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8年正值淮海战役胜利三十周年之际,一群抗战老兵应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的邀请,来到这里参观。看着眼前陈列的一行行曾经使用过的武器装备、一面面挂着老旧照片的纪念墙,不少老兵都红了眼眶。
突然,一阵怒骂声打破了大家的这份动容。众人抬眼一看,发火的正是谭震林。纪念馆的人吓了一跳,谭震林是中共中央委员,这次来参观也有检查他们纪念馆工作的任务。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让中央委员谭震林大动肝火。
但谭震林接下去的话却让众人愕然。只见他指着一面墙,气得面色通红。原来纪念墙上有的名字“张冠李戴”,谭震林扬言:有人想要贪功。
贪功?贪什么样的功?多大的功?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贪功?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粟裕巧计打响淮海战役
1978年,中共委员谭震林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当看到介绍淮海战役的内容,将中原野战军定为成了指挥淮海战役的内容时,罕见的发了火,扬言贪天之功,更说出了“无耻至极”的言语。
很多人不了解谭震林的背景,不知道他为何会发如此大的火,甚至连谭震林的外孙都表示很少看到外公发火。
追根溯源,是因为谭震林曾经出生华东野战军,和陈毅、粟裕两位将军并肩作战,并且谭震林还是华东野战军的第三把手。
而当年的这场淮海战役,不仅是解放战争最成功的三场战役之一,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是在兵力和装备明显落后国民党军的情况下,联合了人民群众力量共同获得的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除了是共产党军跨越里程碑的一场战斗,更是一场军民合作的战斗奇迹,加强了军民一家紧密联系。
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一共有四个主力军,这里面包括中原野战军(中野)、西北野战军(西野)、华东野战军(华野)、东北野战军(东野)。
陈毅和粟裕当时任的就是华野军的司令与代司令。
1948年10月初,济南战役大获全胜,共产党解放了济南地区,紧接着共产党又再制定新的作战计划,这次作战计划正是由华野代司令粟裕提出的,以夺取徐州为目的,对淮阴、淮安、海州、高邮等五地展开战斗,后被称为了“淮海战役”。
粟裕提出的这个计划,与当时毛主席提出的“把敌人在长江以北歼灭”的方针不谋而合,立刻就被上级领导批准予以实行。
1948年10月中旬,毛主席正式发布了作战设想,并且下达了指令,称整个战役由陈毅、邓小平全权负责指挥。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是由华野军负责主要的进攻路线,中野军攻击郑徐弦,压制孙元良的火力。
第一阶段战役中,粟裕带兵仅仅用了短时间对整个集团军进行休整,不到一个月,就继续投入了战斗,打响淮海战役的号角。
粟裕下令通讯中心,在山东同时开启了十多台电台,并且不断发出指令,迷惑住了国民党军,让他们以为华野军滞留在山东地区进行休整,而粟裕则带兵从后方带兵联络了中野军同时向徐州方向靠近。
有句话说的好,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粟裕正是预判到了国民党军此时也正在向徐州方向靠拢,企图通过淮河一线进行撤退。
此时的解放军仅仅只有50万左右,到了徐州附近,华野军发现国民党军收缩撤退的意图后,据统计,这时候过得国民党军已经增军到了70万之多。
为了阻断国民党军撤退之路,也为了不再壮大国民党军,华野军当即展开了战斗,追上了国民党军第7兵团,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师的兵力。
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向第13兵团的李弥发出求助,没想到李弥不顾黄百韬的求助,坚决执行撤退命令,拒绝了黄百韬。
第7兵团仅仅负隅顽抗了一天,就被围困在了碾庄,而撤离到安全区域的第二兵团和第13兵团,合力向徐州以东的方向进行攻击。
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华野军在徐州方向打的酣畅淋漓,中野军则到了宿县,在宿县切断了国民党军往蚌埠方向撤离的路。
虽然有第2和第13兵团分散了部分战斗力,暂时解了第7军团的困境,但是在粟裕的重新调整与安排下,11月22日,在碾庄附近,还是成功拿下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歼灭了黄百韬带领的第7军团,黄百韬将生命,留在了那场战斗中。
第7兵团覆灭后,中野军对第12兵团发起了战争,为了阻止第6兵团和第8兵团与第12兵团会合,增加战斗力,淮海战役总前委搬到宿县小李村,总前委在周边几个地点轮流入驻,让敌人摸不到具体的位置。
11月25日,中野军在宿县包围了第12团军,经过两天的战斗,第12团军逐渐落入的败势,甚至可能会被全歼。
此时蒋介石也着急了,在11月28日下令第2、13、16三个兵团的军队放弃撤退计划,并将第6、8兵团调出了徐州,向北方支援。
11月30日华野军发现国民党军的撤退计划,立刻发起了追击和拦截,12月4日,华野军成功将杜聿明的军队包围在陈官庄。
