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464
蒙自
2024
河口
开车时间
08:06开
03车06号
编者按:“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实现学术本土化与在地化,将学术论坛回归到天坛与地坛之间,“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行走的人”暑期跨学科论坛于7月31日至8月6日在云南举办,并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团队将前往昆明、开远、蒙自、屏边、河口进行调研,以“我在场”的状态和“道说”的实践形式,传承北大新闻学教育传统、弘扬斯诺精神,通过重走滇越铁路、倾听西南联大往事,深入了解当地人文风貌、深刻触摸并重新挖掘历史,以回应当下智能技术迅猛迭代中,人与技术、与自我、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跨一步出国,退一步回家 ——
河口口岸、八条半小组调研纪实
8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跨学科实践调研团队行走在路上,抵达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继续调研。河口镇地处河口瑶族自治县南端,东隔南溪河,南隔红河,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市隔河相望,西北与瑶山乡相连,北接老范寨乡,东北与南溪镇为邻,区域总面积190.02平方千米。
“跨一步出国,退一步回家”的体验在河口口岸就可以实现。当天的调研延续了“道说”的主题。晨起,调研团以咖啡为媒介,一边在街边体验越南滴漏咖啡,一边在交谈中延续着“道说”,感受着滇越铁路沿线、中越边境地区的历史痕迹与生活样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跨境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地处中越边境的河口口岸成为中越两国游客的重要跨境通道。
体验越南滴漏咖啡
调研团师生街边交谈,实践“道说”
道说滇越铁路之生命传播
与埃德加·斯诺对话:现代国际传播的启示暨总结会
当天13:30,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道说滇越铁路之生命传播:与埃德加·斯诺对话:现代国际传播的启示暨总结会于河口国际公寓会议室举行。参与本次会议的嘉宾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胡晓东,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聪平,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干部杨婕,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经信局、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仁增卓玛。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温志宏主持。
会议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再次与调研团师生连线。
陈刚院长表示,三十年前他曾到访河口,印象深刻。活动以“行走”为主题,在专业教学上实现了理论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数字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元主题的融入,有助于加强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与此同时,斯诺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与作用尤其值得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极富创新性,师生的自身认知与能力在“行”与“走”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种经验值得推广。最后,陈刚院长向对此次调研提供支持的各方表示感谢,并祝贺调研活动顺利结束。
陈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温志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红星照耀中国》广受赞誉,不仅在当时为世界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也成为国际传播视角下讲述中国故事的经典范例。他还于1934年应邀担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与北大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斯诺对中国的深入洞察和社会交往,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滇越铁路。他从越南海防坐火车北上,以行走的姿态感知风俗民情,不断地交流与敞开,不仅记录了中国的现实,也生成了自己的生命叙事。调研团师生从昆明循着滇越铁路走来,在行走中展开学习、调研、思考和传播,这既是对斯诺精神的回望与践行,也将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和讲述真实而生动的中国故事。
廖元植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生
重走斯诺之路,是思考生命传播的一次努力与尝试。斯诺的行动,启发着生命传播的三个面向的问题:谁的生命?谁的传播?生命与传播如何联系起来?“马帮旅行”上的斯诺,将自己的生命沉入到云南的土地当中,与路线上各个行动者(劳工、军人、农民等)的生命持续互动;斯诺用文字、图片,更重要的是,用自己诚实的态度与其它生命发生传播;而最后,生命和传播连接起来的便是行动,在行走的行动、在交谈的行动之中让生命互相影响、持续生成。
