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可是你真的懂沟通吗?沟通如何做到有效果呢?

很多时候我们过分关注说话内容和自身状态情绪,而忽略了沟通的目的和效果。NLP关于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沟通应为效果而说,不应为想说、应说而说。

说话是为了沟通,而沟通的方式却不仅仅只有说话。有时候,一张阳光的笑脸、一个真诚的眼神、一句轻松的问候、一个友好的动作、一副绅士的态度都会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更好的效果。

所以,在与人交流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不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细胞,还可以借助一切的手段和方式,比如我们说话的语调、动作、表情和神态,甚至是我们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那么具体如何做到呢?NLP中有很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一、提升沟通效果的4大要点

学会聆听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别人认真聆听,就需要先学会聆听别人的话。

有了足够的聆听,我们才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意思,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回应。

同时,聆听的意义还在于,了解说话者的信念、价值观、规条和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一般来说,引发双方矛盾、冲突和问题的根源,也往往集中在这类问题上。

通过聆听,我们还能了解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和身体状态,掌握他的内心状态和情绪变化。一个人的嘴巴可能会花言巧语,欺骗别人,但身体和动作却会显露他最真实的内心立场。

构建和谐的氛围

和谐的氛围,可以使双方产生安全感,避免开启自己的保护机制。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大脑前额叶会更加活跃,更能发挥作用,调动一个人良好的状态。

有时候,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精心营造,比如恋人之间浪漫的状态、朋友之间惬意的状态、父子之间平和的状态,商务伙伴之间的平等、轻松状态等,都是有利于沟通的良好氛围。

有效表达自我

当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在传递不同信息的时候,方式往往是大不相同的。亲切的微笑,往往意味着喜欢、接受 ;呢喃软语,传递的是亲密、爱意 ;高声急呼,意味着对方的愤怒、不满 ;沉默不语,则意味着对方不愿与你沟通。

掌握这些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了解对方在交流时的状态,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表达和传递信息。

给对方留一些“空间”

很多人在交流时,总是试图控制话语权,掌握交流的主动权,控制对方。这样会给交流带来压力,让对方逃避。

交流中,当别人发出明确的信号,不想沟通,或者不想就某一话题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对方留下足够的“空间”。强迫别人待在某个痛苦的话题上,会让对方厌倦与我们的交流,甚至对我们这个人产生厌恶。

若环境允许,我们可以让对方知悉我们的沟通意愿,让对方在适当的时候再与我们沟通,保留最大的机会。同时,我们也有权利为自己做些安排。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沟通的技巧,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事半功倍,对方也会乐于与我们进行沟通。但是,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让“不”字远离交流,巧用我们的身体进行沟通等。

二、让“不”字远离我们的交流

在日常的交流中,很多人一方面会不自觉地使用“否定式语言”,另 一方面由于大脑特性,又无法接收“否定式指令”,于是沟通效率极其低下,尤其是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引导自己,尽可能避免“不”字的出现,或者将含有“不”字的话,转化成正面的语言,比如下面的例子 :

“我不要紧张。” “我不要生气。” “他总是不合作。” “不要老是想着失败。”

面对这类话语,我们需要引导自己,将否定的语言,转化成正面的语言,比如:

“我需要放松。” “我先让自己平静一点。” “他是可以合作的。” “我需要想想,如何能够成功。”

在沟通交流中,我们需要巧用大脑接收语言的规律,恰当使用正面词语,避开否定词,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明确、清晰、拥有力量,充满阳光和活力。这一点,父母、长辈和老师们尤其需要谨记。

三、让语言技巧帮助我们沟通

NLP创始人理查德·班德勒曾说过:“当你在和人说话时,要么是在传递信息,要么就是在改变他。”

无论一个人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只要身处一场沟通之中,只要你扮演着说话者或聆听者的角色,你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卷入这场“信息传递”或“相互改变”的风暴中。

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沟通的这两个目的,也不知道交流的真正意义何在。当我们在说话,在表达自己时,我们就需要意识到,我们在做两件事 :传递我们的想法,或者试图改变眼前这个人。

林小姐是一名保险销售人员,是大家公认的“很会说话”的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身边的人都乐意跟她交流,把心里话说给她听,也很愿意听她的意见。

