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市谋略家
全文3千多字,感谢您耐心看完。
近日,富士康“回归”中国内地的消息在网络引起了热议,原因是富士康宣布将在河南郑州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扩大供应链条,吸引更多订单。
为什么会引起热议?大概是这则消息与近些年我国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工厂,富士康近些年不断扩大在印度和越南的产能,但此时,却吹响了“回归”中国大陆的号角,其背后的逻辑,我认为与印度、越南的四大“致命缺陷”有关。
01
第一个“致命缺陷”,多重原因累积形成的“低良品率”电子产品。
把中国的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一定会从相对高成本地区向相对低成本地区转移 ,企业压低成本无可厚非,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印度、越南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是富士康看重的,但廉价劳动力的背后一定伴随着受教育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产品良品率低等因素。
所以,印度工厂组装的iPhone 15良品率只有一半就不足为奇了,去年印度工厂组装的iPhone 15问题颇多,遭遇了退货危机,还被迫大幅降价。
而之前越南部分工厂代工的苹果耳机同样遭遇大面积的质量问题,溢胶、毛刺、接缝大等情况屡见不鲜。
但反观中国的各类代工工厂的良品率就比较可观了,这也是富士康突然开始加码投资河南的原因之一,这也是苹果公司CEO库克亲自前往中国大陆重新整顿供应链的原因之一。
良品率过低不仅仅影响生产成本,还影响交付进度、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所以,苹果有计划的在把部分产能转回中国大陆代工厂,包括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大厂都加入了iPhone 16供应链,成为苹果最新的代工伙伴。
02
第二个“致命缺陷”,原材料、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
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是越南和印度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从原材料、元器件制造、到成品组装的完整电子产业链形成过程是长期且复杂的,这不是印度、越南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一些优惠政策就能解决的。
印度工厂代工的电子产品所需要的手机配件、集成电路和LED等原材料都严重依赖向中国进口。
而据数据显示,越南48%的机械设备、42%的电话、手机及零件均进口自中国。
没有完整的供应链,当原材料、零部件过多依赖进口时,那么成本就会增加,不稳定概率也会增加。
一是越南和印度的工厂需要支付昂贵的运输费用,这就直接拉高了总成本。
二是当关键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进口因为不同原因受限时,那么工厂的生产将直接受到影响,比如交付进度延误,甚至停工停产等。
所以越来越多的电子代工厂在印度和越南拔地而起的时候,那么需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也成倍增加,而其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必然处于上升态势。
所以这也是众多代工工厂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用数据说话吧,在苹果的供应链名单里,中国大陆工厂有155座,位居第一,而越南和印度分别是32座和13座,我国的供应链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3
第三个“致命缺陷”,能源危机历历在目。
近些年,对于印度来说,一个是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的电荒,一个是高温天气限电导致的电慌。
要知道印度75%的电力都依赖燃煤发电,前些年,煤炭价格大涨后,连印度最发达的孟买都出现了大停电的情况,铁路瘫痪,交通信号灯停摆。电荒导致印度300多家陶瓷企业停产,众多工厂生产线停工。
与此同时,印度的高温极端天气比较频繁,去年,印度在高温期间要求很多工厂只能在夜间或周末电力需求较小时才可开工。
越南也好不到哪去,今年热浪来袭后,越南要求富士康等工厂“限电”,以防在未来几个月出现电力短缺。
据媒体报道,去年热浪造成的大面积停电导致越南北部多家制造商损失高达14亿美元。
所以电力短缺和电力技术、设施落后也是印度、越南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致命缺陷”之一。
04
第四个“致命缺陷”,印度投资的风险和越南政策不平稳是较大阻碍。
外资在印度做生意,就如同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遭遇,我想就不用过多赘述了吧。
其实也不奇怪,印度既要还要,一个妥妥的拿来主义思想。
印度应该是发展中国家里产业结构最高的国家,特别依赖IT服务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但解决的就业人口不足5%。
所以印度希望外资到印度投资制造业,不仅仅是推动经济发展,还能解决大量就业人口,但印度又不会让你企业好过,很矛盾是吧?
