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开国上将赵尔陆诞辰119周年

他怀揣鸿鹄之志,走出书香之家,走向新式学堂,走向广阔革命天地,参加西北革命同志同盟会,参加南昌起义,走上井冈山,走过长征路,穿过了抗日战场的硝烟,经受了解放战争的洗礼,与其说他身经百战,不如说有战争的地方,就有他殚精竭虑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防事业,他忍痛脱下军装,扛起构建国防工业基础的使命,从追随效仿到独立自主,从枪械炮弹到原子弹卫星,在跋涉中挺起自信的胸膛,在攻坚中捍卫民族的尊严。凡他坚守过的地方,必定会绽放出智慧之花,辉映着时代的创造之光。

1955年,赵尔陆被授予上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赵尔陆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就是唯一没有军职却当之无愧的开国上将——赵尔陆。

允文允武的“革命管家”

1905年,清政府风雨飘摇,神州华夏民不聊生。远在一海之隔的东京,孙中山创立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使命的同盟会,50多名山西籍留日学生积极响应,陆续加入同盟会。在这不平凡的一年,在革命气息浓郁的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赵尔陆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因双亲早亡,家道中落,赵尔陆早早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在军阀混战中嗅到了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息。1926年他毅然加入西北革命同志同盟会,又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席卷下接触了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彻底改变局势的途径。在疯狂的“清共”活动中,尚在校读书的赵尔陆同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学生都被列入了“黑名单”。为追随共产党,他独自去南方,辗转到了武汉,通过当时在国民政府任职的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的引荐,加入到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

青年时期的赵尔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时期的赵尔陆

1927年7月下旬,赵尔陆跟随所在部队,在党的指示下经九江直赴南昌,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他个人的第一枪与中国革命的第一枪在此交融。在55名开国上将中,赵尔陆是参加南昌起义的5位上将之一。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转战粤北,又北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赵尔陆便在这“八百壮士”之列。

赵尔陆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连党代表、团辎重队队长,第29团团长,第1军团供给部部长等职。供给部是由经理部改称过来的,主要统管会计、出纳、军需、粮秣、军械、管理等工作。因此,赵尔陆经常接触到枪支弹药,上战场的先进武器都要先经他的手,这也为他日后在国防工业部门任职埋下了伏笔。

1932年4月,红军攻克福建漳州,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赵尔陆一面组织人员设置规章制度,对战利品进行统计造册,防止混乱现象发生;一面继续筹集食盐、药品、布匹等重要物资,发动当地裁缝抓紧为红军赶制军装。他还动员当地工人参军,壮大军队的技术力量,为反“围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赵尔陆参加红军长征。途中,红军来到了海拔4000多米、常年积雪的夹金山。由于物资极其贫乏,将士们仍身着单衣,被冻死在路上的事时有发生。在棉花供给严重欠缺的情况下,赵尔陆通过观察,发现当地产羊毛,于是因地制宜,发动战士们用羊毛纺毛线,编织毛衣、毛裤、毛袜、毛帽等,极大程度地缓解了棉衣欠缺的问题,其后勤管理能力得以充分体现。长征结束后,赵尔陆因后勤事宜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组织也安排他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为他日后的后勤工作铺就了道路。

赵尔陆(右一)在抗日红军大学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尔陆(右一)在抗日红军大学期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尔陆任八路军总供给部副部长,曾赴太原等地筹集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为八路军各部队作战提供了较充足的后勤供应。特别是在雁北战役中,边自制炸药边抗击日寇的事迹,传遍军内,也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解放战争时期,赵尔陆依然保持这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战斗作风,除了指挥大型战役,还亲力亲为负责后勤保障,比较出名的清风店、石家庄、太原战役等,后勤均由他督导。解放战争后期,赵尔陆出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解放华北的战役,这期间几乎全部的后勤工作均由赵尔陆负责,为党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后盾。

从“门外汉”到“武器专家”

经过革命熔炉的淬炼,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曾经的书生早已成长为勇谋兼具、无惧挑战的将军,曾经蕴藉在灵魂深处的风骨早已幻化成铮铮铁骨,擎得起新中国国防工业开局的旗帜,担得起改写我国武器装备落后地位的使命。

新中国甫一成立,赵尔陆就被毛主席召唤,委以重任,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主抓国防工业基础建设工作。虽舍不得脱下军装,但军人素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赵尔陆默默咽下了心里话,领命离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全新的岗位上,赵尔陆从技术、生产、成本三方面管理入手,提出要保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要求各企业对军工产品建立统一严格的规范标准,完全按照图纸和技术标准生产。他统一领导原来分散的军事工业,保质保量地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

1956年,赵尔陆随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参观了当地的兵工厂,意外发现一个秘密,原来苏联援助、兜售给中国的武器,竟是早已被他们淘汰使用的落后装备。这个事实使他真切地感到,苏联在军品技术上对中国的援助是有保留的。赵尔陆心潮澎湃,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国防工业的落后面貌,只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归国后,赵尔陆开始筹划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军工业,而要想让国防事业腾飞,唯有创新和设计。他先是召集一批科研人员,把高学历专业人员集结在一起,再把科研单位和工厂捆绑,取得了这边设计、那边制作的高效率运作效果。1957年3月,在主持召开的国防工业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赵尔陆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作为国防工业和平时期的总方针。经过不懈努力,短短几年内,一批专业研究所和产品设计所成为了后方的有力杠杆。

