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俗人李颀(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脱略势利犹埃尘,

啸傲时人而已矣。

01

宝应元年(762年),玄宗和肃宗相继病逝,36岁的皇太子李豫继位。

他从父祖手里接过了王朝的权柄,也接手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在他执政的17年里,王朝终无宁日。先有浙东农民起义,后有吐蕃入侵,再有仆固怀恩叛乱。更为严重的是藩镇坐大,安史旧将们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赋税,幽州以北的大片江山实则已名存实亡。

经济上,经过八年的战乱,曾经繁华的北方大地农桑俱废,人口凋零,久久不能恢复元气。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十室九空,20年后,全国人口才将将恢复到308万户,仅为鼎盛时期的1/3(开天年间鼎盛时期,大唐户籍曾高达890万户)。

随之而来的还有财政收入的锐减。

763这一年,唐政府的总财政收入才60万贯,差不多是开天年间的零头(天宝年间,财政收入约为1053万贯)。更可怕的是物资短缺而引发的通货膨胀,据记载,即便是天下第一尊贵的皇宫,当时的粮食储备也不超过三个月。在此情况下,京师的物价翻涨了数十倍,曾经几十文一斗的米要价1000文之巨。

02

如此内忧外患形势下,一批能臣干吏应时而起,登上历史的舞台。

其中就有李颀的好友,后世史家公认的经济改革家——刘晏。

刘晏的一生相当传奇。

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封禅泰山。作为山东地界有名的神童,9岁的刘晏献文御前,一笔文章惊艳了李隆基。他命张说亲自考校刘晏才学,结果被张大丞相捧为“国瑞”。皇帝龙心大悦,特招小神童进国家公务员队伍,授职秘书省太子正字,从事文字勘正工作。

之后的数十年里,刘晏数度升迁,历任洛阳尉、夏县县令、温县县令、侍御史等职。

安史之乱中,刘晏临危受命,担任度支郎中,管理江淮的租庸调事务。在此任上,刘晏充分展示了他的经济才能。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李豫升任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全面接掌财政大权。

为了解决朝廷经济危机,刘晏亲自下基层调研,走遍了黄河、长江一带的漕运线,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切实有效地提出了常平法以及漕运和榷盐的改革措施。“民不加赋,而国富饶”,在他担任大唐计相的十余年间,即便是百姓减少、税基不足,依然有江南财赋源源不断地运进关中。此举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也为后来唐德宗的税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3

李颀与刘晏交好,《送刘四赴夏县》《送刘四》《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等诗中的刘四就是刘晏。

通过他的诗,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史书记载的刘大人。

《送刘四赴夏县》

九霄特立红鸾姿,万仞孤生玉树枝。

刘侯致身能若此,天骨自然多叹美。

新诗数岁即文雄,上书昔召蓬莱宫。

明主拜官麒麟阁,光车骏马看玉童。

声名播扬二十年,足下长途几千里。

举世皆亲丞相阁,我心独爱伊川水。

脱略势利犹埃尘,啸傲时人而已矣。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

扶南甘蔗甜如蜜,杂以荔枝龙州橘。

赤县繁词满剧曹,白云孤峰晖永日。

朝持手板望飞鸟,暮诵楞伽对空室。

一朝出宰汾河间,明府下车人吏闲。

端坐讼庭更无事,开门咫尺巫咸山。

男耕女织蒙惠化,麦熟雉鸣长秋稼。

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征当在兹。

闻道桐乡有遗老,邑中还欲置生祠。

他长相清俊,身形潇洒。天资聪颖,总角之年就能入职麒麟阁,已经不仅仅是老天爷偏爱所能形容。但就是这么一个天之骄子,偏偏生就了一颗“出尘之心”。

李颀说“举世皆亲丞相阁“,而刘晏却“独爱伊川水”。他在诗中夸赞他“脱略势利犹埃尘,啸傲时人而已矣”。不是往来深山隐士,便是四处游历采风。“朝持手板望飞鸟,暮诵楞伽对空室”,这哪里是冉冉升起的政坛新秀,分明是一个清姿出尘的朝隐高士啊。