怎么不让外资好过呢?温铁军写的一本书里就详细解释过了,“印度民间政治与社会经济按照潜规则运作的特点,使得任何按照印度发布的正规制度运作的外国企业都会遭遇两难,只要不理解不顺从非正规部门的潜规则,就难以在印度市场具有竞争力”。
说白了,你进入印度市场就得按照印度的潜规则来玩,但等你做大做强了,印度的“拿来主义”又出手了。
数据是最客观的写照,2014年到2021年,据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7年间,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在印度的业务。
而越南的问题在于近些年,政坛不平稳,很多外资前来投资顾虑较多。
比如5月份,联合国、世界银行就给越南领导者写了信,一句“行政瘫痪”把越南现状诠释的淋漓尽致。
很多外国投资者对越南监管障碍和冗长批准程序是非常不满的,因为越南政坛不稳和相关法规复杂,各个官员干事缩手缩脚,这也不敢批,那也不敢做,以免出问题。
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外资投资者来说都有较大的风险,这也是印度和越南的“致命缺陷”之一。
综上,我认为富士康加码投资中国大陆是几种综合因素推动的,这或许也会成为传统制造业“逆转”的风向标。
05
富士康加码投资河南是好事,但对于河南来说,这个“隐性危机”也越来越近了。
当年富士康内迁的时候,包括成都、武汉很多大城市使尽浑身解数在积极争取,而郑州也不例外。
郑州为了引进富士康也在土地和税收上给了最大限度的让步,还为富士康修建了专用铁路和高速公路。
2010年8月,富士康投产后短短2年的时间,郑州的进出口总额一路攻城拔寨,甚至超过了武汉,在中部地区摘得桂冠。
2011年的时候,郑州的进出口总额是低于武汉的,但到了2012年,郑州的进出口总额为358亿美元,武汉的进出口总额为207亿美元,郑州对武汉实现了大副度超越。
据数据显示,建厂以来,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占郑州市的比重达80%。
谁也不能否认富士康推动河南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解决了大量就业。
就以上好处吗?不对。
别忽略了富士康对郑州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的重要作用,富士康来之前,郑州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也就100多亿,而如今,郑州航空港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就突破5300亿元了,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
正因为富士康在河南、在郑州的外贸比重如此之高,所以在坊间,谈论郑州与河南太依赖富士康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其实从富士康这次加码投资河南这件事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隐性危机”,我感觉这是一次被迫的选择,因为印度和越南实在太糟糕了!
河南的外贸过度依赖富士康,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叫“荷兰病”。
啥是“荷兰病”,就是一个地区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
虽然河南不是卖资源的,但外贸过度依赖富士康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上世纪60年代,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然后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并疯狂出口,经济异常繁荣。
石油、天然气产业又赚钱又受国家重视,发展的突飞猛进,同时就严重打击了荷兰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其他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到了70年代,这种单一卖资源的出口模式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波动,随之而来的就是荷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增加。
所以河南目前的情况,应做到一方面欢迎富士康加大投资,一方面加速培育更多的支柱产业,除了电子信息产业之外,河南的汽车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提速了。
除了产业以外,还有向外的贸易通道务必要更多元,富士康的入驻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又推动了郑州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
但郑州不能只盯着航空运输,还应大力推动河南各地的中欧班列向西进发,把郑州国际陆港提能升级,建设成为连通国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
从2013年7月开通算起,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超过8400列,通达欧洲40个国家140个城市,进出口货物主要是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医疗器械、飞机制造材料、服装家居等1300多种。
虽然成绩还不错,但河南在中欧班列上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相比富士康贡献的进出口占比,相比传统制造业外迁的可能性,对于河南来说,时间是紧迫的。
河南得提前做好若干年后,富士康转移到其它国家的准备。
不转移,当然很好,转移的话,至少还有兜底的,两手准备吧,从产业和贸易通道都要兜底。
要知道今天的印度和越南,不代表明天的印度和越南,今天的东南亚和南亚的情况不代表明天东南亚和南亚还是这样,资本是逐利的,众多代工工厂搬迁到成本更廉价的地方是不可逆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