在工作中,经常有人毫不留情地跟她说:“保险就是浪费金钱!”有时候,她会这样回答 :“看来你是同意为家庭设置保障的,你现在用什么方法呢?”有时候,她也会这样回应 :“浪费金钱是不对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 经济压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中,我看你需要不浪费金钱且物有所值的家庭 保障计划!”还有的时候,她会说 :“我的很多朋友也都这么说过,直到他们听了我的解释,才知道原来保险可以花这么少的钱买到这么大的一份保障,可以解除后顾之忧,让自己活得更放心、轻松、开心。他们现在都买了,而且还介绍了很多的朋友给我!”

不管用哪种方式回应,她总有办法让对方听她说完,且大多数时候都能成功达成自己的目的,将保险卖出去。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变相推销保险,而是用林小姐的例子,向你说明在说话时,正确应对别人的话,并有效地传达出我们的意思,在一场“沟通的风暴”中是多么的重要。每当有人向她请教“说话的艺术”,她都会说:“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行了。”

1、学会复述。

有意识地重复对方刚说过的话,再加上一个“开场白”, 这会让对方知道,你很专注地听了他的发言,且你很在乎他说的是什么。

如果你可以用简要的语言清晰地转述他的意思,或精准地抓住对方的关键想法,那么你们的交流往往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比如“你是说……”“你刚才说……”“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的意思 是……”“看看我是否听得清楚,你说……”诸如此类的话语,表面看来简单、平凡,朴实无华,效果却出奇的好。

如果你可以在复述中,强化对方的语气,表达一种肯定的态度,那么对方会倍感亲切,你们的关系会在交流中“更上一层楼”。

同样,你也可以通过复述,在无意之间修正对方在说话时的困境。比如,对方说 :“我不会游泳!”你可以复述为 :“你是说,你以前不会游泳?”或者“你是说,你现在不会游泳?”

复述的话看似与原话差别不大,但我们的意思已经转变,我们试图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你的未来大有可能!”

2、学会感性地回答。

理性是人类的智慧明灯,对于人类来说是进步的关键,但是对于人与人的交流来说,过于理性就会显得冰冷且不近人情。

所以,在说话时我们要学会运用感性的力量,增加我们话语间的人情味。

具体的做法是,在对方的话语后,加上自己的感受,然后说出来。比如,对方说 :“吃早餐对身体很重要。”你可以回应 :“我吃了早餐,肚子暖暖的,一天工作才有干劲嘛!”

感性的回应是把我们的感受提出来,与对方分享。如果对方接受,也会与我们分享他的感受。分享感受,是一个人接受对方的重要表现。

3、学会假借。

有时候,我们在说话过程中,不便直接表达个人观点,可以把想说的话转化成另一个人的故事,比如“有个朋友……”“听说有 个人……”“去年,我一个朋友去美国就……”

假借另一个人的故事,把我们心里的话说出来,会使对方完全感受不到威胁性和压迫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也使你们的交流更轻松。

4、学会先跟后带。

先附和对方的观点,然后“顺坡下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将说话的方向朝着自己预期的目标带。

附和对方的方式有两种:可以提取双方意见一致的内容,作为我们的切入点,这种办法叫“取同”;也可以提取双方交流中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作为切入点,这种办法叫作“取异”。

比如,下面的例子就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

你说 :“我认为吃早餐的习惯对身体很重要,所以我每天早上都吃两个鸡蛋。”

对方 :“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太高了,我早餐绝不吃鸡蛋。”

回应 1:“哦,原来你也有吃早餐的习惯,你觉得早餐对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重要吗?”

——这就是“取同”。

回应 2:“你觉得鸡蛋中的胆固醇对身体不好,你不会把它当成早餐。那么,你每天早上吃什么呢?”

——这就是“取异”。

回应 3:“不单你这么说,我以前也是这么理解的,直到去年我看到一篇科学新知的文章,发现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鸡蛋给我们提供的胆固醇好多坏少,有一些营养更是其他食物很少能提供的呢!你有兴趣看一看这篇文章吗?”

