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顾 筝
关于夜市的利和弊,热闹和脏乱曾经有关无数的讨论,但似乎总存在着矛盾,在有的人眼中的烟火气,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是油烟气。
01
一条街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它的跌宕起伏,高峰低谷,落寞与喧嚣。
站在1980、90年代当口的昌里路,是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它会夜夜灯火通明,人潮汹涌的。
昌里路,全长1.5公里。路的两边分布着上钢、上南新村。这条街是浦东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
即便当时算是浦东闹猛的地方,但在1980年代,周边依然像农村,有青石板路,有小桥,街上商店打烊的时候仍是用木板一块块拼起来关掉门面的。
那时,从黄浦、卢湾、南市搬迁过来的市民,还是习惯了:“到‘上海’(浦西)去买物事。”
1980年代
昌里路附近的人要坐轮渡去浦西
为了一解“新浦东人民”的乡愁和不便,1980年代,一批老字号跨江开分店。1986年的新闻有一种“普大喜奔”的感觉:“浦东新区有了第一条美食街。”
1986年5月16日
刊登在《新民晚报》上的报道
美食店来了,百货公司也陆续开出,但当时的昌里路离“浦东小南京路”还差一大截,因为没有“夜经济”。
“豫园饮食小吃店、乔家栅、市百八店分店等吃穿用店家不少,却大多在傍晚5点30分左右打烊歇业了……不少浦东读者来信本报,要求商业部门能为130万浦东人想想,为开设夜市提供方便。”1992年7月的《新民晚报》为读者发出了声音。
情况很快改变,1993年,《文汇报》上刊登文章《浦东人的夜生活热闹起来了》,那时,不仅是昌里路上的浦东商场、三钢食品店、宏兴果品店等实行夜市,路上的夜地摊也一个紧挨着一个开,足有几百个,地摊上小百货、小杂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浦东人民不免感概:“浦东之夜,如今不再是无声无息的田野乡村,而是夜上海的一部份。”
1992年7月26日
《新民晚报》上的报道
昌里路夜市蓬勃发展了20余年,在浦东小孩的心目中,它是赫赫有名的夜宵圣地,很多人从小一直吃到大的一条街——昌里第一炸、图门烧烤、小浦东、嗲来兮夜市大饼油条、哈尔滨食品厂昌里店、虹口糕团、长沙臭豆腐、上南三村排骨年糕……
也有人把它当百货集市来逛,有女孩们喜爱的首饰、长毛绒玩偶、镜框、文具用品等,还有在DVD时代的盗版光碟。何然(化名)住在昌里路,她学生时代的周末消遣,就是常常和同学约了去淘碟。
昌里路并不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彼时,道路两旁的小摊摆得密密麻麻, 不仅占据了人行道, 许多摊位更是摆上了非机动车道,连街边的绿化带都堆满了各种包装袋。
热闹的昌里路夜市
过犹不及,昌里路很快成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马路。
周边居民纷纷又给报社写信,反映“昌里路上的摊贩们深夜12点之后仍大声喧哗,吵得让人无法安睡”,“每天下午,尤其是到下班高峰时段,从长清路到历城路这段昌里路上,各种各样的无证摊贩几乎把整条马路全堵塞住了”,“瓜皮废纸堆砌,污水油渍横溢”等现象。
这条路又“武力值”爆棚,无比生猛,1999年解放日报记者曾在走访时发现,有摊主竟在马路中央卖大王蛇,有买主之后,摊主直接当场杀蛇剥皮,弄得路面血迹斑斑,腥臭难闻,蚊蝇四处打转。
而在排档和居民发生冲突时,摊主会冲入居民家中引起冲突。甚至到了2012年,还在街头发生“古惑仔”一般的事件。当时昌里路上两个摊主设摊引发纠纷,很快从四处冲出二三十个手持棍棒的人,分为两派,参与到打斗中。
有目击者在微博上透露,“在打斗过程中,菜刀、木棍、玻璃瓶空中乱飞,有的棍棒都被打断了,地上到处都是碎玻璃和斑斑血迹,很可怕。”
为了改善马路状况,昌里路经过了多次整治,好一阵,再卷土重来一阵,最终在2018年的大整治中让昌里路马路夜市走向尾声。
02
活在上海人段子里的地名不多,“静安区彭浦新村”算一个。几十年前,当彭浦新村还属于原宝山县时,它“自己”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会从宝山到闸北,再从闸北到静安。这个故事有点“励志”,而在它那一区域风头强劲的“彭浦夜市”,多少也带一点励志的成分。
三泉路上的区界标识
