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一次,慈安皇后是否能避免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猝死?如果她健康长寿,是否能够继续遏制慈禧的野心,改写清朝的覆灭命运?这是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历史假设。慈安不仅是咸丰帝钦点的监国太后,更是一位睿智英明、深谋远虑的女主帅了。她与慈禧共同执掌朝政,设计精妙的权力平衡机制,使同治年间一度出现"中兴之象"。可惜命运无情,慈安的猝然离世,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慈禧从此独揽大权,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难怪有学者推断,如果慈安活着,清朝的历史定会重写。那么,这位备受冷落的"东太后"到底是何许人也?她与慈禧的龃龉是否只是子虚乌有?清王朝的命运又会走向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乱世英雄出少年:慈安的成长之路

要说起慈安的出身,那可就要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说起了。当年满八旗下平了华北那片神州好汉之后,便立足归化,开枝散叶,扩展壮大了满洲镶蓝旗人口。慈安便是镶蓝旗正蓝旗下的后人。她的始祖是努尔哈赤的弟弟陷珠亲王之后,而慈安则是陷珠亲王第十五世孙。

慈安一出生就遭遇了人生的重大不幸。她的生母是慈安祖母钟氏的小妾,名叫纪氏。可惜纪氏生产时难产,最终母亲和新生儿慈安命悬一线,幸亏慈安祖母钟氏拚命挽救,才使母女二人捡回一条命来。纪氏孱弱体质从此一直无法痊愈,只能将慈安全权抚育托付给慈安祖母钟氏了。

钟氏望子心切,对唯一的重孙女慈安自然是母慈子爱。她将慈安视为掌上明珠,亲手抚育慈安长大成人。慈安从小生活在钟氏嫡母的呵护之下,逐步将满汉文化熏陶有佳。她不仅学习精熟满语和汉语文字,还对经史典籍有了扎实的基础。

可惜好景不长,慈安才13岁那年,祖母钟氏便永远离开了人世。这无疑给年幼的慈安带来了沉重打击。失去了慈祖母的庇佑,孤苦无依的慈安只得依附于满洲镶蓝旗内宦,寄人篱下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

直到15岁那年,慈安才摆脱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凭借出众的才能和过人的气质,被镶蓝旗主事们相中,被选拔进入皇宫为宫女。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宫女,但对于家徒四壁的慈安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超乎寻常的机缘。她将有机会在紫禁城中接受正统教育,完成蜕变,摆脱贫穷命运。

从此,慈安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在宫中,慈安很快施展才华,吃力不讨好。她不仅聪慧伶俐,温文尔雅,更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慈安规规矩矩,循规蹈矩,经过几年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德才兼备、举止大方的格格。当时 ,咸丰帝正缺少一个可以继位的皇子,整个大清朝廷上上下下都陷入了焦虑之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慈安被选中进入左癸宫,被封为嫔妃,从此与皇室结下非同凡响的缘分。

二、神挡杀神佛挡斧:慈安的婚姻生活

慈安被选入宫中,被封为嫔妃,这对当时的她来说实在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和机遇。她从一个家破人亡的贫苦女子,一跃成为与皇帝并肩的皇室成员,前程远大,前景无量。而慈安也没有辜负大家对她的期望,她在宫中表现优异,备受皇帝宠幸。

咸丰十年(1860年),慈安在宫中历经考验,一举被封为皇后。其间的过程持久而曲折,当属传奇。当时,咸丰帝原配皇后孝静张嫔多年未孕,朝野对她非议纷纷,咸丰帝亦颇为焦虑。后宫佳丽虽多,但皆无出息。慈安则一路从被视为不入流的格格、侍女,一步步通过层层选拔和考核,最终被咸丰帝一眼相中。

咸丰帝对慈安爱重有加,直称她是"福晋"。当时慈安在宫中威望甚高,赏识有加。据说有一次,在皇宫里那么多佳丽中,唯有慈安独领风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真是神仙中人,惹得不少宫女妒忌嫉恨。有几名宫女想陷害慈安,偷偷放了几只老鼠进她的宫苑。没想到老鼠们见到慈安后,竟顺从地趴伏在她脚下,不敢乱动。宫女们见状大为震骇,从此更是敬畏有加。

