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邀请陈添裕同志,来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在1953年9月的一天下午,毛主席坐在书桌前,用心写着一封信。这封信随即将被送往福建省永定县,到那个名叫陈添裕的人手上。

陈添裕是谁?他为什么能得到毛主席的亲自邀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定意志

在1928年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遭到又一轮“会剿”。国军出动了湘、粤、赣三省,共计18个团,对井冈山的红军发起猛烈进攻。

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让红军能够继续壮大,毛主席和朱老总最终下了决定,带领红四军转战他处,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长途跋涉数月,一路抵挡着国军的围追堵截。路途虽然艰险,国军的内斗“传统”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便捷。

当时,粤系军阀陈济棠,和老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剑拔弩张,全神贯注地注意着对方的下一步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当口儿,红军就从国军眼皮子底下绕过去,进入了闽西,并成功击败龙岩守军。

这年夏季,毛主席前往上杭蛟洋指导土地革命工作。在毛主席的精心指导下,当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地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毛主席在这期间一直以极高强度工作,每天都恨不得到凌晨才休息。这种工作强度,对身体的负担是很大的,更别提毛主席前不久还生着病呢。

在刚到龙岩时,毛主席就患了疟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得到了治疗,但在长途跋涉中,这种程度的治疗并不能真正使病情好转。

在走了上百里、终于抵达蛟洋之后,毛主席在身体上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现在他又这么拼命地工作,让疟疾复发,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讨论,组织决定将毛主席送去一个安全的地点,让他安心疗养一段时间,再回去工作。

就这样,毛主席带着组织配备给他的一个连的警卫,来到了永定县的牛牯扑村

这里的自然环境很好,确实适合休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毛主席是以“扬子任”的假名活动的,村中居民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知道村里来了个高个子的外乡人。

有趣的是,这个“扬子任”的假名被乡亲们说来说去,不知什么时候就传成了“杨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伙都以为毛主席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主任,都这样和他打招呼。

一开始,毛主席在这里的住处,是一座土楼。这里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陈添裕的赤卫队员。

但是,没过几天,就有粤系军阀进驻在离牛牯扑不远的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杨先生”的安全考虑,陈添裕还是带毛主席去了山下,在那里建了一座小竹楼给他住。

陈添裕也不知道“杨先生”就是毛主席,他只是觉得组织上如此重视的人,一定是有重任在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陈添裕常常把自己都不舍得吃的鸡蛋,都分给毛主席吃。毕竟现在毛主席还生着病,需要多补补营养。

那段时间里,毛主席也没闲着。他每天都要看最新的报纸、读新寄来的信、看着地图分析接下来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病痛难熬,毛主席还是乐观地面对每一天。他在竹楼门前挂了一块竹板,上书“饶丰书屋”,俨然是将这里当成了一处学习的场所。

毛主席还经常往村里跑,和当地老百姓谈天说地,了解民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病情好转些后,毛主席跑得更勤了。他还在村里找了份教书先生的工作,宣传革命。

但是这样的行动,也更容易吸引国民党反动派的目光。

在前去听课的百姓中,有一个叫张克识的,是个地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可不是去听革命道理的,而是想看看这位“杨先生”是何方神圣。

张克识不知道毛主席长什么样子,自然也猜不出杨先生就是毛主席。但他见毛主席举止谈吐皆是不凡,心里认定了对方是我党的大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张克识马上去找到最近的国民党保安团,报告了有关“杨先生”的事。

对这个情报,保安团十分重视,立马纠集起600多人前往牛牯扑村,要把“杨先生”抓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支队伍人数挺多,但战斗力方面还是一如既往地拉胯,毛主席身边的警卫连经过战斗,还是将他们击退了。

但这些国民党反动派岂会轻易善罢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他们就采取了一个残忍的手段——一把火将山上的树林烧了,让我军的一切行动,在他们面前一目了然。

次日,保安团又来进攻,想要靠兵力优势击败我军。见情况不妙,警卫就叫陈添裕赶紧带着毛主席先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毛主席的疟疾又在发作,浑身无力。

陈添裕接下任务,和另一个同志一起,二话不说就让毛主席躺上担架,两人抬起来就疾步离开。

他们的目的地是附近的另一个村子,那里的赤卫队已经了解了情况,他们一到就会有人接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上枪声不断,陈添裕只目视前方,坚决不往后看,一心要将毛主席带到安全的地方。

在走到一处狭窄的山路时,路的宽度根本不足以让担架通过。

陈添裕见状,将担架放到地上,与另一个抬担架的同志对视一眼,然后对毛主席说:“我背着您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看了看陈添裕的脚。在刚跑出来不久,陈添裕就因脚步太快,把鞋子跑掉了。

这一路的路面并不平整,到处是尖利的碎石。

陈添裕的脚已经被磨得血肉模糊,可他像感觉不到疼似的,还在说要背别人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向来不愿将自己的安全置于他人之上,所以他摇摇头,说:“我已经好多了,同志们先走吧,我很快就能跟上来。”

其实毛主席此时的身体状况远称不上“好”,要随后追上大家,更是不可能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添裕一眼就看出了这点。现在,国民党的追兵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追上来,心急如焚的陈添裕干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将毛主席背起来,开始快步奔向目的地。

几乎一步一个血脚印地,经过不知多久的狂奔,陈添裕终于将毛主席安全带到接头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毛主席安置下来后,大家赶紧把陈添裕也扶进屋子,检查他脚上的伤。

在看到那一片血红之后,众人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这得是凭着多强的毅力,才能顶着疼痛、背着一个人跑这么远的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卫生员给陈添裕处理伤口,毛主席不禁感叹:“这次我能脱险,多亏了陈添裕同志啊。”

次日,组织就派人来到这座村庄,将毛主席接走。

“陈添裕同志,这次真的谢谢你咯!”临行前,毛主席对陈添裕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边说,毛主席还一边写下一张欠条,金额是3元钱:“革命一定会胜利。到那时候,你可要记得来找我哟!”

民国时期的3元钱,可不是笔小数目。

毛主席从村子离开后,陈添裕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好像那位“杨先生”从来没有来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那张3元钱的欠条,在无声昭示着那个人的存在。

陈添裕在这小山村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1949年10月,陈添裕看到了毛主席的画像,当时就有些诧异:“主席怎么和‘杨先生’这么像呢?”

后来经过确认,他才知道,“杨先生”就是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此时的陈添裕已经身患重病,实在没有前往北京的力气了。

时间来到1953年的国庆前夕。

毛主席一直记着陈添裕,见他一直没有来找自己,便干脆写了一封信,邀请他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到信后,陈添裕想了想,决定让弟弟陈奎裕去北京。

当年毛主席在他们村,也是见过陈奎裕的。

这次陈添裕还是没能去找毛主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但历史不会忘记他,广大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