梁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巴黎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不同的子系统汇成的河流。感谢OBS提供的navigo交通卡和工作证,我可以免费使用巴黎市内的各种交通系统,包括公交、地铁、轻轨(这真是省了很大一笔钱)。在巴黎行走时,我感受到“Paris”与“Paris 2024”是如何在交通技术的加持下交融在一起的。交通技术帮助每一个外来者融入这座城市,同时,巴黎奥运会依赖交通技术而得以运行。在这里,我将试着简单解释交通技术的存在、消失和重现是如何与文化运行重叠的。
邱鲁东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系硕士生
斯诺等游历者通过亲身经历将他们所看到的中国风貌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与保存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再现历史,“复活”生命,将静态的史实资料与前人的深刻洞察更加生动、更加沉浸式的呈现在现代的参观者面前,使其能够深刻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历史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勾连。未来,我们要加强AI技术在历史再现和文化传承中的研究和实践,更好保护与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
李月月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系硕士生
斯诺对待未知没有以先入为主的视角去做判断,而是通过不断的交谈与在场的观察去忠实的记录,交谈环境的营造不仅离不开情感去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也离不开一种自我卷入其中的热情,真正体现了用生命传播生命的故事。虽然也具有猎奇、历险的心理,但他对云南普通民众怀有人道主义情怀,凭着勇气和坚持的毅力走完了旅行,还有一个我觉得重要的地方就是斯诺在记录传播的基础上促成了行动,增进了西方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徐晨阳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系硕士生
在这次旅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两个词:团结与真诚。我们汇聚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共同勾勒出滇越铁路丰富而复杂的面貌。无论是当地居民、学者还是国际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个故事。而我们的真诚,正如埃德加·斯诺所展现的那种跨越文化界限的真诚。通过真诚的对话我们搭建起不同文化和背景之间的桥梁。每一次交谈,我们都是以语言为媒介去连接心和心。
祝婕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
祝婕以“交谈与留白”为题,将100年前斯诺行走在马帮之路上的交谈与当下实践团“行走”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从“有哪些交谈?”和“交谈的意义是什么?”两个问题展开,致敬滇越铁路沿线每一位平凡的工作者,回忆实践团一路走来收获的感动。随后,她从多元身份的角度出发,谈到斯诺的双重身份——译者和记者为其带来的视角转变和跨文化意识。最后,她指出交谈的三点意义在于发现真实、得到开放和收获感动。在交谈与留白中,“生命激发生命,生命传播生命”,这也是斯诺“生命传播”的精神体现。
李丁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后
无论是受到斯诺还是西南联大的感召,我们都是生命传播的实践者、受益者。斯诺通过马帮旅行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领导中国,我们在重走斯诺之旅的过程中通过生命传播生命、生命感召生命、生命激发生命,理解了为什么北大精神得以长存,理解了生命传播存在的必要与重要。在仰望星空关注学术前沿的同时,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关切这片土地上的具体的、鲜活的生命。
付砾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六天的调研转瞬即逝了,从云南之外飞往昆明,每日的行程安排都遵循着“钟表时间”。行程结束后,我们还要继续自己既定的人生轨道,受到“社会时间”的规训。但斯诺《马帮旅行》中写到,“马帮旅行从来没有预定的时间表”,时间的流逝反而构成了感受生命最直观的状态。我们行走在铁路上时,铁路似乎走不完,正如齐美尔所言,“更多的生命和比生命更多”,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融合形成了生命时间,在历史与当下的连接中绵延了“生命”。而当生命与道路相交之时,表达、行动与改变才有了广延的可能。
唐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作为一名游荡者、异乡人,此次踏上关于滇越铁路这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次寻根之旅。一方面,我们在不断与他者交谈的过程中看到差异。另一方面,历史性不是空洞的,真实的地理坐标与流变将抽象的命题置于具体的空间,追寻真实的过程就是撕开伪装的过程。行走在大地上让我感觉到踏实。
李堃
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噪声是一种隐喻,显现出差异性的意见和非线性的连接,是人们在既有规则下对非规则的否定。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在国际传播中,以往被我们视为噪声的不正确的声音、不和谐的声音、不规则的声音、不恰当的声音或者不确定的声音等,都让一个个更鲜活的个体、一次次交谈的可能和一个更多元和可爱的国家和民族显现出来。正如有人曾认为斯诺的马帮旅行不是一项“头脑清醒、有益的行动”,我们的此次行走也不是一次“聪明”的选择,但是这也正是我们在内容和渠道如此丰富和多元的当下,仍关注滇越铁路、仍去寻求与斯诺的对话的重要原因。