更难能可贵的是,慈安虽貌美如花,却并未在后宫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反而一心一意侍奉皇帝,孝顺有加。据宫中旧事记载,慈安每逢生日佳节,总是亲自绣制贺礼,以表心意。有一年,慈安为咸丰帝亲手绣了一幅天牢地囿图,不仅栩栩如生,更将全图隐藏了一个"天造地设"四字佳对,引得咸丰帝连连赞叹,由此可见慈安的才学渊博程度。

其实慈安成为皇后并非偶然,她出身于镶蓝旗世家,先祖显赫,本是满八旗后裔。当时朝野上下对于慈安入主紫禁城,纷纷表示祝贺。有识之士盛赞道:"娈婷浩荡,端严秀丽。素知留心典训,勤加操习。谁无爱敬之心,竟能荫覃荫启?"对于慈安的选择,朝野无一反对。

三、手眼通天倒行逆施:慈安监国与权力斗争

1860年,慈安正式被封为皇后,从此与慈禧太后一同监国听政。二人一东一西,分掌大权,在宫中威势等同。作为长辈,慈安更是高高在上,掌管整个后宫大权。此后数年,慈安与慈禧相互制衡,朝政清明,社稷安康。直至咸丰帝驾崩,两人的权力博弈才真正拉开序幕。

咸丰十二年(1862年),咸丰帝染疫而终,当时他已将大权全权交由慈安与慈禧执掌。临终前,咸丰帝曾私下将慈安单独召至龙床前,低声吩咐了一番。据朝野谣传,咸丰帝当时可能留下了一道秘旨,授权慈安处死慈禧。这显然是出于对慈禧野心的忌惮。只是这等事虽极可能属实,但当时除了当事人无人知晓。

咸丰帝驾崩后,新登基的同治皇帝年纪尚幼,不过六岁。按常理,此时权力自应完全操于慈安与慈禧手中。然而慈安身着华服,为大清的皇后贵妃,受礼制所束,她决定将同治交由亲生母亲慈禧抚养。为避免母子私情,她下令慈禧与自己同室而居,共同监护,以防止母子私权窃国的阴谋发生。

慈安如此安排,着实高明。她以礼遥制慈禧,同时又将同治皇帝的抚养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为更好地监视慈禧,她专门下令将太后们的寝宫改在一起,三宫合住养心殿。这一做法迅速引发了朝野震惊和非议,认为慈安藐视祖制。但慈安对此理直气壮,她如是说道:"吾两寡妇人抚一孤子,设不幸奸人乘机造作语言,居间播弄,则天下大事去矣。今寝处一所,朝夕相见,各坦怀相示,谗佞何由兴?"

由此可见,慈安心系社稷,料事如神,远虑深谋。她对慈禧将同治视为私有物品的阴谋了如指掌,也深知慈禧野心勃勃,不可大意。因此她精心部署,设下权力制衡机制,使二人虽同为太后,却无法单独行事。这种僵持状态一直维持到同治五年。

同治五年(1866年),当时朝野已渐渐发生了变化。慈安倚重的和亲大臣们渐行渐远,慈禧则大權旁落,召入了刚正不阿的奕䜣、文祀等亲信为辅。从此,慈禧的声势在朝野日渐张扬。慈安并未完全受制于人,她依然在宫中掌管大权。此后数年,慈安联手慈禧,共同操纵朝政大权,推行了一系列英明决策,如封疆大将曾国藩整饬西南,着令左宗棠、李鸿章讨平太平天国等。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猝然病逝,这才彻底打破了权力博弈的平衡态势。

四、一朝权在手遥万里控纵

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皇后突然病重,垂危几月无法痊愈。而在她临终前的最后时日里,却发生了一件令人费解的怪事。据当年亲临现场的王公大臣回忆,在慈安皇后的临终关头,无论当朝权贵如何恳求用药救治,她都固执地拒绝服药。行将就木时,她甚至拿出一纸遗命,吩咐左右人"切勿擅动药石"。

这一怪异行为使外界哗然,对慈安的离世产生了重重质疑。当时有重臣在论道时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皇太后陛下尊体平康时,昭格格诲,慈祥克咄。今为何反是如此?使我等伶仃无主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慈安死后,掌权达十年之久的权力制衡被打破,慈禧一人独揽大权。她从此挾同治帝住持于养心殿内,不受任何监督。由此可见,假如慈安活着,大权定然不会如此轻而易举落入慈禧一人之手。

