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制王朝发展到清代,对臣民的控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集两千年驭人之术为一炉,臣民彻底沦为了“做稳了的奴隶”。

公元1790年,在位已五十五年的乾隆皇帝正大肆庆祝自己的八十大寿,举国欢腾,一片盛世景象。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偏偏有个不听话的大臣上了一封不合时宜的奏折。

从云南丁忧回京任职的内阁学士尹壮图一路上看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事实。

如今的大清王朝已经快腐烂透顶了,各级官僚没有不贪污的,一路上贫民遍地,财政匮乏,几乎每省必有财政亏空,地方已经破产。“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看到此情此景,尹壮图将原因归结到了由和珅颁布“议罪银”制度,所谓的“议罪银”制度,就是大臣犯错,可用银钱抵消,少则万两,多则数十万两,相当于皇帝带头鼓励搞钱。

尹壮图在奏折中力陈“议罪银”制度的危害,还建议皇帝如果不信,可以秘密派人到地方调查,验证自己的话是否准确。

没想到,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看到奏折之后,大发雷霆,怒火中烧,他压根不信或者他不敢相信,自己为之奋斗一生,费尽力气惩治贪污的大清王朝竟然是这样一番场景。

在几经心理斗争之后,乾隆怒斥了尹壮图,想要处理他,又怕惩罚无名,于是就和他打赌,按照他说的做,派人和他一起去各省调查财政亏空情况,来证明尹壮图纯属胡说八道。

但是这次调查却不是秘密的,乾隆下令要提前半个月知会地方官员,让他们做好准备。没有比这更荒谬的,这是一场必输的赌局,尹壮图当时已然明白,皇帝想要的压根不是事实。

于是,在装模作样的调查之后,尹壮图立马认罪,说自己老眼昏花看错了,一顿夸赞皇帝英明神武,大清繁荣昌盛。

乾隆当然不认可,非得让他把全国走个遍,然后又装模作样地要对他免于处罚。事已至此,尹壮图当即告老还乡。

乾隆绝对不是昏君,尤其是前期的乾隆励精图治,仁厚宽大,将清王朝的统治推向了顶峰,当然这个顶峰包括对人民的控制。

乾隆靠着所谓的“议罪银”制度,从全国吸血,这些钱全流入了他自己的私人腰包,各级官僚看到此情此景,甚至主动交纳罚金来讨好乾隆。

他当然知道这项制度的弊端,但是他更认为大清繁荣昌盛,百姓富庶,官员搞点钱肯定轻而易举,所以他对刺耳的进言格外反感。

如果他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他会积极去解决,但是一旦由他人提出,乾隆立刻就会怀疑臣民的动机。

乾隆二十二年,南巡的乾隆两次遇到了拦路告状的灾民,他们衣衫褴褛,都是从河南逃水灾而来的老百姓,他们举报当地官员隐瞒不报,贪污粮款。

这次告御状之前,山东退休官员彭家屏在迎驾时也向皇帝举报了河南的水灾情况,因为彭家屏老家是河南,不免为家乡发声。

乾隆在短时间内听到了三次关于河南水灾的举报,不得不采取措施。

一方面立刻派人去河南调查,一方面对不安分守己,乱提意见的彭家屏极度反感,当然最令乾隆难以接受的还是告御状的灾民,他甚至下令逮捕灾民,拷打审问是何人指使。

调查结果出来了,拷问的结果也出来了。

河南灾情属实,处处卖儿鬻女,调查者还特地买了两个小孩验证真假,结果只花了四百八十文,相当于一只北京烤鸭的价格就买了两个小孩。

拷问结果也出来了,确实有人指使,但指使的是当地的秀才,对于灾情无法无动于衷,才让人告御状。

按理说,结果明晰,直接把当地官员处置就行了,秀才揭发有功,应该赏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乾隆最终却判决不安分的彭家屏斩监候,指使举报的秀才斩立决。

因为乾隆如鲠在喉,派人在这个不安分的士绅家里搜刮出了吴三桂反清时的几页檄文,还在退休官员彭家屏家里搜刮出了一些明末野史。

而县令和巡抚仅仅免职。

在乾隆看来,退休官员就不应该发表任何意见。地方士绅和百姓绝对不能“越级告御状”,哪怕说的对的,哪怕地方官员确实有错,一旦放任告御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地方官员是父母,今天反对地方官员,明天是不是就要反对皇帝了?

而且这样的案件一旦传出去,以后天下间肯定都争相效仿,随意去评判父母官的对错,随意评判皇帝的对错,这比饿死一县百姓还严重。

作为封建统治者,乾隆对任何民间力量都极其警惕,严格限制人民聚集活动,告御状这样以下犯上的行为更是不可接受。

当老百姓的只需要老老实实就够了,如果皇帝主动发现了,那是你的福气。哪怕你是个大臣,胆敢发挥你的主动精神,提出皇帝不愿意的听的意见,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在思想上他兴起了一百多起文字狱,比他爷爷,他父亲加起来都多,《四库全书》的修订更是毁坏的书籍达七千多种,九万多卷,四库一出,中国文化损失掺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乾隆来说,不在于你说的正确与否,你发言,你议论就已经是错误了。

乾隆在这一点上可谓是继法家遗风,商鞅变法后,很多老百姓纷纷议论,有夸的,有说不方便的,商鞅把他们全归为“乱化之民”,全都发配边疆。

可想而知的是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不可能出现什么近代文明,官员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忙着贪污,而所谓的盛世也不过是徒有其表。

安坐太上皇的乾隆还未去世,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就席卷全国,差点推翻了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制王朝,清朝的衰落也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