在“彭浦夜市”成为北上海,乃至全上海夜市“扛把子”之前,它是不少彭浦人“自救”的一方天地。1990年代,周边居住的下岗工人在这片当时算偏远的土地上重头开始奋斗,“拿只包一扔,就摆在马路边上,摆起摊头来”。之后来自江苏、安徽等周边省份的打工者也陆续涌入。
“彭浦夜市”上出现过一些“上海梦”的故事。有居民曾言之凿凿地说:“这里的小商贩,做得好的一个月赚个两、三万不稀奇,最夸张的是看到过开着宝马来摆摊的。”
曾经的夜市之王
人车难行
这不算“假新闻”。曾在闻喜路上开着炸鸡店,招牌是“彭浦第一炸”的巧玲曾做到忙不过来。她曾在采访中用“做疯了”来形容世博那年生意的火爆,“排队真的跟世博会一样,我跟顾客讲,‘付好钱回去洗个澡,睡一觉再来’。”
而同在闻喜路上开胖胖炸鸡店的老板娘也表示,“周五周六周日,我都做到怕了!门口一直排队,那么热的天看到人头都不敢抬,就在那边炸啊炸。”
2012年的“彭浦第一炸”
大家都坐在门口的小桌上吃
/吴磊 摄
吃是彭浦夜市绕不开的话题,到现在“彭浦第一炸”依然是小吃界大IP,在上海不同的马路上依然能撞见,让人分不清,第一名到底有几个。
除了闻喜路上有店面的小吃店,临汾路路边,小贩扎堆,热辣滚烫。炸鸡、印度炒饭、韩国拌饭、臭豆腐、现剥榴莲,什么都有。
彭浦夜市也聚集了很多“年轻、时髦”的摊位,衣服、配饰、手机贴膜,甚至连嘉年华上的“飞镖扎气球”游戏也在此长盛不衰,而且和现在市集动不动就做“刺客”不同,那时的彭浦夜市确实有大家所理解中的地摊货的便宜,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光顾。
没有了夜市
彭浦晚高峰的人流量依然惊人
即使是住在附近,常常逛,也觉得不厌烦。萧月(化名)曾是彭浦夜市的常客,因为每天下班都要到彭浦新村地铁站换乘公交车,有时候下班晚了,她就会到彭浦夜市逛一圈。
2012年,她曾在采访中说:“在我的印象里,上海现在应该没有像彭浦夜市这么闹猛的摊头市场了,每次到这里逛,我感觉就像回到小时候。我小时候住在太平桥,就是今天的新天地,那时候是自忠路一条街,跟这里很像,穿的、吃的都有,夜市开到很晚。后来就是襄阳路,再然后就是七浦路,但现在也都拆的拆,改的改了。”
萧月口中闹猛的彭浦夜市后来也消失了。因为脏乱差,无证经营等问题,再加严重阻碍交通,导致8条公交线路被迫改道,2013年,彭浦夜市被取缔。
03
和别的夜市百花齐放、综合经营不同,寿宁路算是另辟蹊径,专注打造自己的“路设”。在很多上海人心中,说到寿宁路,一个关键词就可以脱口而出,“小龙花”(小龙虾)。
在最鼎盛的时期,从人民路到西藏南路间的这段寿宁路,长度不过180多米,却挤着近50家餐饮店,其中40多家卖小龙虾。就连叫面馆的店——长寿面馆也不卖面,只卖龙虾。
鼎盛时期
寿宁路上的火爆场景
/甜乐甜品 提供
1980、90年年代,寿宁路还只是老城厢一条普通的小马路集中了古玩钱币、发廊、地摊、排挡等各式“不入流”产业。
2000年春天,上海第一家香吧岛龙虾(没错,店名就叫“上海第一家”)在寿宁路20号开业了。
这家名字就给自己定了性的小龙虾店,开启了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的历史。原本在上海人眼中不怎么入流的食物,用了新鲜刺激的口味,居然迎合了刚刚来到新世纪的上海人求新求变的需求,不出两年时间,生意就风生水起。
“上海第一家香吧岛”早期店招
对面原本卖浇头面的长寿面馆意识到了小龙虾这一新商机,开始寻思转型。很快两家小龙虾店天天排长队,生意供不应求。面对这样的火爆局面,这条街上的本帮菜馆、理发店、杂货店纷纷转型,改卖小龙虾。
和《繁花》热映时,上海人怀念当年黄河路上过年燃放的鞭炮屑能铺成红地毯一样,2006年世界杯期间,当时《申江服务导报》估算“寿宁路每天吃下来的龙虾壳,能把这条小马路厚厚地铺上一层!”
当年有不少外国人
也光顾寿宁路
/甜乐甜品 提供
而寿宁路小龙虾一条街的终篇,发生在2020年夏末。伴随着寿宁路的改造全面启动,“小龙花”店们纷纷搬离。
04
上海有名的夜市潮起潮落,大多消逝于城市发展的浪潮中。
关于夜市的利和弊,热闹和脏乱曾经有关无数的讨论,但似乎总存在着矛盾,在有的人眼中的烟火气,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是油烟气。
彭浦的一位老居民用自己的经历道出了这其中的纠结。
“没有人不爱路边摊,除了周边的居民。”她曾是彭浦夜市的投诉者。“炒河粉的摊位就在我家楼下,一直闹到凌晨4时。彭浦夜市取缔后,一下子清静了。”不过,几年之后当她搬到虹口后,又异常怀念当年的情景。“那叫一个闹猛啊,活色生香!”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 筝/
编稿子:小泥巴/
画图:顾汀汀/
写毛笔:杨 卓/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