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格美”影响,自7月26日以来,资兴市遭遇特大暴雨,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导致所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连日来,新华社、《湖南日报》、红网、湖南卫视等媒体高频次、多角度聚焦资兴应急抢险救援为什么难度大。
新华社
湖南资兴为何遭强降雨重创?
受台风“格美”影响,近日,湖南省资兴市遭遇特大暴雨,截至8月1日8时,已造成11.8万人受灾,1345处道路塌方,通信、电力大面积中断。资兴市为何成为受台风影响的强降雨中心?又为何在这轮降雨中严重受灾?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本轮强降雨期间,资兴市平均降雨量达409.9毫米,最大降雨量为673.6毫米。郴州市气象台台长陈伟介绍,“格美”是超强台风,深入内陆之后维持热带风暴级别,动力强劲。受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形成的“高压坝”阻挡,台风行进路线从北上转为缓慢西行,造成外围降雨云系长时间影响。此次台风影响期间刚好与西南季风相结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
在台风到来前,资兴市已经持续20多天晴热高温天气,大气聚集了大量不稳定能量,遭遇台风后极速释放,形成强降雨。此外,资兴东北部山区广布,地形从北向南抬升,对降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增幅作用。
专家分析,从福建沿海登陆并西行的台风,往往会对湘东南地区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资兴市由于特殊地理地形,又很容易成为台风强降雨中心。
脆弱的地质条件则是另一个重要的致灾因素。从灾区上空俯瞰,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滑坡后裸露的山体,如同大地上的一道道伤疤。结合2024年地质灾害汛期排查情况,资兴全域内有6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肖颖斌说,此次资兴市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为花岗岩分布区。花岗岩风化后的土质为砂质黏性土,土层厚度较大且较松散,雨水下渗速度快,短时间大量雨水渗入会迅速增加土体自重,极易引发山体滑坡。
肖颖斌说,本次重灾地区因花岗岩原岩中长石含量较高,风化后黏土含量更高,这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抢险救援难度。
记者了解到,灾情发生后,湖南省应急管理厅调集省级救援队伍9支、551人,大型设备95台套负责道路抢通,调动直升机4架、无人机10架。截至7月31日晚共吊运物资73吨,转运伤员和孕产妇92人;省防办调派28台挖掘机、10台装载机支援抢险救援;省消防救援总队已从郴州、永州、邵阳等地调集300余名消防员支援救灾;郴州市派出多支救援小分队进入通信失联、交通受阻村组。
受灾后,湖南资兴的道路抢通难在哪里
7月26日以来,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省资兴市遭遇强降雨,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资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当地道路塌方1345处,多条国省干线及主要县乡道路一度阻断。地面道路不畅,导致大型救援设备和救援力量进入受阻,部分地区无法展开大面积救援,对此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郴州市交通局负责人。
央视总台“中国之声”
湖南资兴市仍有5个乡镇26个行政村通村道路未抢通 道路抢通为何这么难
《湖南日报》
在沿海登陆的“格美”为何对八面山伤害这么大?
受台风“格美”影响,7月26日8时至7月31日11时,资兴市八面山团桥站降水达512.5毫米,连坪站573毫米,超当地历史极值,导致八面山瑶族乡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断,电力、通信设施损毁严重。
台风“格美”在沿海登陆,为何对八面山伤害这么大?
“‘格美’的强度和路径都极具杀伤力。”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红武说,台风“格美”为超强台风,水汽异常充足,台风体型庞大,在沿海登陆后往北偏西方向移动,深入内陆后,仍然维持热带风暴级别,保持着强劲的动力。
(资兴市八面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八面山”为何“受伤”这么重?
7月30日22时32分,经过49个小时的双向持续奋战,从资兴市何家山乡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S344省道69处滑坡点全部清理完毕,打通了通往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
“太难了,全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有的地方打通一段路,往往要挖掉半座山。”现场抢险救援人员说,在抢险救援挺进的过程中,他们看到沿途到处是滑坡和塌方点,整个八面山已“伤痕累累”。
在湖南众多的大山中,八面山一直默默无闻,这次为何突然“受伤”?八面山到底是座什么山?应急抢险为何这么难?
