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二战”题材的书特别感兴趣,但从一个犹太小女孩的角度,讲述在“二战”期间“安稳度过”的故事就显得和战争有点“格格不入”。
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家破人亡比比皆是,不论在战场上牺牲还是被无辜杀戮,对于存活下来的人都会造成巨大的伤痛。
但是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家庭的流浪故事,没有渲染苦难,小女孩安然熬过战争。
我对儿童文学了解不多,小时候不识字,爱看“小人书”,连猜带蒙看得津津有味;后来识字后就找各种“名著”来看,一半是“虚荣”(那么多“名著”都看过了哦),一半是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它们是“名著”。
如今的小孩,给台手机就玩得不亦乐乎,给本书就分分钟看不下去,儿童文学的生存空间更窄了。但是,儿童文学永远有存在的必要,让他们看得懂、喜欢看,才能领略阅读的乐趣。
《只是个女孩》是利娅•莱维的自传体小说,针对儿童读者进行改编,还增加了插画,很适合十岁以下的小孩看。
书本说的是什么故事呢?
利娅•莱维出生在比萨的一个犹太家庭,一家五口(她有两个妹妹)住在都灵。
在1938年到1943年,犹太小孩被赶出学校,父亲丢了工作,全家人被迫在几个城市之间辗转流离。
1943年,德国占领意大利,犹太人从“区别对待”变成抓捕送去集中营。父母把她和妹妹们藏在修道院,改名换姓,以非犹太人、孤儿的身份逃过了迫害。
1944年,罗马被盟军解放了。她后来才意识到,她在“二战”期间没有受到歧视和迫害,是因为有父母与老师竭尽全力地保护,她太幸运了。
六岁,她刚上完一年级,父母告诉她不能再上学了。幸运的是,当时的犹太团体组建了一些犹太学校,让她可以继续上学。
但在犹太学校不太一样的是,我们不能去体育馆,不能去公共图书馆,也不可以报名参加任何兴趣班,甚至夏天都不可以去海边或者去其他度假胜地。
她在犹太学校读到三年级,家里没钱了,父亲去米兰打黑工,一家人去了米兰。
墨索里尼不仅把犹太人从办公室赶了出来,他还告诉所有人:“谁都不许雇佣犹太人工作。”
没多久,父亲在米兰的工作没了,一家人去了罗马。
她的爷爷是一名军官,在战争中牺牲,证件上印着“特殊优待”,但这个待遇到头了。
警察上门收走了他们的收音机,因为政策规定“犹太人家里不能有收音机”。
保姆玛丽亚是基督教徒,一直在他们家工作,几乎是家庭的一份子,现在也必须离开,因为政策规定:基督教徒的非犹太人,不能为犹太人工作。
墨索里尼下台后,战争还在继续,情况变得更坏了。其他国家都在逮捕犹太人,但他们心存侥幸,毕竟罗马有教皇在。
德国人说,不会伤害在罗马的犹太人,交换条件是犹太人交出五十千克的黄金。他们翻箱倒柜,把金项链、金手镯找出来……东凑西凑,总算凑够了五十千克黄金。
此时,她11岁,刚读完初一。父母把她们送去乡下的修道院寄宿,显然,父母在没有孩子的拖累下也容易逃命。
我们和修女达成共识,绝不对外人说我们是犹太人;我们会用假名字(德国人把所有犹太人的姓氏都记下来了),而且我们还要像寄宿学校里的其他小女孩一样做祷告。
父母没猜错,德国人果然没有遵守诺言,开始搜捕犹太人了。父亲在逃命路上经常画画,后来还成为了画家。
很多人拖儿带女逃到修道院,她的房间本来只有五个犹太人,现在挤进了三十多个。
直到一天,她突然听不到枪声,也没看到上空飞机飞过。外面的世界突然一片欢腾,有人在大喊:“我们自由了!”
妈妈拥抱了我们,但只抱了一分钟,就转身和修女们,还有其他所有藏身在修道院里的人们拥抱。
之前,从没有人敢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现在所有人都彼此交换真实姓名,讲述着自己的来历。
他们跑出去看看,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城市插满旗帜,士兵们挥手问好,向小朋友扔巧克力和糖果。
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但那个家已经被战争摧毁: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燃气……
她去打水,看到水井那里很多人在排队,她和小朋友互相泼水玩。
自由,让我感觉重新拥有了整个世界,这种想去哪儿就飞奔去哪儿的感觉美妙非凡。
后来,他们拿回了收音机。一天,她给广播台写信,开头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广播台,我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把信拿给妈妈看,妈妈撕掉了。
我是犯了什么大错吗?即便是我写错了什么,难道不能修改吗?
但是,妈妈的表情并不严厉。
只见,她欢快地把碎纸片抛到空中,就好像狂欢节时扔彩纸一样。
“你不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笑着对我说,“你只是个女孩,仅此而已。”
《只是个女孩》于1994年获得意大利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之一艾尔莎•莫兰特奖,2023年获美国巴切尔德奖。“成人版”连续多年入选意大利高中推荐阅读书目,这本书是“儿童版”。
“有了现在这个版本,孩子们将能够很好地认同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和他们同龄的小女孩。我去掉了最悲惨、最悲伤或最复杂的部分,用他们能理解的词语,向他们传达一个简单但为人忽视的真相:孩子就是孩子,全世界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无论国别、种族。”(本书作者:利娅•莱维)
对历史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就是同谋。
文章结尾最动人,“你只是个女孩,仅此而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孩子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将一直拥有、且永远拥有选择成为谁的自由。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