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一篇文章发出后,有人私信我说,他再也忍受不了我在中国游泳队的问题上“一次次的颠倒黑白了”,批评我“不要偏听偏信,外国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学会独立思考。”

接着,他给我分析了一番,结论是:中国游泳队就是遭受了西方的恶意打压。

我说你这些只能称之为观点或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作为支撑。

见我不为所动,他又从奥运历史讲到地缘政治再到国际关系,洋洋洒洒几百字,并告诉我这就是证据

当我再一次重申这些只是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时,他丢下一句“看来你已经被西方洗脑,无药可救了”,随即取关。

我当然不怀疑这是他独立思考出的结果,但在我看来,他显然把独立与思考的关系弄反了,换句话说就是思考有余,独立不足。

顾名思义,独立思考就是指独立的思考,即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但实际上,随大流不一定就是错的,标新立异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当你告诉别人要独立思考时,对方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带有冒犯性的居高临下,其反应自然少不了嘲讽的意味:就你最聪明,别人都是傻子,众人皆醉你独醒。

毕竟不同个体在认知上虽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大样本下,人们的平均智力水平并不存在太大的区别。

那么,凭什么你的思考就是独立的,而我的思考就不独立呢?

为避免这样的争议,我们不妨重新解构一下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词汇。

首先说思考。思考就是通过已知的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最终得出结论。

比如,当你在某视频中看到一个黑人被白人警察请上警车的时候,可能会有两种解释:

  1. 黑人犯罪率高,他肯定是因为违法被逮捕了。
  2. 白人种族歧视,他肯定是被恶意逮捕了。

显然,这两种解释都是合乎逻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叫做观点,而非事实。

此时,再把“独立”引入进来。前文说过,随大流不一定错,标新立异也不一定对,那么用是否“随大流”为标准来判断独立与否就不那么合理了。

对于“独立”更好的解释,我认为有两点,首先是排除干扰,比如偏见、刻板印象、个人喜恶等,即所谓的理中客。

做到第一点,摘掉有色眼镜,对于上述的场景就会有更多的解释,比如黑人可能是作为证人被警察带走问询;黑人可能是跟同事乘车回警局的便衣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仅靠这个依旧会面临多选一的窘境,导致在眼花缭乱的猜测与精彩纷呈的推理面前,还是只能凭立场站队,各自辩经。

这也充分说明了思考的局限性,纯粹的思考会陷入哲学思辨当中,比如那个经典的哲学问题: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那到底会不会竭呢?双方的说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直到量子力学发展起来之后,最小尺度的存在才将这个问题解决。

这就是证据的重要性了,即“独立”的第二点,也是最难的一点。

毕竟惰性思维使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而非怀疑,况且隔着网络寻找证据是一件有门槛且费神的工作,这对一般人来说完全不重要,既无动力,也无意义,更没时间。

当然,第一点也至关重要,不然很容易先打枪再画靶,从而只关注对自己猜测有利的证据而忽略不利的。

那么综上,我们可以认为,独立思考就是在排除了自身与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刨根问底找到相关证据,再根据证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这里的证据不是自媒体文章这种二手甚至多手信源,而是指一手信源,比如权威官方的公告、信誉良好的新闻报道、领域知名的著作、核心期刊的论文。

对于新闻内容,还可以进行多方比对,以免出现误导或者选择性报道,对于著作,也可以通过注释找到作者引用的原始资料来验证。

做到这些,基本就能看作是独立思考了。虽然作为有感情的人类很难完全理中客,得到的结论有时候也只能是接近事实,依然有出错的概率,但至少不会再相信诸如“美军偷叙利亚小麦”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假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