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年前,当百度宣布投资无人驾驶时,李彦宏曾表示:“这是人工智能最顶尖的工程,必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出行和生活。”如今,八年过去,Robotaxi从理想到现实,已在全国各地活跃,彰显了“科技应服务于每一个人”的理念。

近日,继武汉和北京之后,上海也正式开启无人驾驶公测。这一波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多点开花”,让我们不禁思考:谁在市场浪潮中站稳了脚跟?爆火的无人驾驶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化闭环?在科技进步和成本降低的背景下,Robotaxi是否会成为出行市场的最终解决方案?

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万亿市场的争夺战正酣。早在2016年,马斯克便提出了RoboTaxi的构想,旨在利用自动驾驶技术解放驾驶员。如今,Uber、Waymo和Cruise等公司已在北美积极布局。与此同时,华为、小鹏、元戎启行等国内企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预计在2024至2025年上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辰韬资本的研究报告,多数自动驾驶行业专家认为,端到端技术研发至关重要。随着AI、新能源车与自动驾驶的三大科技浪潮交汇,国内企业毫不想错过这场技术革命的机遇,积极争取在这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实际上,中国的Robotaxi市场并未落后于其他国家,而是展现出更快的布局与发展。除了百度的萝卜快跑之外,小马智行、如祺出行和上海赛可等企业在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积极开展测试与运营。滴滴则与广汽埃安携手,通过“车企+网约车平台”的跨界合作,加速无人出租车的落地进程。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2025年将实现7295亿元的增量,到2030年预计达到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8.8%。这表明,Robotaxi市场正在进入一个竞争激烈的“跑马圈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无人出租车的概念备受瞩目,摩根大通和高盛仍对其商业化前景提出警告。摩根大通认为,百度的萝卜快跑虽然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实现单城市盈亏平衡,但其快速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高盛也下调了百度的目标价,指出当前萝卜快跑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才有可能实现单位经济效益的正向增长。这些分析都强调了一个核心问题:无人出租车商业化盈利的拐点究竟何时来临?

与互联网时代O2O模式带来的造富神话不同,基于AI技术的Robotaxi商业化过程无疑更为漫长且复杂。从先行者的经验来看,2009年推出的Waymo经过15年的运营仍未取得显著进展。特斯拉提出的“Uber+Airbnb”模式曾为行业带来希望,允许用户闲置车辆加入Robotaxi车队,车主或可从中获利,甚至超过汽车月供。

尽管这一模式结合了特斯拉庞大的全球车队,有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全自动驾驶的高软硬件要求及美国部分地区的法律限制,使得特斯拉Robotaxi的进展受到阻碍,商业化之路举步维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科尔尼咨询董事桂灵峰的观点,Robotaxi的商业闭环需要路径规划、舒适度、行程体验、经济性、安全性与技术接纳性六大要素的保障。目前,前三者多为技术问题,但后者则考验自动驾驶公司对成本和收入的平衡能力。

以萝卜快跑为例,其每天的运营和折旧成本可能超过370元,而每公里的收费仅为0.5-1元,日均收入只有约100元。面对高昂的运营成本与激烈的市场竞争,Robotaxi的盈利之路依然漫长。

尽管Robotaxi在短期内盈利面临挑战,但其到来仍能有效解决中国出行市场的问题,并引发行业竞争格局的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900人,远高于美国的950人。同时,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超过37分钟。尽管行业的应约率已从2018年的73%提升至85%,偏远地区及高峰时间的交通服务仍显不足,距离95%的理想目标尚有距离。

更智能、舒适、经济的乘车体验将促使用户倾向于Robotaxi。根据“自动驾驶运营第一股”如祺出行的招股书,预计到2030年,Robotaxi在中国出行市场的渗透率将达到31.8%,而到2035年将上升至69.3%,有望超越网约车和顺风车。

之所以做出这一预测,主要是因为Robotaxi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3年,Robotaxi的运营成本已从23.3元/公里降至4.5元/公里,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1.0元/公里,可能低于载人出租车的成本。

从长远来看,Robotaxi将促进行业的自我反省与提升,推动整体出行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用户的直观体验,推动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实现汽车企业的增量增长。Robotaxi犹如出行市场中的“鲶鱼”,将科技创新与无人驾驶结合,以此推动市场变革。未来,当人们坐在更先进的载具中时,或许会怀念2024年那辆缓缓驶过的无人出租车带来的所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