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解放军总政治局,刊登了一组宣传“南昌起义”的连环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起草了说明稿,还对领导起义的将领,做了排名。
没想到朱老总看到排名后,指着名单激动地说:
“这个排名有大错误,怎么能把我排到第二名呢”?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中央领导人大排名,朱老总看名单后不满
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迎来了,打响中国革命“第一枪”的南昌起义30周年纪念日。
南昌起义,是我党有史以来,极为重要的一次起义,它极大地鼓舞了我党,创建属于自己的军队。
也正因如此,为后续在战争中,我方赢得主动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3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刊登一组宣传“南昌起义”的宣传画。
这是首次,向全国介绍“南昌起义”的具体过程,所以宣传部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派专人前往南昌实地考察。
还请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起草了说明稿提纲。
当年参加这场大行动的参与者,共计2万余人,从中走出了26位开过将帅,以及多名领导干部。
于是,排名的先后顺序,就难倒了一众编辑成员。
为了避免出现谬误,编辑们参考了各位领导,当时在党内的职位和发挥的作用,草拟了一份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名单”。
其中,周总理被排在了第一位,朱德总司令被排在了第二位,贺龙元帅排在第三,叶挺将军位居第四。
没想到,这份名单上报后,却被两位领导,指出 有问题。
先是周总理,他认为:这份名单漏掉了一个人。
刘伯承元帅当年在起义军的职务很高,贡献也很大,这份名单中,不能没有他;
除了周总理,朱老总也对这份名单的排名,有很大的歧义。
他认为自己排在第二位,位置太靠前,不是实事求是。
甚至还对负责写材料的同志,罕见发了火。
朱老总罕见发火:请求重新安排一件事
当时,负责写材料的同志,就在朱德的办公室里,老总发火道:
你们干工作,是不是只看职务?不管实际情况!
工作人员不敢吱声,朱老总一向温和敦厚,很少发火,但这次的情况却不一样。
一方面,名单中的叶挺同志英年早逝,朱老总一直很怀念他;
叶挺作为11军军长,在南昌起义中,贡献的作战兵力是第二多的,是起义的基干力量,把他排在最后,肯定是不符合历史的;
另外,贺龙元帅更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尤其是在军事层面,他的贡献无人能及。
所以,他的排名,应该紧跟总理之后。
而现在这份名单,却只看重领导干部,现在的职务地位,忽略了客观军史。
之后,朱老总稍微平复了心情,又耐心地和工作人员说:
当初起义的时候,我仅仅带了500多人,主力部队都是贺龙和叶挺带过来的;
所以怎么论,都不能把我排到这二位的前面,这简直是乱弹琴。
两位领导人都对这份排名有意见,一下子就被负责组稿的编辑搞蒙了。随即,便重新回去修改这份排名。
南昌起义纪念日,排名最终敲定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
起义爆发时,周恩来是主要策划者,贺龙任歧义总指挥,兼第20军军长;叶挺任起义前敌总指挥,兼11军军长;
而朱老总率领军官教导团的500人,主要负责起义的协调和保障工作,刘伯承任军事参谋团参谋长。
相比较其他人,刘伯承的贡献,很容易被人忽略。
在起义时,他的职务是参谋长,不像直接带兵的叶挺,和贺龙那样显眼;
但作为南昌起义的组织者,周总理对当年的功劳,是十分清楚的。
而在南昌起义30周年的宣传画上,最开始工作人员给出的排名顺序,是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
结果朱老总看完后就不满意了,甚至还罕见地对工作人员发了脾气。
朱老总怒斥道:
“革命需要炮火和鲜血,起义更是如此,当年叶挺同志,和贺龙同志奔波第一线,比我功劳大得多,怎么能把我排在第二位呢?
还有刘参谋长,他们都应该排在我之前才对,我排在第二,真的受之有愧,无地自容啊”。
朱德的这番话,很快就传遍了党内高层,毛泽东听后,也赞不绝口:
真是难得,有大功不居功,这种精神值得全党学习。
最后,按照朱德的想法,周总理将朱德排在了叶挺之后,位列南昌起义领导人第四位,并在朱德之后,加上了刘伯承的名字。
最终中央一致决定,南昌起义的排名顺序改为:周、贺、叶、朱、刘。
那么对于这份排名,屏幕前的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别忘了加个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下期咱们不见不散。
参考文献:
1.《八一起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