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来源,并已在本文结尾处加以说明。进来的兄弟们,帮忙点点关注,博主每天更新文章!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空发动机,这个在表面上显得普通的词汇,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科技进步。它类似于人体的心脏,虽然不引人注目,却是整个飞行器运作的核心。

一个优秀的飞机引擎需要将冶金、材料、气动、热力、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有可能崩溃。

目前,全球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美国和俄罗斯自然不必多言,而欧洲的法国和英国也可以算作一个整体。法国的达索和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领域确实具备实力,在某些方面能够与美国的通用电气和普惠公司相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涡扇15、涡扇10系列以及涡扇19等多个型号相继推出,而装载在大型运输机运-20上的"大酒桶"涡扇20更是飞速发展。

在民用航空领域,长江系列发动机CJ2000的研制正如火如荼,推力高达35吨。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可谓是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阶段。

然而,30年前的中国航空业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当时,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几乎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整个国家竟然找不到一款可以独立自主生产的先进航空发动机,这种困境让人不禁感慨。

01: 我需要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全面修改。

往年的艰难境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我国在这个领域的起步较晚,并且受限于整体工业水平的限制,所以无法制造高性能的关键零部件是主要原因之一。

涡扇发动机中的耐高温涡轮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点金石",它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推重比和燃油效率。然而,我国一直无法突破这一关键技术,因为材料学和精密加工技术的限制。国外对这项技术更是极为重视,严防死守。

在民用航空界面,我们可以通过购买波音或空客的整机来解决发动机问题。但是在军用航空领域,情况就显得更加棘手了。没有一个国家会愿意轻易分享先进的军用发动机技术,这等于是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他人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来临时,中国获得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苏联与中国签署了一份重要协议,同意向中国出售24架苏-27战斗机。在前一年的巴黎航展上,苏联飞行员驾驶苏-27进行了世界上首次"眼镜蛇机动"表演,震惊了包括欧美在内的所有观众。当时的苏-27相当于现在的歼-20,没人能想到,苏-27仅服役五年就对外销售。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承诺将继续兑现之前的协议。因此,首批24架苏-27战机运抵中国,紧接着还有大量的技术图纸,包括生产线的建设和零部件的制造详尽说明。这笔军事采购被认为是中国军事历史上最划算的交易之一。

苏-27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战机,更重要的是它搭载的AL-31F发动机,被誉为"三姨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L-31F发动机是由俄罗斯知名的流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发的,采用了先进的加力燃烧室设计。其研发始于1976年,最大推力可达到12.25吨,后续改进型号的性能更是显著提升。该发动机的推重比达到了7.8,毫无疑问在当时属于“高端产品”。

写作十分艰辛,每天要花超过12个小时来创作,但收入却仅仅在50元左右。只需观看5秒钟的广告,就可以解锁全部内容,这样作者就能获得更多收入,感谢各位观众的理解与支持。

然而,AL-31F早期型号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其中最显著的是寿命较短,仅为约200小时。这意味着在实际使用中,可能由于各种因素而进一步缩短。幸运的是,后来俄罗斯对其进行了改进,将发动机寿命提高到了3500小时以上,这大大增强了其实用性。

中国航空工业界在AL-31F发动机上投入了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研究,力求全面吸取其精华。后来的太行发动机系列中有不少设计理念均源自于AL-31F。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L-31F的引入可以说是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一下子拉近了与美苏的50年差距,实现了30年的跨越。

02所属于阿拉伯数字,是从01到10之间的第二个数。

我国的发展进步

近些年来,由于中国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我们在航空发动机技术方面已经开始向世界顶尖水平逼近。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如果把航空发动机技术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领先者的身影。尽管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军事专家将AL-31F视为“我国引进最成功的发动机”。它不仅弥补了我们在高性能军用发动机方面的不足,还为我们自主研发下一代发动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功引进AL-31F的背后,掩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以物易物”的故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还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汇储备相当紧张。为了获取这一批珍贵的战斗机和发动机,我们可谓费尽心思。据了解,此次交易中,仅有5%由中央财政直接划拨,30%依赖于有限的外汇储备,而剩余的65%则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筹措而来。

当时,我国在各地区积极搜集各种可供出口的商品,凡是俄罗斯所需的,都被视为潜在的“硬通货”。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2.5万件的狗皮大衣。此外,服装、袜子、锅碗瓢盆、暖水瓶等日常用品也成为了抵押贷款的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俄两国当时的经济现状反映在这种看似荒诞的交易方式中。俄罗斯经济在苏联解体后曾一度陷入困境,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与此同时,虽然中国整体工业水平并不高,但在轻工业和日用品生产方面却具有一定优势。正是这种互补性,为双方的军事交易提供了可能。

然而,俄罗斯在技术转让方面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控制权。因为在当时,AL-31F并不是落后的技术,而且苏-27是主力战机。当进行生产技术转移时,俄方特意限制了几个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转让。这意味着,尽管中国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生产技术,但仍然需要从俄罗斯购买一些关键部件。

现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航空强国。我们不仅拥有自主研发的隐形战斗机和大型运输机,还在民用航空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了几代航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三姨夫"AL-31F,无疑是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引导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航空专家表示:“AL-31F就像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救世主,来得正是时候。如果没有它,我们可能要花费很多年时间在黑暗中摸索。有了它,我们才能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我们庆祝中国航空工业取得辉煌成就之际,不要忽视那位不显眼的“幕后英雄”——AL-31F。这不仅是一款卓越的发动机,更是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重要见证与助力。AL-31F在中国航空历史上无疑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好了啊!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啊!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看法的话欢迎点赞评论区留言哦!我会一一回复大家的哦!记得关注我哦!

消息来源

2015年10月12日的澎湃新闻报道了“铸剑|华夏猛龙的斯拉夫之心:AL-31F发动机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