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洪雅丛林岗)
在丛林岗冶铜遗址堆积如山的铜渣堆里,偶尔会捡到一些陶片。 这些陶片工艺粗糙,十分古朴,陶片有灰色、红色和黄色。
研读这些历史深处的来信,上面写满了沧桑。是谁制造了它?是 谁使用了它?又是谁打碎了它?每块陶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古老而离 奇的故事。
古人用这些陶片告诉后人他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他们生活的大概 年代。这些陶片的内侧,多数都有各种各样的粗糙纹路,有古人留下 的指纹,有古人用树枝或工具,制作陶器刮削、刻划留下的印痕、划 痕。看起来这些陶器由于内侧的凹凸不平,如果用来盛水的话应该没 问题。但是,如果用它盛食物,那么它一定很不好清洗,这些陶器的 内侧一定会沾满各种各样的食物在里面清洗不掉。
有一块残陶相对完整,明显是一只碗的部底,平底,无圈足,它 的内侧凸起的凸痕看起来一圈一圈的,像螺丝的纹路,比螺纹更粗糙、 更尖锐、更锋利。目前在丛林岗还没有找到完整的陶器,全部都是一 些残片。
(照片:丛林岗区域的古陶片)
看得出来,丛林岗陶器,底部全部都是平底,这一现象,不知道 是当时制陶的习惯,还是技术原因形成的这一现象。在同一区域,或 者相隔几公里的其它冶铜遗址上,捡到的陶片工艺都差不多。这足以 说明这些冶铜遗址的形成年代是一致的。
就丛林岗冶铜遗址上的古陶片,经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查看博物馆内的陶器和网络查询,均没有发现类似的陶片。丛林岗陶器是独 特的,稀有的,是与众不同的,是非常神奇的。要弄清这些陶片的年 代非常不容易,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一个参照系进行比对。通过比 较,观察丛林岗陶片与参照系的异同。
在丛林岗北面山下的洪雅县青衣江边,80 年代发现一处新石器 时期的遗址,这个遗址叫“王华遗址 ”,根据王华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确认王华遗址距今大约 3200 年。
把丛林岗冶铜遗址的陶片,与王华遗址的陶片进行比对,可以清 晰的看到,王华遗址的陶片,内侧平整,无任何印痕、划痕,也就是 说,制作王华遗址的陶器,技术上,陶器内侧能弄平整。而丛林岗冶 铜遗址的陶片,内侧凹凸不平,做工非常粗糙,有捏、压、划痕,这 说明丛林岗冶铜遗址,制陶技术相对落后,说明丛林岗冶铜遗址和王 华遗址的古陶片不是同一时期制作。王华遗址时期的制陶技术比丛林 岗时期的制陶技术先进。
(照片:王华遗址土陶片 正面)
王华遗址和丛林岗冶铜遗址的其它异同:两者的陶片外侧都没有 装饰,没有花纹,仅有少量的线条。陶片上都有滴釉痕迹,两处的陶 片上,都存在一些滴釉痕,那是远古制陶业留给后人的无字天书,是 岁月的记忆。这些釉痕看起来很不成熟,从上往下流滴在陶片的外侧。
(照片:王华遗址土陶片 背面)
王华遗址距丛林岗冶铜遗址大约 50 公里,丛林岗冶铜遗址在丛 林岗主峰,王华遗址在山下的青衣江边。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遥相呼 应数千年。王华遗址距今 3200 年,对应的是金沙遗址时期。从陶片 制作技术来看,丛林岗冶铜遗址,明显早于王华遗址。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均已确认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是传承关系,三星堆遗址在前,金沙遗址在后。丛林岗冶铜遗址早于王华遗址,而王华遗址对应的是金沙遗址,丛林岗冶铜遗址对应的就是三星堆遗址。
(照片:丛林岗冶铜遗址古陶的正面)
在丛林岗冶铜遗址,先后找到二十多块古陶残片,目前还没有发 现完整的器形。这些陶片全部与铜渣混在一起。扒开铜渣,有时会找 到小片小片的残陶碎片,有的陶片上,能清晰的看到古人留下的指纹。 这些陶片上没有任何符号,少部分有滴痕釉。很显然,这些古陶残片 是冶铜工人的生活用具,被打碎后随手扔在铜渣堆里。
(照片:丛林岗冶铜遗址古陶)
丛林岗冶铜遗址上的残陶碎片,器型到底是什么模样?用途是什 么?仔细分析,这些陶片正在告诉后人,古蜀冶铜工人的生活状况, 这些陶器一定与古蜀冶铜人的生活习习相关。
洪雅丛林岗主峰上没有水,生产生活用水必须从很远的山腰去取,取 水得用陶罐之类能装水的容器。在丛林岗北面山腰,海拔两千米左右 区域,有一条约两米高的弧形土坎,土坎下面有一个泉眼,疑似这道 弧形土坎,都是经这泉眼千百年冲刷形成的。泉水奔涌而出,很快形 成一条小溪。小溪遇山撞山,遇岩跳岩,稀里哗啦,活泼奔放,一头 扎进山下雅女湖的怀中。
(照片:丛林岗冶铜遗址古陶)
这是距山顶冶铜遗址最近的水源。在这个泉眼的周围认真翻找, 估计能找到一些古陶残片。千百年间,虽然冶铜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但这山,这水,这泉,总不会有太大变化。
(照片:丛林岗冶铜遗址古陶)
这些薄薄的陶片,是古蜀冶铜人留给后人的又一部无字天书,书 写了古蜀悠久的制陶用陶历史,记录了古蜀人的勤劳与智慧。
中华民族从石器时代就开始制陶用陶,距今已经有近万年历史。 丛林岗冶铜遗址的陶器,与王华遗址的陶器,都是中华民族制陶用陶历史的组成部分。
(照片/文章:李永政 编辑:唐从祥 注:以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