权力从慈安手中易主,慈禧从此如虎添翼,权倾朝野。首先在宫中,她大肆清洗慈安遗老,一扫其权威。慈安的妹妹和嫔妃,都遭到贬斥或驱逐出宫。以前被慈禧尊为"姑姑"、"令妹"的慈安一门,统统被打入冷宫,饱受折磨。更为严重的是,慈安最宠信的嫔妃们竟被毒害或囚禁致死。如此铁腕手段可怖无比。

与此同时,慈禧又极力打压慈安的功勋嫡系。她将慈安的子侄们尽数罢黜削爵,连慈安亲手保护的镶旗后裔也一并打入冷宫,剥夺了所有权势和俸禄。就连慈安死后从未见过面的孙子满安,都遭到了慈禧的毒手。慈禧连同满安,将其贬为民籍,剥夺了镶旗世袭爵位,真可谓咄咄逼人,铁腕无情。在她眼里,慈安一脉显然已成了祸患和隐忧。

外朝方面,慈禧上台初期倚重文祀、奕䜣等人,大兴文字狱,争权夺利。后更极力排挤和防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功勋大臣。她眼中只有自己的亲信而已,一切皆须一手遮天。就连当年慈安力保驻防的洋军也遭到她命令全部驱逐,北洋海防一度失控。可以说,一切与慈安有关的政绩和遗产,几乎在慈禧统治下化为了乌有。

总的来说,权力从慈安转移到慈禧手中这一事件,在当时可谓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变"。不过这场"政变"却没有任何杀戮与流血,只是通过皇权的传承与更迭,慈禧就以柔克刚之势,成功夺得了皇家大权。尽管如此,慈禧的做法依旧残暴无情,极尽摧残之能事。她所做的一切,已完全背离了当年同为监国太后时的体面规矩。眼下我们只能遗憾,假如慈安没有早逝,大清的前景是否会走上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五、千秋万代天威永存

慈安皇后驾崩后,慈禧一人掌控朝政,从此独揽大权。但是她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毕竟,从表面上看,她只是一介寡妇,并无实权。而她所倚重的,无非是亲信和宦官。虽然有同治帝撑腰,但他当时年纪尚小,还无法直接执政。

事实上,慈禧的做法极为高明。她首先在宫中彻底肃清了慈安一系的权力根基,剥夺其子侄辈所有势力。同时将慈安的遗老嫔妃们统统打入冷宫,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更残暴的是,她竟怀疑慈安临终前留下了遗命,意图图谋不轨,于是将慈安最宠信的嫔妃秘密下毒杀害,足见她的心狠手辣程度。

巩固权力的同时,慈禧又颇为精明地结交了宫中大权旁落的宦官。她先是拉拢了老臣安端等人,借重其辅佐。接着又逐步将自己亲信刘坤一等人培植入宫掌权,最终构筑起一张由亲信和宦官组成的铁桶巩固网络。整个过程行之有素,步步为营,慈禧可谓权谋过人。

外朝方面,慈禧首先力排众议,罢免了慈安遗老奕䜣、文祀等专权大臣。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由她新提拔重用的新秀。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大臣。在慈禧的精心培养下,他们后来成为清朝腾飞的主力军。不过当时,慈禧对于权臣的选择标准颇有独特眼光。她偏重重用那些勇于变革、善于实干的人才,而对老臣则敬而远之。她眼光独到,不拘一格地提拔了不少汉人大臣,让原本由满人独揽的朝政出现了新的气象。

权臣雄起,慈禧又在朝野加强自己的威望。她不断发布那些有利于她个人权威的诏书谕旨,如明令内阁大臣遵守皇权至上、君臣等级森严的准则,坚持皇帝至尊无上的朝贡体制等。她还极力维护朝贡制度,勒令臣民尊崇皇权,不准有违。内阁首辅再大,她也斥之为"犬子"、"草芥"。

最后,慈禧更是将自己的权力合法性推至一个极致。她借同治帝亲政之机,将自己封为"陛下"、"天颜",与皇帝同等享有至尊无上的地位。于是从此皇帝成了她的"儿子",而朝野文武只不过是她的"臣子"。一切权柄皆由她亲自掌控,内阁大臣亦只是她手中的一支"绣花针"而已。由此可见,慈禧的做法无不显露出她的一门心思:永驻珠宫,长治永享。她把个人统治的合法性上升到了一种几乎是宗教般的神权地位,以至于谁也不敢对她的权力合法性置喙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