——这是同时采用了“取同”与“取异”两种附和方式。

5、学会隐喻。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借用完全不同的背景和角色,去含蓄地暗示对方,从而表达我们的意思。

比如,对方说 :“我真的太软弱了,所以才会事事不如意!”你可以回答:“你让我想到了流水。流水看起来总是一副很软弱的样子,好像什么东西都能阻挡流水。可是,流水总是无孔不入,最终都能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对方说 :“这两项工作,我都很喜欢,不知道该怎么选。”你可以回答 :“苹果和梨各有各的滋味,你到底喜欢苹果还是梨,想清楚就不难选择了。”

善于运用这五种说话技巧的人,总是让我们在说话时直达对方心灵,让交流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妙趣横生、回味悠长。

四、让我们的身体也能“说话”

如果一位外科医生走出手术室,摘下手套,然后很自信地对你说 :“我的手术很完美,步骤一步也没错,不过病人死了。”

你听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是不是觉得这位医生脑子有病?手术的目的就是救人,结果病人死了,你的手术做得再好有什么用呢?

我们在沟通时,往往都是带有一定“目的”的,如果沟通的目的没有达到,没有取得好效果,那么话讲得再有道理,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如果对方转过身,你还在没完没了地说,如果对方已经离开,你还追上去想要大谈特谈,显然是无法收获效果的。

交流无法取得期望的效果,对方没有给予你期望的回应。那么,我们就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绝大多数人在沟通过程中,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语言上:我的话组织得有没有条理,我讲的是不是有道理,我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我该用什么语调、语气去说话,我该用什么表情去传达我的态度,我该用什么肢体动作去协助我表达。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多年前曾发表过他的一份研究心得。他认为,一场有效的沟通,其效果源于 :

  • 7% 的文字意义,
  • 38% 的语音语调,
  • 55% 的身体语言。

虽然我们不清楚他是如何获取到如此确切的比例关系的,但有一点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就是:身体在沟通中的作用,被我们严重低估了。

我们都认为沟通的关键在于,彼此能否准确接收对方从语言、文字中传达的信息,并正确分析和提取其中的含义。而现在,我们似乎更需要关注语调变化和身体动作。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左脑负责理性运转,右脑负责感性感知。左脑负责从我们交流的语言中抓取有效信息,右脑则会在交流中统筹全局,试图更全面地掌握说话的全部内容。

也就是说,除了从语言中获取信息,我们的右脑还会让我们从说话的语音语调、言行举止、肢体动作中尽可能地提炼信息。

研究显示,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发言的一方所发出信息极多,但本人意识到的部分却极少,绝大部分都是说话者在无意之间传递出来的。

同时,聆听的一方,意识到的信息也极为有限,其余的部分都是潜意识接收的。双方在传达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都会产生遗漏、曲解、误读,极大地影响沟通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升意识层面,更多地从潜意识中洞察、 提炼和运用有效信息,增强我们的沟通效果。

在这方面,身体所能做的往往比语言更高一级。

试想一下,一个人 对你说 :“你这人哪都好,就是心眼儿太实,不够机灵!”此时,你感受 到的是什么?获取的信息又是什么?

一个人眉头紧锁、面部紧绷,怒目而视地对你说 :“你这人哪都好,就是心眼儿太实,不够机灵!”此刻,你所接收到的是不是更多?你是不是有一种受到批评、责骂的感觉?

好,我们再转化一下。一个人面带笑容、语调温和、慈眉善目地对你说 :“你这人哪都好,就是心眼儿太实,不够机灵!”此刻,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不是大不相同呢?你是不是觉得,眼前这个人是在变相夸你为人诚实呢?

瞧瞧,同一句话,由于语音语调和身体动作发生了改变,你对它们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其实,我们都是视觉的动物,我们都热衷于从视觉中捕捉信息。当我们的耳朵在聆听别人说话时,我们的眼睛也绝不会闲着,它会想尽办法从对方的身体语言中捕捉更多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对方。

所以,在沟通时,我们要充分调动身体,让它帮助我们传递更多信息。同时,在聆听时,我们也可以从对方的身体动作中,了解对方真实的感受,避免沟通过程中的误会和分歧。

以上这些NLP帮助提升沟通效果的语言和非语言技巧,你都学会了吗?记得用起来哟!

文:公众号“简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