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性的光明与暗面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近日,一则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后奶奶明目张胆地将她,穿着尿不湿、走路不稳的孙子关在门外。
这一行为引发了孩子父母的强烈不满,双方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从而引发了家庭关系中,尤其是重组家庭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对人性的许多拷问与探讨。
01
在浙江一个普通家庭里,发生了一起让人心痛的事件。
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中一个穿着尿不湿、步履蹒跚的小男孩,被后奶奶故意关在了门外。
孩子的爸爸从小失去了母亲,由父亲和爷爷奶奶带大。后来,父亲再婚,娶了现在的后妈。
后妈对继子态度恶劣,曾一度要把他送给亲戚抚养,是奶奶拼死反对才留下了他。
孩子的爷爷,这位命运坎坷的爸爸的父亲,对后妈的这一行为,选择了沉默与忍耐。
然而,这种沉默并没有换来和平,后妈的恶意最后跨过继子延伸到了孙子身上。
那天,后奶奶骑车从外边回家,正遇上两岁大的孩子刚走出家门。
可这位后奶奶,竟伸长脖子看了看走远的孙子,然后毫不犹豫地关上了沉重的铁门,并非常认真严谨地插上了栓子。
孩子爸爸从监控中得知她这一行为后,怒不可遏。
他拿着锤子冲下楼,用尽全力砸开了门。不料却引来了父亲和后妈的同时责骂。
孩子爸爸对后妈的行为深感愤怒,也失望至极。他一气之下爆出了她想要独霸爷爷奶奶建的房子,将自己赶出家门的狼子野心。
事后更是决定另建围墙,与后妈一家分开过。
他的愤怒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千万离异重组家庭中隐藏的黑暗角落,让后妈后奶奶和继子继孙子的貌合神离关系,无以遁形。
网络上,事件的曝光引起了轩然大波。
网友们纷纷指责后奶奶的行为,甚至有人提议利用网络的力量,斥责惩罚这样的“恶魔”行为。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善良与公正的追求。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在无风的日子里,所有的人都有倾向;在有风的日子里,只有强者才有倾向。”
在这个事件中,每个人都在试图找到自己的立场。
可每一个细节,都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人性的多面性。
02
事件中,后奶奶的行为无疑是最引人争议的。
她的举动不仅伤害了一个无辜的孩子,也点燃了家庭冲突的火苗,更将自己的丑恶面目,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然而,如果我们试图理解后奶奶的动机,或许就能发现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复杂的社会角色,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
我们必须承认,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制于环境和个人经历的综合作用。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优越感而战。”
后奶奶可能在用这种方式,寻求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进行反抗。
在许多家庭中,祖父母的角色往往被赋予了照顾和教育孙辈的职责。
然而,这背后的压力和责任或许超出了这位后奶奶的预期,特别是当她面对的是一位亲生父母尚在的,并不是自己亲生的孙子。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思维模式”理论提到,人们的行为是可塑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来改变的。
监控显示,孩子走出大门时,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家的。
后妈可能认为,夫妻双双在家都没照看好一个2岁大的孩子,就该让他们受点惩罚。
通过深入理解她的动机和背景,我们也许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事件。
东野圭吾说:“这世上的人都是半人半鬼。”
当人们在生活境况不尽如意时,人性中的恶更容易被激发出来。恶被激发出来,做出像视频中好奶奶这样有违人伦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宽恕她的行为。
伤害无辜儿童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是不可接受的,无论背后的动机如何。
03
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说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样充满了未知。
后奶奶的行为,不过是众多家庭纷争中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的,是人性的复杂与共情的重要性。
为了超越这种丑恶,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这些构成了人们行为的动机。
正如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述:“理解就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去思考。”
当我们试图走进后奶奶的内心世界,理解她的痛苦、困扰和挣扎时,我们才能共情于她——这个事件的缔造者,了解到她为何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出来。
共情并不意味着接受或宽恕,而是为了找出导致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中提出,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对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包括后奶奶,这同样适用。
比如,她不妨对继子,和小孙子多一些接纳与宽容,顺手把孩子拽进门,然后再关大门。
实在不行的话,超继子住的二楼喊上一嗓子,提醒一下孩子已经溜出门。
那样的话,事情就根本不会闹得人尽皆知,自己也不会被家喻户晓。
当然,在这个事件中,爷爷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深思,甚至谴责。
事发后,他似乎并未对孙子的遭遇表现出过多的关心,反而一个劲地袒护妻子。
这样的态度实在匪夷所思,也让人们对家庭伦理和亲情的定义产生了质疑。
他的冷漠或许源于对妻子的妥协。但因为妻子而枉顾儿孙亲情,才是导致家庭不和的最终渊源
。
假设,事发后,这位父亲能站在儿子的角度着想,担心孙子的安危,对妻子的行为提出批评乃至警告,矛盾也许就不会激化,视频也不会被公布到网上来,他在儿子心中也还勉强算一个合格的父亲。
关于如何抑制类似丑恶事件的发生,印度圣雄甘地说:“你必须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
超越丑恶的关键在于,我们不仅要对丑恶行为保持批判,更要努力去理解它的根源,寻找解决之道。
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复杂性不再是阻碍,而是我们成长和理解的基石,是我们通往和谐家庭的桥梁。
让我们共同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沟通和理解以及思考,减少类似的冲突,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而不是人性丑恶展现的战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