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8年的某天,“两弹元勋”的钱三强突然想吃冬笋,钱老的夫人何泽慧便去了菜市场,但是在挑选冬笋时,却听到了售货员说的话:“老太条,这冬笋很贵的,如果买不起的话,就不要碰了。”
为什么售货员是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何泽慧身上穿的衣服早已洗的褪了色,何泽慧听完售货员的话,并没有生气,而是默默的挑好冬笋,付完钱之后便回了家。
在何泽慧走了之后,那名售货员身边的人才告诉她,何泽慧是钱三强的夫人,顿时,售货员脸上多云转阴。
但世人皆知两弹元勋钱三强,却不知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何泽慧。
天才少女何泽慧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何泽慧是谁,但这并不影响她对新中国的贡献,她随便一项研究拿出来,都能让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开拓中国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领域;推动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何泽慧或许就是其中一个。
外祖父王颂蔚是清朝进士、蔡元培的恩师、苏州三大才子之一,外祖母王谢长达是晚清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教育家、妇女活动家。母亲王季山是一位物理学翻译家,曾在著名的“振华女校”接受教育,父亲曾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是早期同盟会会员。
何泽慧是妥妥的世家子女,祖上那么出彩了,何泽慧也没有丢了祖上的脸面。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年起,她便踏入由外祖母筹建的苏州振华女子学校,开始了求学生涯。
从初入小学至高中毕业,在兼容并蓄的教育氛围中,何泽慧形成聪慧且开朗的个性。她兴趣广泛,口才出众,对书籍充满热爱,更有一套独特的学习策略。
1932年,年满18岁的何泽慧,凭借优异的成绩从振华女校毕业,并顺利踏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大门。
她之所以选择这条理科之路,是因为内心深处对科技能够挽救国家命运的信念。然而,她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女性学习物理的稀缺性,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偏见,她曾一度面临被“劝退”的困境。
但何泽慧并未因此而退缩,她以自身实力为证,证明了女性在物理领域同样能够有所作为。
在清华的求学过程中,尽管许多女生因种种原因选择了转系,但何泽慧却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努力,不仅在学业上未曾放弃,更在人才辈出的物理系中崭露头角。
清华的学习生活异常艰辛,最终仅有十人成功毕业,而何泽慧便是这十人中的佼佼者,荣获榜首之位。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名正是她日后的伴侣——钱三强。
毕业后,何泽慧踏上了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旅程,继续深造于技术物理系,专攻实验弹道学。与此同时,钱三强则远赴法国,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开始了另一段学术探索的征途。
这是看似分道扬镳,再无瓜葛的两人,却因为几封书信走到一起。
神仙眷侣
在求学生涯中,何泽慧全情投入,频繁穿梭于教室与实验室之间,每一刻都致力于知识的汲取与实验的探索。国内动荡的时局,特别是战火的蔓延,成为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
到了1940年,何泽慧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荣获博士学位,此刻,她心中唯一的渴望便是归国,期望能为抗击侵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二战的烽火阻断了归途,边境的封锁迫使她暂留德国。面对这一无奈的现实,她决定利用这一时期深化自己的科学研究,积极投身于德国的科研项目中,以期掌握更多先进的科技知识。
身处异国他乡,何泽慧的心却始终与中国紧密相连。随着德法之间通信的恢复,她想起了远在巴黎的老友钱三强。
于是便写信给了钱三强,两人通过书信传递着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学术的进步。书信往来间,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情感逐渐升温。
终于,在1945年,钱三强鼓足勇气,向何泽慧表达了真挚的爱意与共度余生的愿望。次年,这对志同道合的伴侣在法国喜结连理。
虽然两人当时都在国外,但在新中国成立,我国外交恢复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回了国。
只为贡献,不为功与名
钱老对中国的贡献不用多说了,我想大多数人都知道,而至于何泽慧。
1947年初,何泽慧正式发表论文,证实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地震,从此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但我想说的是,何泽慧从来不是中国的某某某,她只是何泽慧,是对新中国有大贡献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何泽慧全身心致力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奠基与发展,亲自引领研究团队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不懈奋斗。
面对物资短缺的挑战,她亲力亲为,采购所需材料,即便条件艰苦,仍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性能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起,何泽慧转而引领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领域的实验筹备工作,为后续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1958年,她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中国在该领域的实验探索开辟了新纪元,迅速推动了我国快中子实验工作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尽管未直接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一线,但何泽慧的研究理论如同基石般支撑了核弹研制的进程。
特别是在氢弹研发的关键阶段,她领导团队在实验室中完成了至关重要的数据验证工作,这一成就不仅为1967年氢弹的成功爆炸贡献了宝贵力量,还有效缩短了研发周期,减少了试爆过程中的探索弯路。
但就是这样对新中国的建设有大贡献的两个人,却将生活节俭到了极致,何老和钱老两人生活十分朴素,甚至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住的房子也是数十年前,国家分的小房子,国家多次向给二老换房子,都被拒绝了,只因二老不愿给国家添麻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