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问前程、淡泊名利的“聪明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改能臣本色,却一改出尘之姿。“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焦心苦形,为国家呕心沥血。

04

我们再来看他的另一位老友高适。

高适祖籍渤海郡蓨县,祖父高侃是太宗、高宗时期的名将,去世后获赠左武卫大将军,谥号“威”,陪葬乾陵。

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岁月悠悠,祖上的丰功伟绩也难保子孙的富贵,仅到高适这一代,高家就已没落。高适从及冠之年开始求仕,数十年间,数度科举皆铩羽而归;也曾沿着边疆将故友访问了个遍,以期谋得个一官半职,依然失败;之后改变策略,四处结交名流和权贵,也始终没能进入体制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天宝八载,既公元749年,年近50的高适才等来他的春天。

始兴公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时任睢阳太守,当时的州郡地方长官都有举荐人才的kpi,张九皋把这一年的指标给了高适,在他的举荐下,高适得中制举“有道科”,最终拿到了大唐国家公务员的offer。

05

从青丝到白发,三十年的光阴,以及幻化其中的辛酸与彷徨,俱都掩藏在诗酒的狂放里。一杯浊酒入喉,是狂歌草野的潇洒和痛快,还是时不我予的苦涩和辛辣,冷暖唯自知。

这样的痛苦和彷徨,李颀都懂。

所以他希望朋友能够苦尽甘来,从此以后岁月静好,不再蹉跎。

《赠别高三十五》

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

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

饮酒或垂钓,狂歌兼咏诗。

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

寄迹栖霞山,蓬头睢水湄。

忽然辟命下,众谓趋丹墀。

沐浴著赐衣,西来马行迟。

能令相府重,且有函关期。

黾勉从寸禄,旧游梁宋时。

皤皤邑中叟,相候鬓如丝。

官舍柳林静,河梁杏叶滋。

摘芳云景晏,把手秋蝉悲。

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

吾观主人意,不久召京师。

一句“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高适的人生简直与400年前的陶渊明如出一辙,祖上同样以军功起家,同样家道中落,同样的仕途不畅,亦同样屈身小县。且不说他这个典故是何等妥帖,最让人感动的是蕴含其中的真诚与率直。他怕老友高适与陶征君一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殷殷嘱托、谆谆劝解。

不得不说,李颀是真的懂高适的。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高适《封丘作》节选

仅两年,不愿做夹心饼干的高适就请辞封丘尉,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寸禄”,留下一首《封丘作》,垂范千古。

06

一首《赠别高三十五》既是李颀为老友高达夫所作的诗画像,也是为千千万万大唐“基层干部”所作的集体画像。

他用自己的墨笔去记录时代的风华,用自己的精神去感知时代的浪潮。他诗作中的每一位在王朝底层中苦苦挣扎的主角,两胁间都饱胀着滚烫的盛世激情。而这种激情,足以把可怖可畏的事物变得可亲可爱。因此,他的诗虽然有不平和遗憾,却没有多少阴冷与灰暗,命运坎坷,他却没有发泄世途艰难。充斥期间的都是迷人的乐观与自信,人格的自尊与才能的自负。

无论是天才刘晏“男耕女织蒙惠化,麦熟稚鸣长秋稼”的朴素愿景;还是高适“拜迎长官心欲碎,鞭笞黎庶令人悲”的悲悯;亦或是微末小吏张兵曹“一身轻寸禄,万物任虚舟”,始终不坠的风骨;再或是无名小官穆元林“丹墀策频献,白首官不迁”,令人钦佩的初心。

通过李颀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图谱,我们看到的,是大唐千千万万基层父母官的良心与初心。他们名声不振,官位也不显,却不拘于世,更不拘于时,无论人生是起是落,个个皆自信从容,热血担当。

也正是他们,用钢铁一般的脊梁,绘就了泱泱大唐的磅礴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