自7月26日开始,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普降暴雨、大暴雨,最大降水达673.6毫米,平均降雨量为409.9毫米,超过了历史极值。“八面山正处于资兴市强降雨核心区域,不仅降雨量大,尤其是夜雨特征明显,大部分的雨下在夜里。”资兴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7月26日8时至7月31日11时,八面山团桥站降水达512.5毫米,连坪站573毫米,导致八面山瑶族乡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断,电力、通信设施损毁严重。
“‘八面山’是因为有山八面而得名。”7月31日,八面山瑶族乡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俚语,说的就是八面山。这句俚语是: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去鞍;一线猿猱路,险如蜀道难。这位村民解释,这句俚语不仅说明了八面山的险、远、偏,还揭示了八面山道路通行难。八面山多低山丘陵地貌,地质构造分布着花岗岩、石灰岩风化层,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发生孕育了发育条件。
八面山瑶族乡就位于八面山大山深处,平均海拔800至1000米,由原连坪瑶族乡与原青腰镇合并而成,辖区面积240.13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势高,地域广,地形复杂,一些村与村之间步行要3至6个小时。全乡人口十分分散,全乡户籍在册人口约1.5万人,常住人口8600人左右,星星点点分布在16个村172个自然小组,很多村民居住在非常偏僻的山顶或半山腰。
险情发生后,省市县立即开展应急抢险救援,但抢险难度超出想象。“从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13公里的主干道上就有69个滑坡点。”现场应急抢险救援人员说,省道S344由原县道X018改造升级而成,为典型的山岭重丘道路,地质条件差,临水临崖高边坡路段多,滑坡、垮塌等多点暴发,道路受损严重,人员只能徒步攀爬进去开展抢险救援,大型设备根本进不去,也施展不开,增加了抢修施工难度。
资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透露,通往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打通后,为后续救援车辆及通信、电力抢修车辆、物资保障车辆和群众出行开辟了通道,但在后续应急抢险救援中还要加强防范次生灾害发生,要确保安全。
湘伴
在沿海登陆的“格美”,为何伤了湖南八面山?
受台风“格美”影响,7月26日8时至7月31日11时,资兴市八面山团桥站降水量达512.5毫米,连坪站573毫米,连坪站24小时降雨量超全省历史极值,团桥站24小时降雨量超本地历史极值,导致八面山瑶族乡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断,电力、通信设施损毁严重。
在沿海登陆的台风“格美”,为何在默默无闻的八面山降下这么大的雨,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后续救援又为何这么难?
(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徒步攀爬进去开展抢险救援。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一问:降雨为何这么大?
二问:“受伤”为何这么重?
(直升机空投物资。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三问:救援为何这么难?
7月30日22时32分,经过49个小时的双向持续奋战,从资兴市何家山乡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S344省道69处滑坡点全部清理完毕,打通了通往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太难了,全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有的地方打通一段路,往往要挖掉半座山。”现场应急抢险救援人员说,在抢险救援挺进的过程中,他们看到沿途到处是滑坡和塌方点,整个八面山已“伤痕累累”。
(八面山瑶族乡主干道S344抢修)
“‘八面山’是因为有山八面而得名。”7月31日,八面山瑶族乡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俚语,说的就是八面山。这句俚语是: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去鞍;一线猿猱路,险如蜀道难。这位村民解释,这句俚语不仅说明了八面山的险、远、偏,还揭示了八面山道路通行难。独特的地形条件加剧了救援难度。记者乘坐直升机看到,八面山山高林密路陡,地形错综复杂,很多都是陡峭的山路,还是在半山腰盘旋。
(资兴市州门司镇塘家湾村村委和驻村工作队救助其他村村民。)
“从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13公里的主干道上就有69个滑坡点。”现场应急抢险救援人员说,省道S344由原县道X018改造升级而成,为典型的山岭重丘道路,地质条件差,临水临崖高边坡路段多,滑坡、垮塌等多点爆发,道路受损严重,救援物资、设备只能靠空投,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只能徒步攀爬进去开展抢险救援,大型设备根本进不去,也施展不开,增加了抢险施工难度。在困难重重之下,还要加强防范次生灾害,也给应急救援增加了难度。
