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开幕,中国观众大失所望,浪漫之都就这?

法国人并不理解中国人说的“浪漫”是什么意思,就像中国人也难以接受法国人玩罗曼蒂克。比如断头皇后捧着自己头颅在城堡里面唱歌,这就是罗曼蒂克。

中国人想象的浪漫,比如从韩剧学来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跟罗曼蒂克没有半点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的浪漫概念是跟欧洲的罗曼蒂克传统跑偏的,这就不得不提到苏曼殊和徐枕亚那一代人受到的杂七杂八的影响,其中既有晚明重情、重性灵的文学传统复兴,也有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借鉴,融合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就变成了滥情和感伤主义。这一点在郁达夫继承过来以后,还加入了一些模仿日本文学物哀传统成分。这些杂七杂八的要素杂揉成了中国人后来的浪漫观念,这种观念倾向于唯美、细腻、抒情和感伤。
但是不巧的很,刚刚才形成气候就因为共产主义革命突然中断几十年,期间大陆人在浪漫主义文化产品上几乎毫无建树(成就值为0)。
倒是战后日本文学开始复兴起来,紧跟着日本进一步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又形成了新的青春文学和青春电影,重新塑造了浪漫概念,总体倾向于细腻的物哀、感伤和传奇色彩。后来随着文化产业越发成熟,类型更加丰富,日本的浪漫概念逐渐形成两种风格:唯美感伤和暴力美学。
香港电影文化和武侠小说,也有继承中国传统、模仿好莱坞文化、借鉴日本剑戟片(浪人武士电影),甚至吸收了欧洲哥特文化,这样香港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浪漫观念,有点接近于在中国传统游侠文化基础上改造欧洲中世纪骑士小说传统和美国西部片传统。

简单来说,是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暴力美学。这种暴力美学到底影响了日本电影,还是日本电影影响了它,说不清,可能两种情况都有。
等到90年代,韩国文化产业也开始转型,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会日本和香港的暴力美学,但是把日本的唯美感伤学得灵活通透、自成一派。结果韩剧和韩国电影就出现了一股感伤主义狂潮,几乎你叫的出名字的产品全是感伤主义。感伤和滥情到后来韩国人自己都调侃自己。不过那是一段实验阶段。

现在韩国文化产业跟日本一样成熟,各种类型更趋完善,但浪漫观念仍然接近日本的唯美感伤传统。韩国这种传统跟其被殖民、被分割又被独裁压迫的历史创伤有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感伤都难。
台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武侠文化复兴。

台湾文化产业对浪漫概念的定位也是从90年代开始的。这种产业定位跟日本、香港和韩国性质一样,首先是一种商业定位。台湾的浪漫概念同样受到日本和韩国唯美感伤主义影响,这种三国演义形成了独特东亚浪漫气质。但台湾文艺复兴来得比日韩更晚,差不多到2010年代以后台湾文化才开始迎来成熟时代。这时候台湾人的感伤主义变得更加深沉、厚重,具有社会批判性,体现出强烈的自由反叛精神,尤其是近十年的精彩表现,开始压过没落的香港文化产业,形成台、韩、日三足鼎立之势。这时候台湾人的浪漫观念也在跟着形成与日本韩国不同的特点。
中国从8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香港、日本、韩国电影以来,社会也在形成浪漫概念,但是中国文化产业一直落后于东亚各国,杂七杂八都学一点,学什么都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模仿什么都不大成功。

比如暴力美学模仿香港武侠片跟功夫片,感伤主义模仿日本跟韩国,但是都没有形成足够鲜明的风格。

与此同时,中国80年代也在兼收并蓄地吸收欧洲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传统,这是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派文学的时代背景。

各种特征鲜明的文化现象进入中国大陆这个大熔炉以后变得混沌不清了。

总体来说,中国人的浪漫概念仍然是受日本和韩国的唯美感伤风格影响较多,与香港浪漫观念中的侠义文化、暴力美学、甚至哥特色彩相差太大,不啻于国与国的差距。
中国流行文化的浪漫观念主要是日韩文化影响的结果,80年代以来文学传统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仍比较少见(总体上受欧洲文学、苏俄和南美文学影响较多)。

进入2010年代以后,中国影视业和文化产业开始出现缅怀文革的革命浪漫主义和想象宏大历史叙述的历史浪漫主义,空洞无物,毫无人性,仍然没有形成可以与东亚各国比肩的水准。
中国大陆与台湾和香港的文化隔阂太大,单就浪漫观念来说,几乎没有受到这两地影响,即使两地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到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