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就这样过了大半年,没有悲喜起落,没有喜忧参半,只剩越来越浓烈的消极情绪。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楼市的关键词大概就这几个,或者说还是这几个:

放松调控

保障房(收购商品房)

房企暴雷(还没完)

市场分化(豪宅&非豪宅; 核心区域&非核心区域)

房价下跌(以价换量)

渠道为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夏天,深圳燥热难耐,在台风轻轻掠过的午后,我突然就在想,

现在楼市里到底还有谁能赚到钱?钱去哪里了?

我盘了盘,结果有点出乎意料。

01 开发商赚钱了吗?

开发商?这可能是最可不能的答案。

那些暴利的“奸商”早已被时间冲垮了,烟消云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网上这个段子很火,开发商圈子里都在转发。

捂紧伤口,却依然止不住血。苦中作乐,一群地产人在自嘲的笑声中慰藉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开发商大多数在亏钱,他们正在把过去已经装进兜里的利润一点一点地掏出来。

康德说:“在一切的大笑里,肯定有荒谬而悖理的东西存在。”

眼下,这个悖理的场景、错乱的逻辑,跟我们当下楼市里正在发生的现实就这么匹配上了。

最近,我和一位 国企 地产营销总聊天。

他说,他们真后悔,前几年卖出了好几个日光盘!

我很疑惑,日光盘多好啊?给公司快速带来超多利润的!

他说,当年日光盘也不稀罕呀,但就是

因为日光盘,集团信心爆棚,拿着钱又冲进去买了几块地

现在才端出来,只能卷着卖,还卖不好,特别难受。

我查了一下,确实,那一年日光盘还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趁日光,走出去,拿地王。

接连卖出日光盘那些年,包括这家房企的很多大块头们,谁不是大张旗鼓地去拓展外地市场,拿到的地块,地价都一再刷新当地史上的最高纪 录。

财大气粗的大房企,打算在小城市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降维攻击。

紧接着,他家隔壁的地块就也被地产同行以“天价”拍走了。面粉比面包卖得贵。

大概大半年后,两个项目一前一后登场。但这个时候,市场已经不太好了。

怎么办?

他们两家只能自砍一刀,再砍一刀,明里暗里打起了“价格战”。

原本想缔造经典故事, 不料却酿成典型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不到,隔壁家的同行突然喜提集团新任大领导,在外地扩张的新版图,结果一夜成了弃子。

人家索性直接祭出了腰斩价,按地价出售, 只求速战速决,只求抓紧撤离当地市场。

他们家都惊了,这还让我可咋卖啊?

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困惑:既然大家都是国企,凭什么他们可以这么 无底线甩卖?

潜台词的意思是,我们能不能也…...试试?

我好奇,那对方按成本价卖房,销售效果怎么样呢?一把清空了吗?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吐出五个字: “然而并没有”。

后来,我又见了一位 民企 地产 高管,

他聊起自己的状态,说“每天都像是在走人的边缘被疯狂试探”,焦虑得很。

可明明才刚刚卖了一个日光盘呀,不该比其他房企好多了?

他摇摇头,但是我们地价高,还得限价卖啊!不过是赚个人气罢了。

而且,让像他这样的中高层愈发焦虑的点在于

他们发现了公司的另一个真相:

员工忙着卖房 老板忙着卖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深圳,现在一地的房企老板都一心只想卖地。

房企老板们一见面就直抒胸臆:要不要考虑把我的那块地给收了?

其实,“净地”也都还算好,当下最难搞的是“旧改”地块。

房企对旧改的态度,几乎是能退则退。

只要前期投入不是太大,但凡还未到实质拆迁阶段的,都是两个字:认亏。

那还在苦等拆迁的人怎么办?

只能想别的办法了……据说针对旧住宅区改造,深圳已经在摸底了解 “业主自筹资金改造”的意愿和可能性了。

市场没钱了, 请自掏腰包吧。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折腾的,有实力张罗着亏钱卖房、卖地的,都还是房地产行业里活下来的幸运的幸存者。

其它闷声不响的,几乎都是挣扎在暴雷的边缘的。企业规模过去越大,雷声就越大。不完全统计,从某大家伙出事之后,至少已有40+家有头有脸的大品牌房企接连暴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地产首富今何在,局面演变至此,数字背后的惨烈人人都能感受得到。

血流成河,一地鸡毛,这就是“曾经疯狂”的代价。

02 开发商还有的玩吗?

