的采集,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精确的数据支持。
陕西普查队员使用无人机航拍的场景
不止于此,这次普查的合作还涉及了普查成果质量的初检工作。而“数据加工”这道工序,既是严格的质量初检,也是基于测绘技术的各类图件绘制。队员们通过采集到的数据,制作成各类影像与文物点位置图、平面示意图等。为普查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较大帮助。
陕西省测绘局派出的专业测绘技术支撑队伍
此外,还将根据国家和省级“四普”方案的要求和部署,完成“陕西文物一张图”系统建设。该系统将融合“四普”成果,深入挖掘和展示陕西省丰富的文物资源,将普查数据、历史影像与空间数据等多元信息融合,实现多元化查询、管理、维护和学术研究应用,最终衍生出陕西文物空间分布专题图、陕西文物“四普”图集等成果。
来源:“文物陕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