仁增卓玛
拉萨市达孜区经信局、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回到以人为本的国际传播。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国境线上,内心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条河区隔了两个国家,在很多地方可能仅仅是一个界碑,就区隔出了,或者说标记了两个国家,就如今天国门河口的记者跟我们说的“进一步出国,退一步回家”。南溪河对面的人和生活在河口的人之间到底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些人山水相依,一衣带水,他们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一定丰富多彩而生动鲜活,而这些活的生命故事,才是国际传播最好的故事。但现在很多国际传播还是停留在宏大的、概念的,可是就如《金刚经》里说的“佛说世界、是名世界、而非世界”,如今我们限于“名”世界,纠结于“名”世界不可自拔,反而忘记了或者忽略了“真实”的世界。而真实世界或者说人的生动世界才应该是我们做好国际传播的那个源头活水。
张祺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生命传播视阈下,以生命为媒介,创作主体与创作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复合性,并基于此塑造了受众感知的在场感。镜头语言、肢体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统一,影像、行走与词语的相交,卷入视点与人称的相似,空间与时间的融合与相离,生命传播架接起文学作品与影像纪实超时空的虚实永生。
邱佳阳
昆明城市学院艺术学院本科生
在传播中,影像的生命力是在拍摄中那些镌刻在物品上的痕迹以及在它背后所沉淀的历史。它是滇越铁路的铁轨上画有施工的标记,在铁路边那些由石头堆砌的房屋中以及那些能令人震撼的铁路桥上。影像的生命力从来不是影像本身所赋予的,但也正是这种来自人与物交互的力量,让其在传播中更具生命力。
潘聪平
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斯诺的滇西之行和陕北之行,可以说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富有创造性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青年的一场行走,从马帮旅行中的迷茫、洒脱率真到告诉世界红星如何照耀中国,斯诺在行走中不断认识、觉察和发现自我、理解中国,从同理心和情感出发,以他者的视角,打开了西方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窗口。
蔡九琦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生
矛盾的发生是对自我的思考,矛与盾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是在背后对各自道说的分享;人与人的交谈会显示出个体的差异,而正视差异并且理解差异就是人将自己从半圆变成阴阳图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滇越铁路的研究不是愤怒历史,而是坦然的去感受铁路的景色和倾听它的声音。
肖键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时间线稍微确切一点,1928年7月到1931年7月,正好是三年,斯诺来中国的三年游荡的时间。斯诺他传《彩云之南》的作者法斯沃斯也说,斯诺刚到中国,并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和文字结合具体的经历和历史展开叙述,让自己和自己的文字如何接地气,如何有厚度,如何投入到历史和实践中。他不知道,于是游荡,于是无所事事。爱因斯坦曾言,人总是会浪费时间和无所事事的。或许正是在无所事事中,在三年的游荡中,斯诺才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成就了后面的斯诺。他在自传中提到自己从斯里兰卡出发,取道新加坡,回到上海,认为“回到中国后,我再也不是一个旅行者了。”
师曾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师曾志教授对此次调研活动进行总结。新闻传播学中有一句话是“镜头就是权力”,这说的就是台前幕后。我们此次调研和实践得以顺利进行,与我们每个人的参与都有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能够感受到,在一个团队和每次行走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当下从事传播学研究,生而逢时。传播学就像时间一样是连续的、一往无前的。
时间尤其强调差异、分裂和冲突,从哲学层面理解,时间强调的是一种非线性与难以理解。技术的突飞猛进看似连接一切,实际上连接的是我们的差异性。越是时间性和历史性的东西,就越能够在差异性与同一性中找到彼此,而历史的轮回就是一个不断升腾、变化的过程。
生命传播特别讲究自我卷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富有好奇心、冒险心,是开放的、敞开的。我们在说文明的时候也发现了不文明,更发现了非文明。今天我们所说的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正是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二者各有其缘、各有其分、各有其命、各有其运。
最后,师教授表示,希望这次生命传播之旅、生命教育之旅可以推动生存美学与生命美学的实现,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AIGC时代临危受命,一力担当。
文案 |李丁一 李堃
图片 |徐晨阳 肖键 王玮
设计 |张祺祺
统筹 |潘聪平 李堃 唐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