吞下过去的恶果,房地产以后会怎么样?该怎么办?

身在地产圈的大多数人,此时此刻最关心的问题: 开发商真的无力回天了吗?

我的答案是,

只要楼市的真实需求存在,就有机会。

过去,只能怪供应端的成百上千个房企,自己玩砸了,辜负了消费者,粗放且粗暴的开发经营模式也无以为继。

现在他们中活下来的大部分, 因为尝过暴利开发的甜,恐怕再也吃不来微利代建的苦,更别提什么让他们通过专业的运营能力来获利。

毕竟,那都是他们曾经看不上的“微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市场上的游戏规则会发生变化,利益自然也会跟着重新分配,玩家就会换一批。

我试着去想象,

以后的楼市会有什么样的玩家?

除了国家队之外,市场上可能有机会出现一些小而美的小房企。

小房企哪里来的?

肯定不会凭空出现,更不会是别的行业的人今天想不开来我们这里硬掺一脚。

有可能还是原来那批人,只是其中有专业能力的少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猜想一下他们的 “人物画像”

有可能是脱胎于某家房企,或许是某个曾经的地产高管,或许是某个建筑设计大佬……

总之,他的前置条件是—— 必须得懂地产。

无论在任何一种机缘巧合下,他必须得先有一块地,哪怕很小也没关系。

然后,他必须把他手里过去掌握的地产资源重新聚集起来,开发、设计、营销、运营……

打造出一个真正的精致的、有温度的、人性化的小社区。

他们更需要懂用户心理,能把“场景故事”讲得很动听。

以后的楼市行情,也许房子不会、也不用卖得太快。 重点是,他们须懂得持续地运营这个小社区。

关键,做到这两点就够了:

让住在这里的人感觉脸上有光,让住在这里的人的朋友对这里心生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很难么?

挺难的!

但市场上没有吗?

早就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前两个, 昌黎县中牟县,看这偏远的地理位置就能想象他们当年有多么的普通。

如今都是闪闪发光的明星楼盘!

这些曾经不入大房企眼的小而美、慢节奏,现在正在接受着整个行业甚至来自跨界的顶礼膜拜。

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它会慢慢地把好的,把适合的留在市场里。

另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时代变量不能忽视。

未来的房企玩家必须得懂AI。

在可预见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将填入大量的AI智能体,因此我们居住的社区形态,怎么可能没有改变?

当新的技术浪潮来到以后,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值得再做一遍,我想房地产也一样。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今天连 地主家 开发商都没有余粮了,谁还能好过?

03 乙方供应商赔钱,转型自媒体?

当甲方爸爸成了甲方粑粑,上下游产业链一片哀鸿遍野。

设计院、建筑单位、广告公司、媒体自媒体等一大堆服务项目的ABCD角,同行之间见面都不再打听业绩好坏了,大家都只关心一件事:

甲方给你回款了么?

赚不赚钱都不重要了,能不让乙方垫钱就是万幸。

只可惜这个万幸,不属于任何一个地产相关的小老板。

我有一个朋友,做了许多年的地产广告服务,我问他最近咋样,他只回我四个字:

生不如死。

开工资的时候,才发现公司的人太多了!多到每个月的工资,老板都得想方设法到处去借。

裁员也没法裁,成本更高。一个二十多号人的小公司,更不可能像设计院、研究院那样,一纸公告就宣布无限期歇业,各自散伙完事。

他说,以前我以为当老板,最重要的事情是想战略,定方向,找人。想不到老板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去甲方公司堵门要回款。

我苦笑,不知作何回应。

在塌陷的地基上,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很难攀爬回原来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看,无一幸免,几乎每个角色都沦为行业的代价。

有人还在地产行业里,探索,挣扎,折腾。

有人已经转型了,索性不做地产,做电商卖货,做直播,做自媒体。

越过山丘,不知道是否有人等候。但现在有件事很明白:

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做好不赚钱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的失业是真失业。

现在有一种失业,叫做自媒体。

大学老师会建议找不着工作的学生,你去开个号吧,反正有嘴就能说。

“做自媒体”,这两年成了失去方向的地产人眼前的救命稻草。广告人在做,中介在做,房企离职的甲方朋友也在做。

其实,我入行地产媒体15年,见证了从传统纸媒、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微博博客、微信图文,再到今天的短视频、直播的一路变迁。

