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新认识营养与非营养的边界——过去,我们认为蛋白质、碳水、脂肪是重要的营养素,膳食纤维则是无法消化的‘无用之物’;但随着认知的转变,膳食纤维已经位列七大营养素之列,肠道菌群则在食物和健康方面扮演着‘桥梁’角色。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被肠道菌群利用,产生活性代谢物,从而发挥健康调节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壹|桥梁

膳食健康新方案

在8月5日举办的“2024生命科学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随着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公众希望保持更多的健康状态,而通过膳食来实现这个追求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陈卫院士表示,国人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吃得营养转变,追求营养和健康是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所以从食品角度科技赋能,为老百姓提供、创制更多的健康食品,产学研界要共同努力推动的。

近几年,随着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在公众认知中不断提升,益生菌及相关产品形成热度颇高的新消费市场。而在陈卫院士看来,“益生菌”这个概念从学术领域出现的时间也比较短,但发展很快,就是因为益生菌对于消费者的健康有促进作用。

“无论是把它做成药,还是做成保健食品,还有普通食品形态的,实际上现在“益生菌+”也是很多,甚至说是无处不在。但是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能够把产品呈现给到消费者,它的技术含量其实非常高,是包括微生物学、营养学在内的多学科合力的结果。”

作为研究食品的学者,陈卫院士坦言不仅仅是要关注食品对象,也必须关注人体的机能。健康食品需要更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食品营养与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

从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中,其实我们就会发现,人类肠道中数以万亿计的肠道微生物,即肠道菌群,实则深入地参与到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与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息息相关。

贰|作用

益生菌何“益生”?

医学界早有研究,若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引发代谢紊乱、胃肠道疾病、免疫失调,甚至神经系统疾病。而平衡的肠道菌群能够利用膳食纤维作用于人体器官,缓解结肠炎、Ⅱ型糖尿病,以及多种非传染病风险。

那么到底益生菌到底对人体消化系统,尤其肠道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科学论证的逻辑又是什么?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王刚教授则向《多肽链》表述:目前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合理服用益生菌,对维持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平衡免疫,减少腹泻、便秘等肠道疾病的发生是有效的。

人类90%以上的健康问题都与肠道微生态有关,因此有益于维持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益生菌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有益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益生菌发挥益生作用的机制而言,王刚教授表示更多情况下,益生菌需要通过肠道菌群间接地发挥益生作用,服用益生菌后肠道内产生的有益健康的效应物质,很多是被益生菌调节后的肠道菌群产生的。

当然,益生菌发挥作用,也受到宿主的遗传背景、生活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每个人肠道微生态的个体差异,服用同样益生菌株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王刚教授亦表示,尽管有临床数据支撑这样的功能,但毕竟临床研究纳入的志愿者数量有限,益生菌产品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市场的检验,通过更大范围的消费者、更长时间的服用效果反馈来确认。

需要强调的是食品级益生菌不是药,不像药一样具有速效、显效的特性,这也是食品级益生菌安全无副作用,可用于日常膳食补充的前提。

在“2024生命科学创新大会”上,《多肽链》也向NMPA高级研修学院特聘讲师、药学研究专家孙亚洲请教关于消费者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益生菌产品的“方法论”。

孙亚洲认为益生菌产品和药品还是不一样的,从个人经验来说当胃痛、腹泻情况比较严重,无法忍受,则需要一些药物干预;如果一般性的腹痛腹泻不适,很可能只是饮食失调、营养失调、菌群失调等原因导致,通过益生菌或饮食调整就能解决。首先要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这并不能单纯依靠药物。

叁|标准

“好菌”的甄选

随着益生菌相关产品的市场大爆发,越来越多的益生菌产品和品牌杀入市场,各种营销话术也是乱花迷人眼,那么消费者究竟要如何甄选益生菌产品?产业界又该如何规范行业发展,同样是产学研界需要面对的挑战。

实际上,在国内学界,江南大学很早致力于推动益生菌的产业化应用,打通产学研融合堵点。陈卫院士也一再表示,鼓励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大学校园里,高效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沟通协作,以及创新链、培养链、产业链、需求链的对接。

目前,江南大学益生菌菌种库中共保存2.5万多株菌种,覆盖了人体肠道,传统发酵食品,母乳等多种来源。目前,相关菌种已“走”进拜耳等健康保健行业的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落地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大学菌种库的2.5万多株菌种,种质资源覆盖可用于食品的菌种目录上的所有菌种

针对消费者如何甄选益生菌产品,王刚教授给出的方法是“看产品中的菌株(成分)功效是否经过明确的科学验证且产品中是否含有不低于起效量的活菌”。

益生菌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同一株益生菌在人体内发挥益生作用很可能并不止通过一条生物学途径。

此外,同一株益生菌在不同的人体环境中发挥的益生功效也不尽相同。如果是不同的菌株,那效果和作用机制更会有很大差异。

因此益生菌产品的有效性很难有一个简单、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王刚教授表示关键还是要看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科学数据,看有没有清晰、明确的生物学机制,甚至要看真实世界研究的结果。

这就需要研发者提供足够的科学数据和证据。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产品中菌株的编号,查询对应的科技文献、专利等支撑材料。当然这种判断方法对消费者的辨别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也正因为此,市场上的一些益生菌产品会采用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活菌数的多少、配料表中益生菌种类的多少来作为宣传的切入点。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科学的评判依据。

一款益生菌产品的活菌数固然重要,必须要求产品中某个菌株的活菌数不能低于该菌株对应的起效量。这个起效量需要研发者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来证明。

目前我国针对益生菌产品中最低活菌数也有一些标准,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菌株起效活菌数不尽相同。总的来说,益生功效越强的菌株,人体所需要的起效活菌数越低。因此,产品中的活菌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此外,一个产品中的菌株种类也不是越多越好。一款好的益生菌产品一定有其益生功效的明确定位而不是大杂烩,而这种明确的定位是其由产品中益生菌株的明确益生功效决定的。

益生菌产品中不同菌株的配伍也是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论证的。

最后,任何安全的食物服用也不能过量。部分具有较强益生功效且在肠道内能增殖的益生菌株,并不需要非常大量的摄入就能发挥明显的益生作用。因此合理的服用剂量是很关键的。

两年前,拜耳就与江南大学合作推出了几个益生菌产品,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但其实这些产品是经过了诸多的试验证明和安全性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研发负责人李晓萌向《多肽链》表示,拜耳的益生菌产品,都是在临床做双盲测试来证明其功效的,同时还在东南亚国家做了热带地区的稳定性测试,在安全性、稳定性上表现良好。

“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企业,都需要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以事实为基础推广产品”,李晓萌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涉及数据信源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或作者认为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