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光明网

  【

文化中国行

·一线讲述】

  编者按

  瞧,蜿蜒屹立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长城,历久弥坚!

  这些年来,在各地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城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有序进行,长城的保护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这份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感受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长城的守护者,看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让长城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用脚步丈量城墙

讲述人:北京市延庆区石峡村长城保护员 刘红岩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段长城绵延520公里,是全国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

沿着长城脚下的山谷小路,就能来到我生活的地方——石峡村。抬头远望,能看到巍峨绵延的城墙。环视乡间,处处显示着长城文化元素。这个村落与长城的特殊情缘,在悠长岁月中静静流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山岭长城。新华社发

我是石峡村一名普通村民,但我更喜欢自己另一个“不平凡”的身份——延庆区首批长城保护员。自2019年5月正式上岗以来,这份职责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周五天上山巡查,橙色马甲、鸭舌帽、垃圾袋和长柄夹是标配。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一趟巡查下来需要走10至20公里的山路。未经开发的山路有时坡度达到40多度,但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步伐,路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像是我的老朋友。

我工作的区域大部分属于长城未开放段,这里吸引了不少“驴友”前来探索。虽然能够理解他们的爱好,但生命安全非儿戏。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提醒私自攀爬的游客注意安全,引导他们原路返回。此外,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长城墙体有变化,我和同事们会立刻拍照上传到长城巡查数据库,请后方的研究人员查看是否有安全隐患,为长城的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在攀登天津黄崖关长城。新华社发

早年间,有些村民会拆长城砖盖房子,也会有小孩子随意攀爬、推翻城墙。但同时,还有默默守护家乡长城的村民,把掉落的长城砖一块块地搬回长城。后来,村里成立了长城保护协会,越来越多的乡亲加入“长城保护员”行列,共同保护长城。

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们收到回信后都万分激动,更多了一份坚持下去的动力。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长城脚下,用脚步丈量每一段城墙。因为我深知:守护长城,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变“抢救”为“预防”

讲述人: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 张斌

嘉峪关,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长城防御体系完整,本体类型丰富,地域特征明显,在西北土质长城中具有典型性。然而,风沙、雨水等自然因素,以及周边区域农业耕种、城镇和工业建设等人为因素长期影响着长城的保存状况。

我在长城边出生,长城伴随着我成长。在25年的长城保护工作中,我参与了长城资源调查和长城保护修缮等重大项目,见证了长城保护工作由过去被动式的看守保护,逐步转变为主动式的研究保护和科技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肃嘉峪关开启“夜游”模式,为游客带来全新的光影体验。新华社发

对嘉峪关土质长城而言,抢救性保护是“头疼治头、脚痛医脚”的紧急保护手段,对长城本体的干预较大。而预防性保护能通过有效的监测、评估和可逆性措施调控干预,抑制外界环境因素对长城本体造成的危害,阻止或延缓长城本体的最终劣化,使长城承载的各类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有效保存。为此,从2020年开始,我们创建了“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保护”的长城保护工作模式。

今年,我们配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长城保护研究所长城巡查工作内容为蓝本,开发建设了长城监测预警平台(甘肃试点站)和长城监测云手机App。同时,我们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长城保护志愿者。人多力量大,我们将一起用实际行动宣传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实现“长城全线浏览自由”

讲述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哲

长城横跨我国15个省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墙壕遗存总长度超过21000千米。如何采集、处理和利用全线连续图像和翔实三维数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道最难解的题。

这些年,无人机的快速普及让长城全线连续三维数字化成为可能。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使用无人机低空拍摄手段,开展长城全线连续实景三维数据采集。截至今年5月,我们已采集到200多万张平均厘米级分辨率的连续实景图片,覆盖6000公里长的精华段墙体及其附属设施。借助摄影测量软件对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就能够获得长城的三维立体模型。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建的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意味着我们初步实现了“长城全线浏览自由”。