而每经历一年的行业洗礼,我就越来越清楚,很多垂直品类的产业媒体,可能都很难以纯粹的媒体人自居。

这是商业模式决定的。媒体机构是开发商的乙方,跟报道对象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后来,随着自媒体大批量兴起,又更加模糊了地产广告和楼市媒体分析的边界。

所以,过去很多很多年,媒体几乎一边倒“唱多楼市”,是有利益驱动的:

当年的话语权,掌握在卖方手上。

这也反过来解释了,为何楼市这两年,铺天盖地似乎只剩下了“负面声音”。

跟行业和大环境有关,因为甲方没钱了!所以今年的广告公司,媒体机构都不好。

但不可否认,从内容传播的角度,只要放大负面就有流量:

现在的话语权,从卖方转移到了更多人的手上。

然而,现在网上很多偏负面的声音就是全部真相么?局部真相的背后,往往也都有这些人的利益诉求。

一个自媒体人或一个媒体团队,每天辛辛苦苦做内容,释放负面是图什么呢?

不能赚钱,那就赚流量呗,然后把流量转化到私域流量,最终导向成交,赚中介佣金。

毕竟,现阶段的开发商那边一心只想卖房,他们要的就是“成交量”。

不管你搞什么奇奇怪怪,他心里的目标很明确: 上客为主,成交为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钱都被中介赚走了?

那这么说来,楼市的钱应该都流入中介渠道的腰包了吧。

现在卖房,开发商不给出3—10个点的佣金,都不正常。

卖一套深圳的房子,中介能拿到十几万,甚至百万佣金,都很正常。

我最近跟某个地产操盘手聊天,他说他们楼盘现在渠道客户占了50%。

如果没有参照,不好分辨50%是高是低。目前的市场环境里,50%就是一个值得标榜的数据了,毕竟他隔壁的对手盘,渠道客户占比接近了80%。

30%的落差,多大的一个利润空间。

开发商前几年就在喊自己被渠道绑架了。如今蛋糕就剩这么大点了,中介还切走了一大块。

特别是让圈外人感到意外的是,似乎不只是开发商忌惮过中介渠道,就连媒体机构的老板也早早预见:

地产媒体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而是中介渠道。

所以,这些都集中体现在这两年,在楼市里发生了急剧且明显的变化,就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产媒体(尝试)中介化,地产中介(彻底)媒体化。

正如字面意思。

媒体中介化,是通过卖房,媒体机构可以拿到开发商的中介佣金。这笔费用比广告投放更为可观,甚至回款更快。

但是,现实比想象的困难得多,房产交易的链条长,从业人员复杂,竞争激烈,水很深。

所以,过去几十年只看媒体说着热闹,但大家最多也就是在心里觊觎一下。

中介媒体化,是今天发展出的主要趋势。

一方面,视频内容制作的技术门槛降低,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红。

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身份的转换。 这个转换,有点东西。

当一个卖房中介,摇身一变成为(自)媒体人,他就可以跟过去被“污名化”的东西切割,拿到一个“专业第三方”的角色身份了。

角色没变,生意没变,人也没变,但称呼变了。

一夜之间,他就从小刘小李变成王老师了。

我经历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在一个样板间里看房的时候,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带着工牌在踩盘,他电话讲得很大声,好像是在说服客户:

“你可别把我当中介,我们不是中介,我们是地产自媒体。”

过去,房产中介给人打电话推销房源,有些人一秒钟都不愿意给他,听到立马挂断。

现在,房产直播间里,他们把房产交易当“知识付费”来做。有些人想问问买房那点事,可能还得要花9块9,19块9甚至29块9,才能听他给你讲半天。

一个房产主播可承接的流量,是传统中介门店的几百倍、几千倍,甚至是几万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某培训师出身的大知识博主全网爆红之后,据说,很多培训师也都来分楼市的蛋糕了。

他们不懂房地产,但懂演讲张力,懂情绪渲染,镜头面前发挥好就够了。

他们在直播间里获得广域的粉丝流量,再引流到私域圈里,最后把客户带到全国各地做成交,赚中介佣金。

只是听说,现在因为楼市话题被很多大平台限流”了,他们的地产直播间,也会熬夜直播世界杯奥运会啥的。熬夜伤身体,而且筛客比以前肯定麻烦多了。

但是,架不住网上流量大,线下依然有成交转化的,号称 一个月能干好几亿!你说吓人不吓人。

老地产人听完都会好奇:

核心团队就只有三五人,还都是讲师出身,他们不懂房地产怎么转化交易呢?

