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对这句诗很熟悉,却并不熟悉写诗的人——高适。大唐诗人中群星璀璨,高适被人知道,已经到了半截身子入土的年纪!
高适出身世代为宦之家,其父官终韶州长史。他“以功名自许”(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高适传》),但早年怀才不遇,四方干谒,游历梁宋、蓟北等地。都未中!
735年他赴京应试,未中,归居宋州。期间他作《别韦参军》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又叹“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说出了追求功业、遇合明主的理想情怀。
却不知,这一等,就是30年。他的人生大多数时间都在不得志中的度过!
然而,高适并没有消沉。当李白还在借酒消愁时,当杜甫还在为了科举奔走科举时,高适却是盛唐诗人中第一个清醒过来,看到盛世之下涌动的滚滚暗流的人,他以“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为理想,以宓子贱、魏征、郭元振、狄仁杰为榜样,在人生迷茫和低谷时候,也能隐忍、坚守,最终成为《旧唐书》里诗人中的唯一。
高适49岁时正式出仕,64岁时封侯,死后被追谥为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终于实现了人生的逆袭!那他究竟凭借的是什么?
第一,高适有青云之志,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他们这一代诗人之中,谁没有青云之志呢?开元二十三年,时为幽州节度使的唐朝名将张守珪大败奚族、契丹,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但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人被反叛的奚族所败,张守珪隐其败状,后事泄。高适作《燕歌行》,正值人生不遇之际。
其《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就如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皆为“胸臆语”,表现出希冀君臣遇合以治平天下的情怀。
起点都差不多,但选择的路不同,也就拥有了不同的人生。
第二,高适有清醒的头脑,两次参军入伍。
高适是唐代唯一一位通过军功封侯的诗人,当其它的人都在彷徨的时候,高适已经在军营中磨炼了很多年了。
高适28岁,他开始有了参军的念头,于是去干谒朔方节度使李祎,以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想在他们的幕府里谋差事。高适先到朔方,写了首长诗《信安王幕府》投赠信安王李祎,称颂他平定奚、契丹叛乱的功劳,顺势推荐自己,但没有结果,于是又跑到幽州拜访张守珪,也没有被重视。这次的边塞之行,虽然无功而返,但他写了不少边塞诗,其中以《蓟门行五首》写得最出色。
49岁时,高适在节度判官田丘的推荐下,进入哥舒翰的幕府。说起来,高适可以入哥舒翰幕府,还是因为哥舒翰喜欢高适的《燕歌行》,颇欣赏他的才气,于是推荐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高适很有才能,深得哥舒翰的喜欢,经常在玄宗面前夸赞他,玄宗对他很有印象。
第三,高适有敏锐的政治嗅觉。
高适最终抓住机会,是在安史之乱后,安禄山攻陷了潼关,还俘虏了哥舒翰。而高适则成功出逃,还追上了正奔往蜀地的玄宗。他做了一首《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只说是监军不体恤军情,自相用事,还宽慰玄宗,说:“天子西幸蜀中未足为耻”。唐玄宗看了后遂擢升高适为谏议大夫,诏书中对高适评价颇高:
“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路,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自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刚上任的李亨,既要讨伐安禄山,又要应对永王的叛乱,心力交瘁,叫来了高适商量对策。高适对时局做了一番分析后,告诉肃宗,“永王必败。”高适的话,让肃宗稍稍安心,立即升他为淮南节度使,带兵讨伐永王。高适和李白的分水岭也就此拉开!
李白加入永王队伍,永王战败被杀,李白流放夜郎。高适镇压永王叛乱有功,遂又擢升。短短半年时间,高适的人生可以用一步登天来形容,他先官拜淮南节度使,平永王之乱,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
王立群说:“人生只有可遇而不可叫机遇,机遇往往比才干更重要,人生如果遇到了好的机遇,几年时间,就能完成你一生中间的历史性的转折。”
作为一个边塞诗人,高适诗虽不是最好的,但是做官是很成功的,死后被追谥为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终于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纵观高适的一生,踏实肯干、隐忍历练、抓住机遇、厚积薄发,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学习的。诗经女孩也强烈推荐《莫愁烈火狼烟,前路有高适》这本书,带你认识不一样的高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