1949年开国大典上,只有17架飞机的阵容,需要飞行两遍才能完成检阅任务。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上,自主研发的飞机、坦克、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高射炮、榴弹炮、加农炮和战车防御炮等齐上阵,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在55名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阵列中,赵尔陆是其中唯一一位没有军职在身的将军,然而对于他的授衔,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1956年,赵尔陆上将随中国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赵尔陆上将随中国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俗称“一机部”,赵尔陆继任部长,主管民用机械工业与国防工业。上任后,结合此前武器装备维修效率低下导致抗美援朝前线战况深受影响的现实,他调整了军工业方向,把战略方向调整为研制高质量的武器装备。两年后,国家决定要“放一个大炮仗”——原子弹研制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1962年,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党中央成立了15人专门委员会,全面领导原子弹和卫星的研制工作,赵尔陆位列其中。面对周恩来总理明确部署的“先抓原子弹”战略重点,“门外汉”赵尔陆边干边学,带领工作组常年奔波于北京、甘肃和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单位,到各研发、加工、组装、测试现场仔细察看,详细了解试验进度,有效化解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此后,在毛主席观看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影像时,赵尔陆能够随口应答毛主席不时提出的专业性问题。毛主席称赞道:“你现在也是内行了!”

毛主席又一次的肯定给赵尔陆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在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相继取得重大进展后,尚未等中央安排新的任务,他就已经带领队员前往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实地勘察,着眼于加速展开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忠于党和人民——不通人情背后是深情

就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颇有学者风度的将军,在人情世故方面却显得颇为迂腐乃至不通人情。对亲人如此,对家乡父老亦是如此。

1938年,赵尔陆与妻子郭志瑞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将年幼的儿子寄放在老乡家中抚养,不料,不久后孩子就因病夭折。1940年,临盆的郭志瑞面临难产,而肩负指挥战斗重任的赵尔陆匆匆看望妻子后,转而对留守人员交代了一句“为她准备后事吧”,便挥泪上马,一头冲进了烽火中。从死亡线勉强挣脱的郭志瑞虽保住了性命,却再一次失去了孩子,更令她痛心的是,因出血过多感染致终身不育。夫妻二人虽是在革命途中被组织安排结合的,但始终相亲相爱,彼此间没有红过脸,也不曾因此而相互埋怨。他们收养了一个烈士遗孤做女儿,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

赵尔陆与妻子郭志瑞、女儿赵珈珈的全家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尔陆与妻子郭志瑞、女儿赵珈珈的全家福

赵尔陆虽对女儿赵珈珈视如己出,却从不溺爱。在困难时期,赵珈珈有一次因天天吃萝卜而有所抱怨,赵尔陆严厉地说道,“毛主席和周总理每天都还吃一顿粗粮。你到乡下看看,我们吃的是人家农民的年饭……”当晚,他把女儿叫到身边,从文天祥的《正气歌》说开去。多年以后,赵珈珈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时不无感慨: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个共产主义的圣徒,他对我们的要求是做一个坚守信仰的普通人。

赵尔陆将几个侄子外甥都接到家里共同生活,并一律严加管教。上学期间从不允许专车接送,成年后在就业方面也决不插手。他说:“我将你们养大,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以后的道路还要你们自己走,我不会再帮你们。”侄子赵拴龙高中毕业后当了兵,牢记他的教诲,终凭借过硬的政治素养和精湛的军事技术,从普通战士一直做到甘肃省军区司令员。二人创造了军中少有的叔侄将军的佳话。

1958年,山西原平县委书记在赵尔陆大哥的陪同下到北京来找他,想请他为县里批几台汽车和拖拉机。然而,他设家宴热情招待来自家乡的客人,却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了老乡的请求,他说,“我的权力确实不小,但是不能用它来‘开后门’。要是大家都这么干,共产党也就不是共产党了。”随即,他还给出建议照章办事,写材料一步步走程序申请。

在赵珈珈的印象中,父亲有一个行为很令人费解。自授衔仪式后,赵尔陆便将崭新的将军服交给妻子压在箱底小心珍藏,却再也不曾穿过。“荣誉加身难道不好吗?”赵珈珈不止一次地追问。问得多了,赵尔陆终于开口,“死的人太多了,他们倒下的哪个比我差,我算老几?!”赵珈珈这才明白,父亲时时刻刻将烈士装在心里。毛主席听闻此事后赞叹道:真是情深意重。

争分夺秒地推进工作,夜以继日地奔走各地,早已为赵尔陆的身体埋下了隐患,他在原子弹的研发过程中就曾多次犯心脏病、肺气肿和哮喘病,然而,“幸存者”的念头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辜负烈士遗愿,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1967年2月2日凌晨,工作人员来到办公室意欲提醒赵尔陆休息,却吃惊地发现,坐在床边的他已停止了呼吸,夹在指尖的香烟已将其手指熏得发黄。因突发心脏病而骤然辞世,赵尔陆的人生被永远地定格在62岁。

赵尔陆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尔陆雕像

对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无限热爱,对人情世故则铁面无私。这不是赵尔陆一个人的标签,而是那个时代将士们的集体风貌,唯其无私,才能将对党和人民的深情都化作一股股勇往直前的动力,化作虽九死而无悔的默默奉献,化作一滴水融入时代洪流的荣光与骄傲。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年第15期

作者:本刊记者 邓丽君 吕月华

责编:卡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