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卖不出去了。
上周公布的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内地及香港市场营收下降,经营利润大幅下降,同店销售额萎缩。
优衣库自己给出的理由是“平替”,“消费者不再选择品牌产品,而是选择质量差别不大的更实惠的产品”。
优衣库高估自己,要说LV有平替,你优衣库有什么平替?
但其实优衣库仅是最后一波受波及的,在此之前,ZARA、H&M几乎关闭了一半中国区门店,GAP干脆以4000万美元抛售了中国区业务。
中国快时尚品牌更惨,拉夏贝尔破产清算,美特斯邦威连年亏损,海澜之家、热风的生意也日渐惨淡。
前几天,有群友问能不能转型做一个快时尚品牌,我当时从竞争角度分析是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但现在看来,应该从更高维度看,整个中国的快时尚行业都不行了。
01
拼多多痛击快时尚
理解快时尚,先要理解SPA模式(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
简单来说,SPA就是一件衣服从设计到制作,再到销售,全都自己人做。
这就像自己动手做一顿晚餐,从买菜到洗碗,全都是自己来,这样不仅健康美味,避免那些让你头疼的剩菜问题——也就是库存。
SPA模式本来是GAP的发明,却被做基础款的优衣库和走时尚路线的ZARA发扬光大。
ZARA,可以说是时尚界的“二创”大师,看到T台上的新款,杂志上的潮流,立马来个“重新设计”。然后,他们用少量、多品种的生产策略,配上终端的各种搭配陈列和销售建议,直接在线下门店现场搞定消费者,创造了90天的库存周转时间,赚钱效率杠杠的。
优衣库正好相反,靠走量来控制成本,提高性价比,也是因为量大,要保证赶紧卖出去,再加上优衣库在面料上的研发优势,以及遍布全球的店铺,库存周转时间达到了83.72天,比ZARA还高效率,属于服装领域的天花板了。
照常理发展,优衣库、ZARA们就该这样度过富有而平淡的一生,结果遥远的东方出了个拼多多。
电商本来没什么可怕的,对快时尚来说,这不就是多了一个销售渠道吗?
快时尚本来就走量,多个渠道走的更快,再加上优衣库的品牌影响力,早年间,淘宝、京东为争夺优衣库差点打破了头。
但拼多多不一样,表面是电商,实际搞的却是C2B,也就是拿着订单找商家。
我在《》一文中分析过
通过人拉人的拼单,有了机器推荐商品,拼多多就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订单吸引来商户,生产出更低价格的商品,低价商品又吸引来更多人,这些人又进入到拼单、推荐的循环里。这就是黄峥在拼多多创立之初设计好的增长飞轮。
在拼多多的设计里,
商家甚至不需要设计、打板,只要有服装图片,就能当成一件“商品”,等用户付款后再生产,完全没有库存问题。
而买家呢,因为有了仅退款、退货包运费,可以在完全不清楚买什么的情况下,先把单下了。
结果茫茫多的订单,又进一步刺激商家上架新商品,无论是安全保险的基础款,还是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设计单品,反正顶多也就是没人下单,原地下架。
万一运气好,就像公众号、视频号里被算法选中的网红,那就是账户余额多几个零的事情了。
这就是拼多多的魅力,一个让买家和卖家都疯狂的购物天堂。
表面上拼多多抢了淘宝、京东的生意,可人家还搂草打兔子——捎带手,终结了快时尚。
前面说,快时尚厉害在SPA模式,SPA模式的优势在于效率,可快时尚的设计再多元化,也拼不过一张图片走天下的拼多多;他们的订单规模建立的性价比优势,在C2B面前,简直就是手下败将。
除了烧香拜佛,希望全民“仅退款”,在拼多多面前,几乎全是劣势的快时尚,自然就不香了。
优衣库能撑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
我估计,随着Temu、TikTok Shop、SHEIN、速卖通在全球的扩张,快时尚的悲剧才刚开始。
那快时尚真没机会吗?
02
细分人群
优衣库说自己被平替了。其实整个快时尚就是个平替。
所谓平替,不过就是自我安慰版的低价,可再怎么涂脂抹粉,也改变不了平替这个事实,也就不敢大张旗鼓的把自己的logo印在胸前,印在身后,只能静静的安放在隐秘的角落。
按照前淘宝总裁、拼多多投资人孙彤宇的说法,“平台更应该考虑不同阶段的生态演进,而品牌更多是单个细分人群标新立异的价值主张。”
快时尚呢,既不是品牌,也不是平台,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生存空间。
如今拼多多以及一众向拼多多致敬的电商平台出来了,并正以降维打击的方式,暴击快时尚。快时尚的生存空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三体》告诉我们,不同维度间就不存在竞争关系,只是高维对低维的碾压。
有拼多多在,快时尚就不可能变成平台。
曾子说,既然上不去,那可以下来呀。
做不成平台,还可以做品牌。
看看UR(URBAN REVIVO),人家就是国内业绩稳定增长的快时尚品牌。除了遍布一二线城市的数百家门店,他们最出色的是养了一个500人的设计团队,设计出适合亚洲人风格的时装。
什么是品牌?按照“T型结构的超级品牌”模型,就是兼顾流通能力和稀缺能力,既要让更多人买得到、买得起、喜欢买,又要有个性,能展示自己,能吸引别人。
如果说前者需要更多门店,更有性价比,那么后者就需要小众人群,需要细分群体。
我们谈服饰,总是会谈到个性、风格。
什么是风格?就是小众,我在《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一书里谈过,只有小众,才有显摆、展示的必要。而大众只会跟泯然众人、伤仲永联系在一起,意味着没有个性。
孙彤宇的“单个细分人群标新立异的价值主张”,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ZARA、优衣库的崛起也是切中了细分人群,ZARA是对时尚有偏好的职业女性,优衣库则是追求简约生活的年轻人。
所以你看,快时尚的机会始终在细分群体里。
关注“杨泽l社交式增长”,我将一边分析牛人,一边以lululemon、Yeti冷藏箱、德祐湿厕纸、宝宝馋了为案例,分析如何在细分群体里寻找赚钱的机会。
杨泽是谁?
·《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产品冷启动》作者。
·就职过互联网大厂,曾负责脉脉、Totok等多个细分市场产品从0到1增长工作。
·资深品牌架构师。对外经贸大学、阿里巴巴UMIC课堂、36Kr Eclub特邀讲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虎嗅、techweb专栏作者,曾出版《精益营销第一课:产品冷启动》。
个人微信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