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科学家,就比如我们大众所熟知的钱学森、邓稼先。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他的名字可能不被大众所熟知,却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假若他仍在世,或许我们的飞天梦将提前十年照进现实。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暴徒当街打死。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责令公安人员立刻彻查此事,还特别指派粟裕亲自前往围捕凶手

那么,这位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为何会遭遇如此不幸?而那些残忍的凶手最终又受到了怎样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贫苦人家的“刻苦状元”

在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耳熟能详,但其精神与贡献却不可估量,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姚桐斌。

姚桐斌,一位从江苏无锡贫寒之家走出的科学巨擘,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二。

“贫穷”是他们家一直绕不开、丢不掉的东西,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他的大哥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而姚桐斌,尽管天资聪颖,成绩斐然,却也因家境所迫,不得不多次中断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无法负担起他的学费,他就外出打零工,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学费,断断续续读完了初中。

当姚父以为家中将增添一位得力的助手时,姚桐斌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继续求学。

这一决定引发了父子之间的激烈冲突,年轻气盛的姚桐斌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求学。

在上海,年仅十五岁的姚桐斌面对的是家人的不支持、断掉的生活费、战乱的纷扰,他只能凭借着学校的贷款,艰难地维持着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不起课本,就借同学的课本来抄;交不起住宿费,就在教室里睡硬邦邦的桌板凑合一晚。

甚至吃不起一顿最普通的饭,每日吃些最便宜的豆腐、青菜,再喝大量的白开水充饥。

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让一个穿着破旧灰布棉衣的少年,年年成绩名列前茅,最终凭借出色的成绩,同时被五所大学录取。

最终选择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就读,就这样,他勤工俭学,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到大,他吃了很多苦,他没有抱怨,贫穷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越战越勇。

也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是最终出路。他决定前往国外继续进修。

战乱让他看到落后就要挨打,他决心要用科技来改变落后的中国,于是,他来到了英国伯明翰工业大学继续深造

在留学期间,提升自己的同时,姚桐斌也不忘时刻关注国家的动态,当得知新中国成立时,他更是欣喜万分,四处奔走宣传祖国、宣传毛泽东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赤子之心却让他遭遇了来自异国的压力,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他被迫离开了英国,转而前往联邦德国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世界著名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对姚桐斌很是青睐,将他安排到自己身边任助理教授。

姚桐斌得以在亚琛工业大学,深入研究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等前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技术储备。

1956年,在异国的土地上,姚桐斌庄严地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宣誓入党,成为了唯一一位在国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两弹一星”元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桐斌回国奉献的心愈发强烈,但这回国之路充满坎坷与曲折,毕竟一个既优秀又能力突出的科研人员,在哪都是香饽饽。

不论姚桐斌向上级提交了多少次回国的想法,无一例外都被驳回。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1957年,姚桐斌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

甘当配角,赤诚报国情

之后,有人询问姚桐斌为什么放弃国外的高薪和优渥环境而选择回国时,姚桐斌坦然地说道: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出国就是为了研究科学技术,为了有一天能回国为国将我的所学,用到国家建设上。
虽然现在的中国还比较落后,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后的姚桐斌,面对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的邀请

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婉拒了这些职位,来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他表示,自己回国不是为了所谓的名誉和地位,哪怕是在基层做一个“配角”,也要用自己在国外的所学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要研制出导弹、原子弹等国防尖端武器,离不开材料的研制。真可谓是一切从零开始。

姚桐斌尽心尽力,跑遍了国内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人员的选配、团队的组建、研制的规划、实验室的设置,一切的一切,姚桐斌都亲力亲为,为航天材料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各方面不成熟,团队也是刚刚组建,研究室的人员一共加起来也就12个人。

说是研究室,倒不如说是一个研究小组,且这些研究人员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慢慢地,相处时间长了,大家也会好奇,询问姚桐斌为什么婉拒清华大学等顶尖学府的邀请,而选择来到这里时,姚桐斌说道:

“不管在哪都一样,哪怕是在基层,也没有关系,同样可以做一些事情,同样可以与大家一起,为我国的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研工作中,姚桐斌敏锐地洞察到我国航天事业初期存在的“苏联模式依赖症”。

他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还组织召开会议,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协同研发,为我国航天新型材料的研制开创了新局面。

他领导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当时,姚桐斌和他的团队研制出了一种“发汗材料”

这种材料可以降低燃烧温度、增加火箭射程,让火箭不容易发生事故,不过由于研制比较困难,许多人并不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人觉得他们哪怕到老也研制不出来,嘲笑他们团队的课题是“胡子课题”。经过姚桐斌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了这种材料。

在1960年到1964年间,姚桐斌和他的团队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打破外人的嘲笑,成就了中国航天的传奇。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神舟飞船、嫦娥四号等航天器的成功飞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可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却惨遭杀害,横尸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下令彻查,粟裕亲自围捕凶手

姚桐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以党员身份为傲,时刻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的楷模,在生活中,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这天晚上,姚桐斌下班刚进门口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过来拉着他说:“爸爸,今晚有好菜!”

走到厨房后,就看到妻子忙活个不停,揭开锅盖一看,今天炖了一只鸡,还没等他高兴多久,又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询问鸡是哪来的。

妻子说是从一个农民的家中买来的,姚桐斌顿时眉头紧锁,耐心地向妻子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上规定,干部不能买私人的东西,况且我身为领导,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规定。”

这顿饭,姚桐斌只吃饭,将鸡肉都夹给了孩子们,自己别说鸡肉,就连一口汤也没喝。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大规模的武斗,导致许多工厂不能正常运转,许多人因此不能上班,搞得人心惶惶。

但姚桐斌的心中只有科研,只有国家,不想白拿国家的工资不干活,于是,他坚持每天按时到岗,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1968年6月8日,一个很平常的一天,姚桐斌照常上班工作,却没成想,成了姚桐斌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午时分,同事们劝他还是不要回去了,但姚桐斌挂念家中的妻女,还是坚持回家了。

刚进门没多久,就听到外面一阵脚步,还没等姚桐斌反应过来,冲进了几个人,嘴里骂骂咧咧地将姚桐斌推搡了出去。

高某和于某抄起事先准备好的钢管,对着姚桐斌的头部就是一棍,鲜血顿时喷涌而出。

这致命的一击直接将姚桐斌敲昏了过去,失去了意识。但两人并未停手,将他驾到了一旁,又继续折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折磨到下午3点左右,姚桐斌重不堪承受,没了气息。两人见姚桐斌断了气,扔了作案工具,看四处无人,直接大摇大摆地走了。

冰冷的钢管击碎了姚桐斌的头颅,也击碎了家人的希望。他们的残忍行径,让人痛心疾首,也让整个国家为之震惊。

周总理得知后,茶杯都摔到了地上,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当即下令,彻查此事,同时对这些有贡献的科学家们加以保护。

之后还特别指派粟裕亲自前往围捕凶手,随后,粟裕带着一个排直奔东高地研究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断地施压之下,这才交出两名凶手高某和于某,据调查,他们两人一个是炊事员,一个是电工。

这两个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与姚桐斌没有直接的工作接触或者接下什么仇怨。

之后才得知,两人是听信了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有心人士的蛊惑,这才做出了极端的举动。

最终,高某和于某分别被判处十五年和十二年的徒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1999年,姚桐斌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份迟来的荣誉,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最高肯定。

他的妻子彭洁清,带着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和骄傲,将这枚沉甸甸的奖章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让姚桐斌的精神得以永存。

正是因为有这些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的人,才铸就了我们今天的辉煌之路,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