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8月1号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把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

这个新闻我打眼一看标题觉得有点熟悉,结果去搜索引擎搜了一下才发现,去年7月23号发过一条几乎一模一样的。

当时的题目是:“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

能有这么相似的标题,基本也只有在刺激内需的新闻上可以看到了。

毕竟刺激方式,几乎不变嘛。

1

现在能再来一次促销费的操作,基本可以证明去年的效果还是没达到预期,这个一点也不意外。

工资有点“小”低,产能有点“小”高,这是我们内需疲软的关键之一。

再加上韧性和勤劳无比这俩东亚人的特有BUFF,注定了产能“略微”过剩的这个障碍物,必然会挡在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区别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实说过剩这个词有点含蓄,直接点讲就是需求撑不起产能,再直白点就是个体没钱了。

从之前网约车的入行预警到外卖跑单价格的不断压缩,能看的出来就业下坠的情况不容乐观,而这基本代表着收入增速很难有一个亮眼的增长曲线。

收入不亮眼,产能就要亮眼,于是“略低”的收入对上“旺盛”的产能,过剩就出现了。

其实放在以前可能内需软一点也就软一点,咱们还有投资和外贸拉动经济在增长。

东边不亮没关系,只要西边和南边能接着亮,问题那就不算大。

但现在的问题是,西边和南边亮还是可以亮的,但亮度估计要暗淡不少。

8月2号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谈的很明白,虽然外贸上半年又创了历史新高,但接下来困难会不小。

用发言人的原话说就是:“我们要充分估计外贸领域困难挑战的严重性。多个国际组织认为,今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处于温和复苏区间,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限制措施增多,各国产业政策竞争加剧,可能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没辙,咱们作为世界工厂哐哐就是一顿制造,然后物美价廉的商品坐着远洋货轮满世界的出口,时间长了别的国家铁定是要头疼。

谁还没点蓝领工人和制造业的家底了?这群人得吃饭啊。

80年代撒切尔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削减福利支持私有化的操作形成了一股浪潮,让不少西方国家的本国制造业劳动力遭受的一波冲击,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随后全球化的加速让资金流动速度加快,情况开始变的更糟糕。

要知道资本的跨国界流动进行投资要容易的多,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开始流向新兴经济体内大量投资。

原因没别的,成本低。

新兴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主打的就是一个投资实惠,具体的就是各种低。

税收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用地成本低,能源成本低。

更低的成本制造出了更廉价的商品,当跨国投资生产出的这些商品回流到资本流出国时,碍于本国企业因为人工和税费成本无法竞争,导致本国企业生产的商品竞争力开始下滑,于是薪资下降失业率上升。

蓝领工人们渐渐不高兴了。

但不高兴也没办法,因为全球化更多的是加速了资本的流动,却没有让劳动力有同样的流动便利和速度。

虽说高技能劳动力可以从中收益,从事一些高附加值的工作,但是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面对的除了收入下降之外,很难有第二选选择。

这个时候之前一直秉承着新自由主义和小政府大市场以及放松资本管制的西方右翼阵营开始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转变。

他们拉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民粹)主义以及反移民政策的大旗,来迎合这些被资本冲击的七零八落的低收人群。

很显然效果很好,大量的西方低收入劳动力在反对自由贸易,加强本国企业保护,增加关税壁垒,反对移民等主张下,纷纷倒向了西方右翼阵营。

这个过程当然比我描述的要复杂,但这基本就是最近几年逆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右翼阵营逐渐得势上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外贸未来面对的压力必然会只增不减,这也是为什么商务部表达对未来外贸谨慎的主要原因。

所以外贸当然还能做,但面对的困难大概率会逐渐增大。

老话说“靠人不如靠己”,这话放在现在的经济背景下可以做一下小小的做改动。

那就是,“靠人”这边的外贸出口还要继续靠,你们有你们的关税,我们有我们廉价质优的产品,该冲击你们的市场还得冲击。

我们的劳动力也得吃饭。

但“靠己”这边就一定要加大努力了,从这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刺激消费就能看的出来,国内的有效需求还是差点意思。

