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出后,阎锡山立即派人进攻我晋东南根据地,刚在延安参加完“七大”的陈赓,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返回上党地区,准备迎战。他指挥太岳纵队配合兄弟部队,打出歼敌近4万的辉煌战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与众指战员们如此卖力、打得这么好,离不开上面传来的那句毛主席原话:你们在山西打得越好,我在重庆越安全。1945年10月中旬,太岳军区主力整编为4纵,陈赓任纵队司令。

由于他们所在的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又靠近陕甘宁边区,所以中央特意接过4纵的军事指挥权,对其进行直接指挥;但陈赓纵队在建制上,还是属于晋冀鲁豫军区系统的。

1946年6月,当国民党军发起全面进攻时,陈赓指挥纵队主力的7个团,南下连胜三场,歼敌2万5千。三个月时间,平均每个月一场大仗,南北两面的敌人被打得不敢妄动。

1947年3月,认清战争现实的蒋介石,放弃全面进攻——同时也是无力再全面进攻,转而改为重点进攻,目标定为山东和陕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北,在敌我10倍差的兵力劣势下,陈赓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军委的直接指挥下,发动晋南战役,缓解陕北压力。此战我军解放晋南25座县城,歼敌超2万,使得胡宗南、阎锡山的联防体系彻底破碎,但这并未直接改变陕北战局,胡宗南部仍未回撤,还在寻找机会。

因此,中央有意调陈赓纵队,回陕北机动保卫延安。当时军令尚未下达,陈赓纵队又刚打完一场大仗,正在休整;恰好陈赓本人收到中央要他到延安开会的通知。

毛主席要陈赓纵队西渡黄河,参加陕甘宁边区保卫战,考虑的是:胡军从南向北来,阎军从西往东打,陕北虽有彭德怀指挥的野战军在,但他还得应对西北方的各路敌军,无法全心全意地应对陕甘宁边区大军压境的危机;陈赓纵队回兵陕北,往黄河两岸一摆,东拦阎军,西堵胡军,可保中央安全,又能增援彭德怀部,可谓一石四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点名陈赓,并非晋冀鲁豫军区没有别的能将和抽不出其他部队了,而是陈赓同阎锡山部作战多年,对胡宗南部又是连战连胜,跟阎、胡二部非常熟悉,好比他们的克星,调陈北上,中央和彭德怀再无后顾之忧。

而陈赓收到毛主席有意调4纵北上的消息,却考虑到全国战局——形势越来越好,自己回师陕北是消极防御。他思前想后,琢磨出两套方案:一套是按毛主席的方案办,北上参与陕甘宁保卫战;另一套是劝毛主席,放自己南下打出去。

陈赓带着少量警卫员,长途跋涉到中央的临时驻地——陕北定边小河村。陈赓到时,毛主席亲自到窑洞外迎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陈赓半是问候、半是试探地亲切说道:“主席啊,你可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你身边的警卫部队太少,武器又不好,实在让人担心。我们纵队的指战员们,纷纷要求过河来保护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闻言一笑,纠正道:“这次就是叫你们过黄河,不过不是保护我,而是保护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好武器就该给你们用。我这里你完全不用担心。”陈赓闻言不动声色,心里却在想:毛主席还是要自己北上渡河,看来他的心意没变,不好劝说啊。

小河边会议原定开7天,主要是研究如何粉碎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向来活跃有话讲的陈赓,在6天会上都沉默着,显得有些沉闷。于是,毛主席在第6天会后的晚上,准备了几瓶酒和几样菜,准备掏一掏陈赓肚子里的干货。

酒是连怂人的胆都能变大的好东西,更何况陈赓是个豪迈汉子。几杯酒下肚,陈赓嗓门大起来,开始说起心里话:“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说完,他就盯着毛主席,看什么反应。毛主席示意他继续讲,自己洗耳恭听。

陈赓接着讲,先是捧了下毛主席,说刘邓挺进大别山、陈粟挺进鲁西南,这都是英明决策;但对自己这个小棋子,却是摆错了地方,不该西渡黄河,应该南渡黄河;保卫陕甘宁的问题,可以就近考虑其他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最后,陈赓还“不谦虚”地评价了一下,毛主席对自己的安排:“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等陈赓说完,毛主席站起身来,表情严肃地大声说道:“好你个陈赓,胆子太大了!”毛主席说陈赓只顾着自己痛快,不想中央的处境,岂有此理!说完还拍了桌子。

陈赓顿时醒酒,大惊失色之余,站起身来不停解释。见到陈赓这副模样,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说:“陈赓呀陈赓,你也有今天。我的一句玩笑话,把你吓成这样,你怕啥子呦。”若不是陈赓醉酒,兴许还不会被毛主席的玩笑话唬到,但谁叫他头脑不清醒呢。

其实,毛主席对陈赓纵队的安排,在陈赓到小河村的当天,就有了其他的想法,只是没正式告知他而已。陈赓的想法跟中央和毛主席不谋而合了。

陈赓这时有些担心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毛主席却要陈赓不要管,说了句老话:“你们放开打,打得越好,中央越安全!” 西进是治标,南下却是治本,谁都知道哪样更好,但做起来是需要大魄力,还需要经历大危险和承受大压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年后,陈赓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厚望,他的兵团跟刘邓、陈粟大军一起,呈“品”字形摆开,给全国战局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我军转为战略进攻,敌军转为战略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