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央广网报道:八月初,记者连续几天登陆国家博物馆的微信小程序,再点击参观预约页面后发现,七天内全部都显示约满,根本就没办法进馆参观。

每天排队进国家博物馆里去的游客,他们又是怎么预约上的呢?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外随机采访了三十位游客,发现只有两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预约进去的。而其他28人都是通过找黄牛加价进的博物馆。

破坏公信力的博物馆

1、对于记者的采访,有网友质疑:另外两位声称自己是正规渠道预约进去的游客,可能只是是胆小,担心遇到查票,为了避免麻烦说是自己预约的。这镜头还是偷拍的,记者要是扛着摄像机,怕是人人都说自己是正常预约到的。

2、不单是国博,知名的省博物馆,在这个暑假普通人也都很难预约到,一放票瞬间就没有,或者app卡主,反正最后你基本上预约不到。但你找某些旅行社或者黄牛,人家就有办法帮你买到。在抖音上有网友留言,免费的国博自己最终花了百元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底的某天国博馆的大厅

3、评论区网友质疑:

“大家猜猜黄牛是怎么预约上的”

“黄牛会不会与馆内工作人员约好时间放票?”

“博物馆都很难约,然后黄牛手里就一直有号,咱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只有一个答案,内外勾结”

这些评论获得不少点赞,其实之前有报道说黄牛是利用了刷票软件,但网友似乎并不认可这个说法,退一步说,但是技术上难道就没有办法?

线上可以验证码、人脸识别、通过大数据限制不正常账号预约次数,线下可以打击黄牛,还可以发布放票数量,预约成功人员的年龄段、地域大数据统计消除公众疑虑。但相关方做了哪些?

免费的是最贵的

1、即便是免费进去了,难道就幸福感爆棚了?很显然进去后面对的将是拥挤的人群,参观体验暴降,参观者的人文素养熏陶想在这种环境下提升难度挺高:人声鼎沸的参观环境,以打卡为目的的参观者,打扰了真正对文物遗产文化内涵有兴趣的参观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另一方面,过多的参观者增加了文物展览的隐患,过多的参观者,导致展览放人力难以应对:比如2022年陕西考古博物馆开放第一天就被涌进来的游客破坏了11处,彩绘漆箱和千年地裂喷砂遗迹被游客触摸甚至划刻; 虽然文物尽可能用玻璃保护,但在人员过多时,一些基础设施仍然难以避免被破坏,2023年1月三星堆博物馆中,游客打架甚至导致玻璃展柜中的文物翻倒。

3、免费导致非参观者 无意中占用真正参观者的资源。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相对不热门博物馆,有的人把这里当做纳凉地,有的人把这里当做一个休息的地方,他们其实对文物并无兴趣,只是百无聊赖,找一个能舒服待一会儿的地方。

免费的往往最容易不被珍惜,真正的参观者无形中也在内心降低了对这些文物的重视。

设置一个心理门槛

博物馆免费是有政策文件的,2010年四部门下文,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

时至今日,需要黄牛预约的免费博物馆,已经偏离了这些功能。

你带孩子去参观,需要通过地下灰色交易的方式购票,入门前这个消费已经消磨了你对接受优秀文化和国民教育的期望,你进去后,又跟随着堪比小吃街的人流茫然的蠕动。

事后,当你回忆参观博物馆这个历程,你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神圣感,还能留存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项公共设施,热门的 博物馆不妨试一试: 采用适当的价格而不是免费, 有效 调节 资源,避免被无效浪费;后台 一票一人对账,避免可能存在的微腐败;门票收入 还能一定程度补贴博物馆的基础设施,这其实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全民的文化交流。

免费的大锅饭,结局一定是所有人都吃不上满意的饭。

不盲从、看世界,从现在开始

珍爱老桃,顺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