毕竟一个靠外一个靠内,两头要是搞一个头重脚轻,那肯定要在经济发展的路子绊个跟头。

至于还有投资这边,现在是投进去的钱多,生出来的钱少,不管是过去的传统大基建还是所谓的新基建,投资的性价比都在下降。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地方上虽然逐年都在以较快的上升速度增加地方债以及大量隐形债务,但这些债务却没换得相对应的经济增速上。

就像之前中国金融论坛课题组调查报告显示的一样,国内持续以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让投资率高于消费率。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大量投资转换成商品(服务)供给时,已经远超过了消费所能承受的需求。

简单说,就是投资的收益覆盖不住投资所产生的债务。

借一万块开个店,赚的钱还不够还这一万块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看到地方基建项目搞热火朝天,但好像这个热度总是传不到普通的大多数个体身上。

不仅热度传感不好,而且大量因为投资而产生的债务,转个圈还得在土地上想办法偿还。

要么卖地,要么以地融资,结果就是又得拉住消耗掉大部分个体收入的房地产不放。

成死结了。

2

转过头还得靠内需,但现在问题有点多。

首先是卷的问题,企业对劳动时间无节制延长,本质上是压榨最大的劳动价值,但是这样做不过是提前把绞死自己的套索,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10个人的活5个人延长工作时间也可以干,而且用工总成本还压低了,但那些失业的,那些本该还被雇佣的5个人,他们却没工作了。

结果就是5个人以在高劳动强度下生产出15个商品,但面对的却是只有这5个领工资的人所撑起来的消费环境。

你问另外5个人去哪了?

卷没了呗,卷的都没工作了,你还让他们去消费产品和服务?

所以内卷的本身,不管是从企业端还是个体身上,本质上都是在用慢性毒药谋杀自己。

看似眼前是通过各种卷的方式把钱赚了,但别急,企业销量下降个体失业降薪,不太好的日子大概率就在前头等着大家。

上面对这个问题看的其实挺透彻,8月6号的ZZ局会议上就专门提及到,要防止“内卷式”的恶性竞争。

这话没有特别针对具体哪个行业,网上的解读不少认为是说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听的,其实是不是都不重要,因为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

内卷最后大概率卷死的只有自己,白菜价不是“太值得”高兴的事情,当商品价格能让大众都觉得达到“白菜”程度时也就预示着制造白菜的和运输白菜的人,大概率赚的钱也是个白菜价。

你消费=我收支,同理当享受这他制造的接近白菜价商品时,未来你的收入大概率可能也会逐渐接近白菜价。

只要你还在这个经济体系内,只要你不是那些少部分的“存在”,那你大概率是跳不出这条规律。

而一旦卷到一定程度,企业收缩关停和薪资下降甚至工作难找,就会成为必然出现的现象。

的确,内卷可以让企业卷到手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卷到成本承受不住,卷到个体收入无法支撑大量低价商品时,就不好办了。

这时,还哪来的什么旺盛的内需?

所以卷这事上面高层也意识到了,未来肯定得节制一下,另外就钱的分配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大家一起赚”,这话简单直白但却体现了一个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消费循环。

如果要在经济学上找个对应的名词,大概就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包容性增长,和托马斯·皮凯蒂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理论了。

简单说就是,钱一定要得是流动的,花出去了就还能再回来,这个回来可以是工资收入,资产收入,也可以入是其他再分配政策和福利性政策的间接回流。

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那么维持在只花钱却不见多少回钱状态下的个体,除了增加储蓄,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收入预期不景气,人自然会增加储蓄未雨绸缪。

增加储蓄相当于把钱主动截流到了银行的账户里,而这又等于又给内需的流动性中抽出了不少货币。

流动性再次下降。

有人可能会问,钱进了银行也没关系啊,那搞企业的再去银行把这些储蓄以贷款的形式拿出去投资,这不就流动性增加了,又能拉动经济增长了?

