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网传奥林匹克官方账号删除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视频,随后一家名为“C Spire”的美国科技公司表示自己将取消对巴黎奥运会的广告赞助,还有因塞纳河水质“不达标”,奥组委官方直接宣布铁人三项首次下水训练取消,本届奥运会的混乱堪称前所未有。
当前,在赛事营销推广、运营、体育器材、装备等环节,中国企业已深度参与其中,不知后续是否会受到波及。
据了解,本届奥运会的赞助收入已经超过10亿欧元,官方赞助企业超过40家,阿里巴巴与蒙牛跻身顶级赞助成员;伊利、乐信、奇瑞汽车等中国企业则与各运动项目的国家队达成合作。
传媒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拥有巴黎奥运会独家全媒体权利及分许可权利,腾讯、咪咕、快手、抖音四家视频平台也相继拿到转播权;阿里云与OBS共同打造的OBS Live Cloud将超越传统的卫星信号传输,成为奥运直播信号的主要分发方式。
体育器械上,从超大LED显示屏,张孔杠铃的比赛杠铃片,到首次使用智能芯片技术的柔道垫等高级运动装备,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中国制造”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甚至有日本网友戏称巴黎奥运会实际上是中国主办的。
其实,早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就有很多“中国制造”的身影。红双喜成为第一个为奥运会提供赛事器材的中国品牌。不过彼时大多是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生产订单,虽然工艺精良,却是辛苦为他人“做嫁衣”,很难看到中国自己的品牌。在那之后,每届奥运会的“中国含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醒目,记录了国内体育赛事产业迅猛发展的历程,也可看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侧影。
2014年,国发46号文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紧随其后,体育总局出台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将体育赛事审批权下放,彻底激发了企业举办比赛的热情,也因赛事营销带动了更多产业的连锁反应。
据企知道科创GPT显示:体育赛事产业是指围绕体育比赛、训练及相关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覆盖了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运营、推广、赞助、传媒、旅游等多个环节。其典型产品包括各类体育比赛、体育赛事版权、体育赛事转播权、体育赛事旅游等。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开始,有更多产品产地源自中国,从场馆里的空调、安检设备、到地铁列车等等。
而到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制造”已经明显转向“中国品牌”,泰山体育生产的榻榻米,东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的举重器材张孔杠铃,中国自行车国家队首次采用 中国品牌自行车等,中国品牌的“科技含量”超越了越来越多国际品牌,成为国际重大赛事的“首选”。
企知道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已聚集75.4万家体育赛事相关企业。从2014年以来,体育赛事产业发展迅速,新增企业数量达到71.23万家,增长了19倍。特别是随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欧洲杯、美洲杯,以及之后的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第18届亚洲杯等体育赛事密集举办,近三年新增企业达到34.7万家。
地域分布上,上海和广东分别以9.5万家、8.6万家大幅领先,山东省、北京市、浙江省、四川省分别现存5.3万家、4.9万家、4.7万家、4.1万家体育赛事相关企业,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我国体育赛事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3年已经达到418亿元,增速为20.8%。其中,职业体育赛事依然是我国主要的体育赛事细分市场,前者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273亿元,其他诸如马拉松、电竞、户外等新类型体育赛事,发展速度惊人,比如2023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共举办613场,总规模达到567万人。
企知道显示:近十年来,体育赛事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增强,特别是2021年和2022年,出台扶持性政策数量分别为4441项和5130项,增速达到16.69%和15.52%。
例如,2018年《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展体育职业赛事,推动赛事直播市场化;2021年《“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2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政策出台密度达到顶峰。
地域分布上,广东省扶持政策数量最多,达到了2601项,占比达到9.96%。浙江、山东、安徽等省份基本维持在2000项左右,政策扶持水平居于中游水平。
可以看到,在政策扶持下,我国体育赛事产业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如今中国企业深入参与到奥运会的赞助、运营、推广、传媒和旅游等各个环节。未来,中国的创新技术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全球体育赛事产业作出更多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