采集实景三维数据,可以获知遗产病害的分布情况。例如我们基于2019、2024年前后两次实景三维数据,发现甘肃长城的显著历时性变化,并结合沿线盐碱指标采集,摸清了病害分布规律。利用好翔实数据,还可开展多种全线统计、跨地域比较研究,如对墙体陡峭度的调查比对等。有了大数据,我们还可能获得一系列新发现,揭示隐藏的长城资源,认定濒临消失的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拍摄的长城。新华社发

此外,应用于博物馆展陈、公众数字展示,也是遗产数字化的应有之义。在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由12600根数控升降柱状体组成的沙盘可快速变幻出各地的长城地貌,直观展示选址智慧、病害特征、侵蚀过程等,成为“镇馆之宝”。

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让我深深明白:数字化是多功能的,可支撑长城保护工作从资源调查、病害监测到公众展示的全流程工作。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长城遗产大型数据资源突破了以往各地碎片化信息采集的局限性,将带来新的文旅增量、新的遗产认知、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手段。

拉起智慧“防护线”

讲述人:山东淄博淄川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文物保护科副科长 高炜

第一次见到齐长城是在2019年,我到淄川区太河镇工作的时候。高山之上,齐长城宛如一条巨龙,震撼人心。

齐长城横跨山东半岛,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淄博段齐长城,位于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交界线上,是齐国南部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为这段古老长城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由于年代久远,齐长城长期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齐长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早已融为一体,因此保护难度不小。

以往,齐长城巡护主要依靠我和同事们进行。淄川区有456处不可移动文物,除日常文物巡护外,我们还承担着文物保护管理研究、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博物馆运营等诸多事务,巡护压力较大。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巡护容易发生危险——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迷路了,好不容易走下山,车辆爆胎了,情绪几乎崩溃到极点……

2022年,淄博市开发了“淄博齐长城”智慧巡护系统,淄川区按照每公里一个人的标准,从齐长城沿线村落选拔设置了43个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对域内15段共43.11公里齐长城遗址的全覆盖监控与管理。智慧巡护系统为巡护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家可以实时通过手机进行高效的人工巡护工作。巡护员在实地巡查过程中,能即时记录和报告齐长城的状况。另外,该系统还开发了线上卫星图斑对比功能,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双巡护。

“淄博齐长城”智慧巡护系统的成功实施,不仅为齐长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多部门合作,推动智慧巡护系统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成为长城“活地图”

讲述人: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落和平

今年是我从事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第20个年头了。我最自豪的点,就是熟悉固阳每一段秦长城的位置和特点。

走上这条路,说来也是机缘巧合。2004年,上级文物部门对固阳秦长城康图沟段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那时的我只是固阳县文物管理所的一名临时司机。天天听工作队讨论长城,我慢慢开始对这些墙体、烽燧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门外汉”开始,我一点点学习和摸索。

2006年,包头市启动固阳秦长城调查工作,我自告奋勇参与调查。在近一个月的徒步调查后,我不仅了解了固阳秦长城全境的实际现状,还掌握了摄影、画图等业务技能。很多人不理解我,当时作为临时工的我一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块钱,哪里值得这样辛苦?但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乐在其中。

2007年,国家启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我再次投身其中。经过一年多的野外实地调查,文物点由原来的三十多处猛增到一百五十九处,摸清了固阳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规律和现状,我因此成为别人眼中的“活地图”。

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路走来,我历经不少艰辛。2021年初,我在工作中不慎摔倒,右手腕骨折。当时正值全市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为了不耽误工作,我戴着护具配合市文物部门跑遍全县六镇各文保单位,终于圆满完成了工作。

现在,我想把长城知识传递给更多人。一有时间,我就去给人们义务讲解长城文化知识,被游客们称为“金牌讲解员”。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董城、王冰雅、宋喜群、刘茜、赵秋丽、李志臣、高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柳江、王瑜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4日 07版)

[ 责编:张璐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