没关系,有外援。

只需要跟当地的房产中介落地合作,你把筛选出来的客户资料交由他们,洗客-带看-成交就好了。

买房,肯定是一个特别费劲的事,涉及到普通人一辈子最大的一笔资金。

但是,不得不说,买房归根到底是一门“伪学问”。

如果你在这里想象着要为“知识付费”,找那些赚你佣金的人咨询问要不要买房,那你猜,他会怎么回答你?劝你别买了等等看,还是说买买买,这套不喜欢我们看下一套。

道理很简单:

永远不要问卖货的人货好不好,永远不要找鬼抓药单。

我们今天的结论似乎出来了:

楼市的钱去哪里了?看了一圈,是不是整个楼市里只有代理渠道在赚钱?有了新工具和新身份的加持,这一波也就房产中介赚到钱了!

这已成为楼市里的共识。

05 房产中介说,没有啊。

真的是这样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谁都知道,现在卖一套深圳新房的佣金不菲。

谁都知道,包括购房者。

“深圳新房佣金表”,现在都成了购房者买房的必备资料了。

开发商朋友说,前段时间他们接待一个客户,一坐下来

第一句话,我知道你们佣金有9万。

第二句话,你们必须返我8万8。

最后一句,不然,这房子我就先不买了。

人狠话不多,句句击中要害。开发商都听愣了,带看的中介当场也懵了。

最后怎么解决?开发商想办法给这个客户补了一个几千块的家电礼包,才把客户返佣谈到8万5,给中介留了5000。

没有信息差赚钱的路子,中介只剩下苦力活。

看你干不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购房者这么聪明,也都是被“教育”出来的。

一些房产中介,这两年一开始就试图在“佣金返点”上发力,卷死同行。

这就出现了一些极端操作,比如为了跟同行卷,他就信口承诺给客户返钱,

结果到最后,承诺的高额返佣根本不存在,或者有的人干脆自己卷钱跑路了,辞职不干回老家了,你能拿他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中介,只是在网上开号卖房, 门槛低,人品杂,还牵扯到大额的真金白银。

一旦遇见个不讲武德的,他真把你拉黑了,把公司注销了,你都不知道去哪里堵他要钱。

今年,我看到一些中介已经放弃深圳新房市场了,主攻二手房。

还有一些路数更刁钻的组织,他们还坚持卖新房,只是把深圳新房以“团购”的形式卖给外地人。

外地客团购有两个好处:一是外地客不知道要求返佣;二是开发商对自己欠佣的概率低,因为是大单。

可见楼市还是那种地方,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06 买房,赚钱吗?

既然说,开发商亏本卖房、渠道返佣卖房、二手业主割肉卖房……

横竖都是亏。

那是不是意味着,现在楼市的购房者才是最大赢家?

买到就赚到?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过去疯狂的时候,大家都说得斩钉截铁。

但现在, 深圳房价几乎跌回了2016年。

有人心里满是困惑,有人心里充满嘲讽,还有人精于计算,给我算了一笔账,

加上各种成本,账面上看,

过去10年内,买在深圳非核心区的朋友,大概率不赚钱。

过去5年内,买在深圳核心区里,也大概率不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倒吸一口凉气。

按深圳年平均成交10万套房算,这10年内,深圳累计成交大概100万套房,非核心区房源的占比70%以上。

如果都没赚到钱,你说大家信心从哪里来呢?

客观上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在整个GDP的比重不可能像过去那么高了。

过去都太夸张了,有机构统计,最高峰时期,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加上关联的家居家装家电产业,在GDP的占比中达到40%以上!

所以才有人说,过去爆发式增长的二三十年才是历史上的小概率事件

那以后按照官方口径,国内的房地产消费要从16%控制到12%。

行业阵痛,对个体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即使如此,楼市的整体规模依然可观,房地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产业,至少有 10万亿的规模。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前段时间,一个业内前辈私信问我近况,我看他状态非常好,运营多年的团队,今年又开始凶猛扩张了。

他说,现在时机正好,我准备大干一场。

我知道他信心不是盲目的,因为他是真金白银在大笔投入,坚定看好这片市场以后的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伊始,在一个难得凉爽的午后,我看到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眼下这“难过”的日子,也许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也总会顺着这趋势,逐渐学会去调整脚步,改变生存的策略。

他们说,别小看这个古老的大行业,房地产。

我想,它总会告别旧的叙事,慢慢翻开新的篇章。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