中野军合围第12兵团,打到后面,第12兵团到了弹药粮草缺乏的阶段,华野军立刻安排了部分的军力协助中野军,对第12兵团合力发起总攻,在12月15日,消灭了第12兵团12万士兵,并将12兵团的司令黄维成功虏获。
12月17日,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陈毅共5名总前委,在华野指挥部,针对渡江的作战方案提出具体细则,也对部队整编的计划提出可实行的有效方案。
此时,华野军和中野军已经成功的消灭了国民党军大部分的兵力,为了劝降杜聿明,共产党进行了招降活动,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安排共产党军进行休整。
其实这时候的杜聿明已经快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仅仅靠着空中物资补给支撑着,多次发起突围战均以失败告终。
虽然杜聿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仍不愿意投降,但是士兵的士气却受到了强烈的动摇。
1949年1月6日,中野军和华东军向杜聿明集团军发起了总攻,仅用了4天,就消灭了第13兵团大部分军力,成功虏获了杜聿明,将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歼灭,这场战斗彻底结束了,也是淮海战役胜利终结的标志。
淮海战役的结束,长江以北区域彻底得到了解放,这也昭示了中共军委、总前委在此场战斗中所做出的正确决策。
更振奋人心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的实力,可以说蒋介石在南线的主力部队已经损失了十之八九,尤其是第2、12兵团的覆灭,至此蒋介石失去了这场战斗的胜利钥匙。
谭震林纠错,还华野军功劳
谭震林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时,竟看到有人讲淮海战役的两大军团主次部分搞错了,把中野军的某些将领标注为淮海战役的指挥官,强化了牵制敌军的中野军在这场战斗中的功劳,弱化了华野军在这场战斗中的付出。
作为从华野军出来的谭震林,更是亲身参加了淮海战役,他不容许有人篡改历史,抹灭了英雄在战斗中的付出。
说起淮海战役,谭震林一直中肯的评价,这不是某一个野战军就能独立完成并成功的战役,这场战役如果没有中野军和华野军通力合作完成,或许会完成这场战役,但是损失绝对会比现在大。
之所以谭震林认为这场战役的胜利,最关键的地方除了是华野军的战斗实力外,也有粟裕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今却有人企图利用混淆视听,来贪下这样的举世大功,士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他才会大发雷霆。
为了还原历史,谭震林讲起了当时背后的故事。
中央军委成立了一个指挥小组,就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其中就包括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和粟裕。
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时,毛主席先是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邓小平和陈毅,在作战过程中,邓小平又将华野军的指挥权交给了粟裕,所以最终很多重要的决策和战略部署,是由粟裕决定并发布的,所以这场战役最大的功劳,应该是属于华野军和粟裕的。
如今有人想要削弱或抹杀华野军的付出,谭震林如何能忍,他提出了事实和根据后,淮海战役年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连连向谭震林道歉,并立刻安排了修改。
在场的人丝毫不介意谭震林的“脾气”,反而是再次钦佩谭震林的耿直,作为在重要事件敢直言不讳的人,他所作所为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谭震林会这样公然的说出真相,不是因为他和粟裕的私交或者是因为他对粟裕的崇拜,因为毛主席曾经就在各大场合,谈起粟裕时,就有说道粟裕打战是很厉害的,尤其在淮海战役中,他可是立了头功的。
这样的话是毛主席说出的,所以没人敢质疑谭震林的话。
毛主席会这样说,是他了解粟裕,曾经在1947年毛主席下令,让粟裕带领三个队伍的士兵横渡长江去牵制国民党军的兵力。
粟裕了解了地形和兵力部署后,顶着重重压力,向陈毅提出不可渡江,就在江北区域歼灭敌军,毛主席驳回了两次粟裕的提案,在第三次提出时,终于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最终也如粟裕提出的方案执行,避免了共产党军的损失,全歼了敌军。
也正是这一次力谏,毛主席又发现了一名大将,后来才会把粟裕放在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小组里,而刘伯承也曾经大方的说淮海战役主力就是陈毅、粟裕带领的华野军。
结语
淮海战役的胜利,见证了一场奇迹,因为这场战役用的时间久,战斗规模大,是最艰苦的一场战役,但是这场战役歼灭的敌人数量却是最多的,真真是见证了解放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谭震林坚持实事求是,维护华野军的集体荣誉,反复的强调我们要尊重历史,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在以后的战斗中获得正确的胜利途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