毕竟投资要购买物资,租用土地或房产,还有最重要的雇佣劳动力。

话没错,但一个大部分个体倾向于储蓄的的经济背景下,你猜敢在这个时候放手投资一搏的企业有多少?

他投资出来商品,卖给谁?

所以现在的问题更多的是,钱没有大家一起赚,而是小部分人赚了多的钱。

当然剩下的人赚肯定也是赚了,但指望那点钱能爆发出来更多的有效需求就差点意思了。

还要顾着日常基本生活不是?

经验和办法还是有的,就是增加收入和改善分配。

这个收入和分配的方式,不管是日本的前首相池田勇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由政府主导更合理的分配模式和增加财政支出用于居民福利的开支,从而给个体直接或间接的增加更多的收入。

还是美国那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亨利福特的让利式的资本主义的自我救赎,让“邪恶”的资本家主动加工资和多放假。

总之就是一点,要让个体手里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学日本就得政府加快分配方式的优化,学美国就得让劳动法发点力,但不管怎样刺激内需这个号召是没一点错的,证明上面看得到现在的问题所在。

但文件要发,具体的动作一定也要尽快的配合去做。

没动作配合的文件,就很难期待有什么效果。

很多人可能有疑问,之前刺激内需也搞过,效果还是挺不错的,怎么到现在就变难了?

没错以前是过搞,但今时不同往日,08年的时候公开的数据显示我们的居民杠杆率是18.3%,而现在这个数字是63.5%。

这么大的杠杆率增幅猜猜是哪来的?楼市。

被楼市薅了一遍的居民负债空间需要休养生息,现在要刺激让这个背着债务担子的居民去消费,不难就奇怪了。

其次是城镇化率当时是45%现在是66%。

当时的农民进城务工的冲劲还正在劲头上,配合着房地产大量的用工需求,农民群体赚了钱转头回到乡下就是存起来。

这时候来个什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之类,正中下怀,高储蓄的农村群体碰上补贴后的实惠家电和汽车,那消费增长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

现在这两个因素还有吗?早都没了。

城镇化到了缓慢增长阶段,居民整体负债担子又挺高,再加上之前为了子女在城里购房作为六个钱包的一员已经贡献过一次储蓄的农民群体。

实在是消费不动了。

3

为什么刺激不动原因大致就是这些。

想重新让内需消费容光焕发,还是我之前文章提及的,要让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于广大的普通个体们。

别指望富人,没用。

富人该买的都买了,真正日常的支出就那么多,吃的再好喝的再贵玩的再多都无济于事。

至于什么奢侈品消费,那玩意在我们的内需中占比实在是太小太小,压根指望不上。

不信看看2021和2022的各类商业报告,奢侈品市场基本都挺火热,但同时间段内扩大内需的会议和政策却一个接一个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奢侈品,当不起顶梁柱。

只有普通收入的绝大多数群体,他们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才是旺盛的,用经济学里的书面用语说就是,给那些边际消费倾向强的人,想办法增加收入。

重点依然在分配上。

不过这个必须要承认,是有难度的。

改善分配其实就是改变分利方式和比例,而这注定要有一批人出血吃痛。

本来你拿5元他拿100元,现在要做分配改革,让你拿到20元。

多出的15元哪来的?就是从“他”身上来割下来的嘛。

出血让利这种事是有违人性的,所以阻力必然存在,让那些个的“他”少拿钱,你觉得“他”们会不会坐以待毙?

所以分配收入的改变不是温文尔雅的请客吃饭,而是阻力重重的一场战斗。

这事最终还是要靠上面的政策发力,耐心等待吧。

最近平台有点“紧”,所以留言今天这篇就不开了,各位觉得还可以就点个再看,谢谢。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