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喵~大家周四好呀~

因为节气的缘故,这个月我的身体受影响比较大。想到去年的惨痛教训——因为在不合适的时间去了不合适的地方,大病一场,整个下半年身体基本都是废掉的状态。于是今年我早早就下定决心在家休养,8月份给自己设置的KPI就是“好好活着”。用“一个月啥都不干”,换接下来半年“活蹦乱跳”,简直划算爆了好吗。

然后在这摆烂的半个月里,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想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先来说说工作。我的工作需要即时响应,基本上客户要找我,马上就得回复。单个项目的执行周期比较短,基本上执行的那几天,每天都要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以及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这样的状态我已经过了整整5年多,可以想像,只要涉及工作,大部分时候都是神经紧绷的。

这个月因为我的目标是“活着”,所以我看待很多事情眼光都不一样了。比如以前客户让马上去执行一个指令,我及时回复客户了,但是负责做这件事的小伙伴没有马上响应,等下客户再来问“怎么还没做好”,我就会有点着急。还比如几乎每个项目执行过程中都会有“突发状况”,以前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虽然我表面上也是很平静,看起来从容地一边安抚客户和伙伴情绪,一边解决问题。只有我自己能够觉察到,我内心其实是有一些波动的。

这个月因为贯彻“好好活着”,真的,面对啥事都淡定了很多。事情没变,还是那些事,但我没之前“上心”了。发生状况了就解决嘛,反正在我心里,具体的任务安排下去,在收到反馈之前,这个任务就算“别人”的了。我不会在心里一直挂碍着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天!这是什么了不起的发现!!我发现原来我90%以上的心力都是被这些事无巨细的“上心”耗散掉的!!!

因为原本的情况下,我要考虑每一个细节尽善尽美,还想让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人内心都舒服,有冲突的时候还要给大家提供情绪价值。这个月因为“爱咋咋吧,反正别影响我活着就行,我不能把自己累生病了”,我好像完全从这些具体的事情、具体的言语中抽离出来了。

这些问题全部以抽象模型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

这些问题不再是“某某很着急,一直在催,但是结果没有落实,我该怎么办”,而是抽象成类似于“客户不理解一个不可抗力的变化,我该怎样帮助他调整预期”这样的问题。一旦抽象成了模型,就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了。

然后,这些没有被“榨干”的心力去了哪里呢?

它们全都变成了灵感。

我不是很早之前就说想要写一本“把我在亮心所学的智慧让更多人看到”的书嘛~因为太想写好、想要看到的读者有“哇塞”的感觉,又有流动的感觉。平时推文啥的我是可以接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因为这本书被我寄予厚望,就一直卡着动不了笔。

因为最近精神上放松了很多,我就自动有很强的意愿来写这本书。每周都写一点,完成一章再回头来打磨,已经在稳步前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还想通了很多事。

比如,我在17、18年认识了很多做自媒体写作的朋友,现在大部分都已经不更新了。大家又回到了之前的生活状态。我发现以“变现”为目的去做内容,按照框框条条去创作,看什么赛道容易接广告就做什么,短期来看似乎受益不错,时间长了真的会非常痛苦,很难坚持。

真的,没有热爱,为了“目的”去创作的话,每个字榨取的都是作者的心头血。我也经历过一阵“爆炸式输出期”,那是在2017-2018年,当年还在知乎。后来很多人去做短视频、去其他平台,我自己也知道当年写火的题材,换个平台接着发、视频化接着发,数据也会不错。但就是不想动。

当年在这里卡了很久很久,也有一些自我评判和自我怀疑。诸如“我是不是其实能力不行”、“我根本就不适合长时间创作”、“大家都这么努力地去做视频/去新平台了我会不会掉队”之类的,最终如你们所见,2019年我开始彻底远离公众号的商业化,就完全随心而写,才持续到现在更新。

我最近想通的点是,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压根就不是技术,不是你怎么写作怎么拍视频,而是你是不是打心底里热爱分享。觉得“我好喜欢”、“不行这么好别人也一定要知道”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超级旺盛的分享欲,不需要啥技术,充满热情的文字和图像,本身就已经足够感染人。文字和视频只是媒介,本质上来说,是创作者的能量通过这些介质传递给所有观看的人。

又回到开头的那个发现。为啥我最近几年很难有新的、旺盛的分享欲,就只能不咸不淡地小范围分享?——因为那份时刻神经紧绷的工作,已经把我的活力都耗散完了啊!

这么一分析,突然又感觉自己潜力无限了。对工作放松一些心态,先好好把书写了,完成之后后面感觉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想通了一件事。

之前为了提升自己提问的技术,专门学了一整年教练的课程。“问题库”里面攒了很多参考问题,也有了完整的方法论和逻辑框架,但实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好像总是很难恰如其分地问出那个“完美的问题”。

我最近终于发现,我之所以做不到像丁老师提问那样“切中要害”,是因为我还没有修炼到老师那种程度的慈悲心。

每次有人来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内心OS都是“我怎样提出一个完美的问题,让对方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问题简直是太棒了”。而老师看到的是在纠结中、痛苦中、愤怒中、悲伤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还有困住他们的念头。

老师的心在别人身上,想的是怎么帮助这些人从自己的念头中松绑。我的心在自己身上,想的是怎么问出来一个惊天地的绝世好问题。

这是我一时半会儿学不会,需要花大功夫去修的地方。

所以我们经常说,修行其实修的就是那颗心。人活着,也就是活出自己的心。做事情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的是心力,而不是资源、技术,资源和技术是为心力所调用的工具。

这颗“心”到底是什么?我很难通过精准的文字来描述,不过这个月我大概有了一些感知。

我发现神经紧绷的状态,即使自己已经习惯了,其实无形中是会把心力消耗殆尽的,以至于没办法做任何更多新的富有创造力的事情;我发现“对工具烂熟于心、拿着知识宝典”和真正的高手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心态是自己炫技还是慈悲心;我发现内容创作的精髓根本就不在技术,而在于热爱生活、热爱分享的心。

哈哈哈哈我感觉我还可以再多摆烂一段时间。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帮喵点个“在看”,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我们下周四14:00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