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有一本书叫《痛苦中的安乐》。主要讲消费主义。其中有些观点比较偏激,但是偏激代表着理想化,其实是梦想的情况投射到现实中,不可避免带来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读完这本书后,带来的首先当然是对消费主义的反思,我是不是花了太多的钱?我是不是买了太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日常的衣食住行,当基础的需求被满足后,还需要买那些符号化的商品吗?

思考的结果当然没有对生活产生影响,因为我依旧抠抠索索花了很多钱。在消费这件事上,有一个观点是,不要纠结自己花了多少钱,是因为本身自己挣的钱太少,才觉得自己花的多,对于月薪三千五的我来说,深以为然。

马尔库塞说,正是因为有了消费主义,人们去追求消费品,陷入拜物教,用口袋里为数不多的钱,去换带有品牌溢价的、远超自身价值的商品,这个时候,就会因为消费变成整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拯救的。

拜物神教的威力太大了,最起码从现在社会历史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还没有什么能使我们脱离出拜物教的影响,经济的流通才能最直观的带来生活的改变,先把生产力发展起来,才谈得上人发展的跟上,倒过来的话,就太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不过对抗拜物教,有一个稍稍能用的上力的方法。就是把人放在这里的首要位置。如果对人的关怀和爱能超出对冷冰冰的物的爱,说不定也能起到一些缓解消费主义的作用。

身处一切消费化的社会,这当然是幻想的方法。毕竟从追星、到二次元的番剧、游戏,强大的生产机器甚至可以生产出虚拟的人,供人们去消费、去投射爱。今年遍地开满的谷子店,也明晃晃的体现着:你说你对这个人有爱?——请用你的金钱来证明。

钱和厨力绑定在一起,厨力越强,买到手的谷越多,才能让人相信你确实爱着这个纸片角色,连爱都是可以被量化的。

纸片、铁皮徽章、棉花娃娃,爱的形状被固定下来,工厂能生产出来什么,我就爱什么,我就买什么,那这个过程中,工厂赚到了钱,消费者手里买到了爱的替身。皆大欢喜,好像没有输家。

这个过程中还能对抗空虚、留下看似永不褪色的东西,对纸片人的爱。输家在这个过程中酝酿着自身,无力的精神能力、对现实的人更少的关注、对真正美好品质的失序。

没有什么比这更痛苦,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