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重庆的杨尚美因上腹部疼痛,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并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9个月后,杨尚美在出院检查时,却发现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同时还伴有脂肪肝,高血压等症状,需要再次手术。
此后几年间,杨尚美病情多次反复,先后16次腹部疼痛,怀疑是医疗事故造成的伤害,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重庆法医验伤所鉴定,杨尚美确实在胆囊切除过程中损害胆管,根据患者目前遗留有的脏器损害证据,判定为伤残等级属Ⅳ级(4级)。
最后,法院判决事发医院赔偿杨尚美44万元,其中包括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费用。
杨尚美很不解,明明只是一个小小的胆囊切除手术,自己最后却落得了4级伤残的结果。
一、小小胆囊,却有大作用
胆囊是人体进化后保留下来的重要器官,别看它小,功能却不少。
胆囊被称为“囊”,它的主要功能自然是“存储”。胆囊是存储胆汁的载体,在进食后,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食物,同时还可维持胆道系统的内环境平衡。另外,胆囊还会释放一种激素,帮助粉碎食物中的脂肪。
胆囊的功能如此神奇,离不开胆汁的辅助。首先,充足的胆汁可以分解代谢脂肪,让大脑、眼睛、激素等需要脂肪酸的地方,能够正常运作。
其次,胆汁是非常强大的抗氧化剂,肝脏过滤的毒素,都需要依靠胆汁发送到小肠,在那里通过结肠与粪便结合,排出体外。
二、发现了胆囊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吗?
一般情况下,胆汁并不会产生结晶,但若是存在胆固醇含量过高,消化液比例失调,就会析出结晶。碰上胆囊排空不规律,过多的胆汁存储于胆囊内,就会发生沉积,导致胆囊结石。
造成胆汁内各成分比例失调主要与饮食有关。不吃早餐,吃得过于油腻,或者饥一顿饱一顿,都会引起消化液紊乱,导致胆汁的制造和分泌失调。
另外,不良的饮食也会导致胆结石,喜欢吃高蛋白、高脂肪、甜食等食物,会刺激身体胆固醇合成,凝结出更多的胆汁结晶。
一旦发现胆囊结石,是否意味着要“一刀切”呢?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田孝东表示,对于无症状(无腹痛、腹胀、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的患者,即使不做任何治疗,很多人可以终身带“石”生存。这部分患者多由于高血脂或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引起的,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量,让结石逐渐缩小。
要提醒的是,虽然可以不进行手术干预,但要求定期做B超复查,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大小等变化,若出现胆囊萎缩,囊壁增厚,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三、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切
胆囊是重要的代谢器官,一旦切除,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的运作,因此不到万不得已,还是选择保守治疗。只有在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存在恶变的可能,则建议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不过,胆囊虽说是“小手术”,但其中还是存在不少风险。
1、胆汁反流性胃炎
当身体失去了胆囊,胆汁没有了浓缩的作用,就会刺激肠道。当肠胃逆蠕动时,就会发生肠内胆汁反流入胃的现象,可能会伤及胃粘膜。
2、易产生胆管结石
胆囊切除后,原本保护胆管的黏液随之消失,胆管的代偿能力启动就会变粗变形,胆汁排泄不畅,同样容易长出结石。
3、结肠癌的发生率增高
胆囊切除后,肠道中次级胆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刺激胆酸具有致癌的作用。因此,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增加结肠癌发生的几率。
四、做好3点,保护好胆囊
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胆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1、规律饮食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养成坚持吃早餐的好习惯,可以有效减少高胆固醇胆汁的形成。平日以低脂饮食为主,多吃高纤维等易消化的食物,严格控制肥肉、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的摄入。
2、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是胆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除了节制饮食,也要适当增加运动量,避免长时间的久坐,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毒素,对维持消化系统有积极意义。
3、多喝水
平日注意多喝水,喝水具有净化血液的功效,适当饮水可以有效预防胆结石的发病。
饮食生活的无规律,外邪入侵,体内寒气增加,胆汁减少,食物很难消化,并且胆汁逆行入胃与胃酸作用对胃黏膜凭障产生 破坏,形成胃痛、胃胀、打嗝、烧心、嗳气、胃酸过多、口苦等诸多胃的不适,继续上行对食管黏膜凭障也产生破坏,根 在胆
抽空到田间刨些带根的灌南|苦菜,取适量,加水煮之,入些许红糖,产于灌南,宜早春撷之,早撷之菜,润之于瘠土,红糖煮好后放入,煮的时候不要加,叶子背面有白色絮状物,平时食东西清淡些少油少食生冷油辣之物,晚上不要熬夜,多休息,晚上早点休息哈。
胆囊疾病是遗传、饮食与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确诊胆囊疾病,先不要急着切除,应经过医生的进一步检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才是安全可行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