红网
抢通资兴八面山为何这么久 这么难
自7月26日以来,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全市14条主要干线公路交通中断。
7月30日22时32分,经过49个小时的双向持续奋战,从资兴市何家山乡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S344省道69处滑坡点全部清理完毕,打通了通往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八面山瑶族乡的主干道。
7月31日晚,红网记者跟随资兴市人武部为民兵运送物资的车辆进入八面山瑶族乡。刚刚打通的道路曲折、通行能力较差,沿途随处可见山体滑坡的痕迹,且重要路段均有工作人员值守。
8月1日早晨,红网记者在资兴八面山乡看到,道路一片泥泞,村民正在积极自救。
抢通资兴八面山为何这么久、这么难?为了解答网友疑问,红网记者采访了地质、应急救援、水利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解读。
三天降雨量累计8亿立方米
据测算,7月26日晚至28日,资兴市3天累计降雨共产生洪量8.01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个西湖的水量。其中受灾严重的州司门、兴宁、八面山产生洪量3.2亿立方米。“由于暴雨中心区部分乡镇通信中断,部分雨量站遭到损毁,实际降雨量有可能更大。”湖南省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防御部副部长刘燕龙表示。
7月30日航拍的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图源:新华社)
“如果说‘格美’台风伤在湖南,那么,湖南伤的最重之地是处在暴雨中心的资兴八面山瑶族乡。” 湖南省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卢毅认为,此次八面山受灾和应急抢修不同平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强降雨。
地质构造多砂质粘性土不利机械化施工
八面山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多低山丘陵地貌,地质构造中多分布有花岗岩、石灰岩风化层,暴雨袭击后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自然灾害。该区原有道路蜿蜒曲折且较窄,此次强降雨导致主干道上出现多处滑坡点,区内地质条件差,滑坡体下滑方量大。
“八面山地质构造分布着花岗岩的风化土,我们也称之为砂质粘性土。” 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肖颖斌介绍道,“这种土壤在郴州其他地方也有分布,但砂含量较高,土壤粘性较低。而八面山的砂质粘性土很特殊,砂粒含量低,粘性土含量高,再加之雨后土壤湿度大,这就导致在抢修道路的过程中,重型机械容易打滑。”
7月30日,在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青腰村,铲车在清理垃圾和淤泥。(图源:新华社)
13公里道路69个滑坡点
肖颖斌告诉记者,抢险时,当地并未停止降雨,此时土壤的含水量非常高,挖掘机等应急救援设备作业的同时,岩土仍在向下滑动。“下面挖、上面滑。毫不夸张地说,打通一条几十米长的路,可能真要‘削’掉半座山。”
“从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瑶族乡13公里的主干道上就有69个滑坡点,在道路抢通时同一施工点位基本只能容纳1-2台设备同时施工。”现场救援人员告诉记者,现场作业环境导致大型机械无法完全施展开,不断出现的泥石流对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巨大的土石方数量让疏通速度无法快起来。
此外,八面山瑶族乡位于大山深处,户籍在册人口约1.5万人,常住人口8600人左右,分散在16个村172个自然小组,大多村民居住在偏僻的山顶或半山腰,联通这些村落、自然小组和村民居住地的交通道路线路多、山路多、技术等级不高,道路崎岖曲折、许多在半山腰,且临水临崖高边坡路段多。
交通线路多、错综复杂,只能逐条抢修抢通,同时还要防止和处理二次滑坡、塌方,以及次生灾害,所有受灾道路难以一举全面抢修抢通。卢毅总结道:“地理地形、地质条件、道路状况、村落分布和村民居住等特点的综合作用,以及在严重暴雨袭击下,造成八面山道路全面应急抢通进度不快、困难大。”
8月1日早晨,红网记者航拍资兴八面山,山体上可以看到多处滑坡痕迹。
新闻背景:
资兴是湖南地质灾害隐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资料,资兴一直是湖南地质灾害的频发地区。根据1:10000调查成果和汛前排查数据,资兴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17处,占郴州市地灾隐患点数的43.5%,是湖南地质灾害隐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资兴市所处罗霄山脉西侧、南岭山脉北侧,三面环山,东江湖湖区周边小气候发育,极端暴雨易发。花岗岩出露面积广泛,在强降雨影响下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本次受灾严重的州门司镇全镇、八面山瑶族乡大部、兴宁东部等地区均为花岗岩分布区。”肖颖斌介绍,复杂的地质条件,再加上此次极端暴雨的诱发,双重作用下导致资兴受灾情况超乎寻常。
湖南卫视
风芒视频
来源:郴州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