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早已超越了其作为中国书法和绘画基础工具的基本功能,化身为文人墨客情感与智慧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宋代,这一文化盛世,更是将砚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延平凤咮砚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历史的长卷上镌刻着不朽的传奇。

以“苏东坡为凤咮砚命名、题写砚名的场景”为主题创作的砚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苏东坡为凤咮砚命名、题写砚名的场景”为主题创作的砚台

延平凤咮砚,其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凤咮”二字,既展现了其造型之精美,又寓意着吉祥与尊贵。这方砚台,不仅是宋代砚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缩影。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它见证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梦想,更是艺术的结晶和文化的传承。剑州工匠郑世阳的复原工作,更是让这方古老的砚台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后人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如今,当我们再次凝视这方砚台时,仿佛能闻到、听到那穿越时空的墨香与书声,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深意长。

宋代,是一个文风昌盛、学术繁荣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不仅热衷于诗词歌赋的创作,更将情感寄托于身边的器物之上,砚台便是其中之一。在那个时代,砚台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成为了文人身份的象征、情感的寄托。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文学巨匠,纷纷为砚著书立说,题诗刻铭,使得砚文化得以空前繁荣。

陆游的《延平砚铭》便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之一:“延平双龙去无迹,收敛光气钟之石。声如浮磬色苍璧,予文日衰愧匪敌。”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延平凤咮砚的非凡品质,表达了对砚台的深厚情感与对自我文才的谦逊态度。凤咮砚之美,不仅铭刻于史,更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咮砚之美,铭刻于史。在众多的砚台种类中,延平凤咮砚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优良的品质脱颖而出,成为文人墨客竞相追捧的对象。关于凤咮砚的记载多见于古籍之中。

钦定四库全书中,《平斋词》与《柳塘外集》等文献,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洪咨夔撰写的《浣溪沙》中写道:“凤咮砚供无尽藏,龙飞榜占最高头”,展现了凤咮砚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释道璨撰写的《凤咮砚》铭并序,则以“凤咮一鸣,百鸟不敢啼春风矣”的夸张手法,赞美了凤咮砚的非凡神韵与文人高洁的情操。

尽管凤咮砚在宋代名噪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名声逐渐式微,甚至一度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近现代,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延平凤咮砚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郑世阳,这位来自南剑州的工匠,对凤咮砚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他深知,复原凤咮砚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致敬。于是,他踏遍了延平的山山水水,寻找着最适合制作凤咮砚的石材;他反复研读古籍,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他不断尝试与创新,力求让每一方复原的凤咮砚都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在郑世阳的努力下,一方方精美的凤咮砚重新问世,它们不仅继承了宋代凤咮砚的优良品质,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展现了新的生命力。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赏,更成为了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与纽带。延平凤咮砚,作为宋代砚文化的瑰宝之一,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的兴衰与传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而郑世阳等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与坚守,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期待延平凤咮砚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郑世阳在黯淡滩寻找适合制作凤咮砚的石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世阳在黯淡滩寻找适合制作凤咮砚的石材

如今,在南平市委市政府及延平区委区政府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下,延平凤咮砚的制作技艺已荣耀地被列入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名录之中。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更是多次亲自致电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表达了对此项技艺传承与发扬的深切期望。得益于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推动,延平电商园内特别划拨出一块面积达120平方米的宝贵空间,专用于展示延平凤咮砚的璀璨风采。这一举措不仅为延平凤咮砚提供了一个展示其独特魅力的舞台,更是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支持与肯定。

【作者:郑世阳,系手工木工高级(一级)技师、工艺品雕刻工高级(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南平市凤咮砚制作技艺项目立项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自幼跟随舅舅黄国明学习木雕,先后拜中国木雕探花贺耀辉、中国艺术学者吴笠谷为师】注:延平系南平市延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