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个人成长的话题。

我最近经常在短视频上冲浪,短视频刷多了,除了被转转、探探、陌陌几兄弟反复骚扰,还有躲也躲不掉的王志文。

营销号们通过《天道》、《黑冰》、《青瓷》三兄弟,拼命向大家剖析高人是怎么思考的,高人是怎么说话的,高人是怎么办事的。

我一时恍惚,就觉得王志文,时而入世,喝茶下棋搞定颜若水;时而出世,隐居古城五台山论道;时而犯事,牢狱之中谈人的三六九等。

话说这三部里,《天道》评分最高,也是被解读剖析最多的,但我并没觉得《天道》特别惊艳,就比如文化属性是什么?

他就像是“要打造流量池,通过内容营销实现用户下沉,激活社群经济,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字确实都认识,但也就仅仅是认识。

而无论是在 《天道》还是在《遥远的救世主》 ,文化属性 又像是数学公式,只要强行插入,就能推倒出结论,直接推动剧情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积极、主动就强势?消极、被动就弱势?与其说是一种分类方法,不如说是一种PUA的表达方式,故弄玄虚的显摆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这么看,跟先装高人再卖课的营销号还真挺配的。

但有一说一,《天道》里丁元英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还是挺值得分析的。

01

系统思维与目标思维

通常我们怎么扶贫? 给钱呗! 就像《乡村爱情2》里,王长贵、谢广坤他们忙前忙后,就为了招商引资,找王大拿投资。 但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来,让我们看看《天道》里的丁元英是怎么玩的。他说了,“扶贫的不是我,是你们自己。”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把每个家庭变成小作坊,生产元器件,一环扣一环,只要生产正常,厂家付款,村民们就能赚到钱。这不,贫困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丁元英的这招正好符合芒格说过的,“从长远来看,具备系统思维的人会比只注重目标思维的人走得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芒格认为,目标思维是以一个特定的目标为导向,‌而系统思维则涉及到更广泛的思考和行动框架。‌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目标思维像西医,只能治标,系统思维像中医,可以治本。

是不是比文化属性简单易懂多了?

但越简单的道理就容易是陷阱,就比如减肥,如果你想减肥10斤,这就陷入目标思维了,系统思维则会考虑如何养成每周运动四次健康饮食的习惯,习惯养成了,肉就减下去了。

再比如扶贫,目标思维是招商引资,找个“救世主”帮村民富起来。结果呢?象牙山庄建起来了,王大拿破产了,干过力工、干过美发、还养起了狗,谢广坤、刘能、赵四还得继续招商引资,找下一个“救世主”解决问题。

系统思维是治本,赋予村民赚钱的能力,《天道》里丁元英设计的赚钱系统,有没有他,这套系统都会正常运转,也就能根治贫困问题。

发现了没,系统思维其实就是建立一个系统。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系统,然后靠系统的力量解决问题。

既然系统思维这么厉害,那咱们怎么开始呢?我给大家推荐一个邪招——抬杠!

02

“抬杠涨能耐”

我不是出版了一本《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嘛,其中提到了“先入圈再出圈”的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模型就是“抬杠”的成果。

首先,咱们得明白,要想抬杠,得先有杠可抬。所以,第一步,全盘接受一个理论。在品牌增长这个大舞台上,最经典的理论就是“定位”。

我就全盘接受了“定位”,然后形成了“成为第一”的模型。

然后我就抬了第一个杠,光定位就能增长?定位以后怎么办?

就像我在《》里提到的

定位以后,除了砸钱投广告反复洗脑,没有其他落地方法。

当时正做脉脉,想着学习LinkedIn,定位职场社交。 职场社交算是新品类吧,成为品类第一,符合定位吧,然后呢? 只能投广告,像脑白金一样反复洗脑,让用户记住脉脉是职场社交平台,最后,消费者记住的是职场社交,还是脉脉?

营销问题愣是变成了哲学问题。

这倒是符合“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50%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经典广告理论。

遇到问题,正好可以抬了,定位不是缺了落地这条腿嘛,咱就帮里斯、特劳特接上这条腿。

不就是投放嘛,看起来复杂,实际也确定复杂。

结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21天记忆法,当时就一激灵,记住一个陌生品牌不就是记住一个单词吗?

然后就围绕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拆分出了内容和渠道,再复杂的营销,再新奇的推广,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内容与渠道的结合,要不是内容容易传播、容易记忆,可以降低渠道成本,要不就大力出奇迹,像脑白金、恒源祥一样,反复洗脑,迫使用户记住。这就是营销的第一性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解决内容和渠道还是不行。制作个传播力强的内容并不难,只要符合“又萌又可爱,又黄又暴力”,传播力就强,但传播力强,对品牌增长就有利吗?当然不,如果传播力是标准的话,也就不存在翻车事件了,品牌增长内容的关键是正确,正确与目标用户有关。于是有了最小化目标用户1.0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叫1.0?因为还有2.0,在1.0中,“喜好”极为复杂,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关系紧密而规模不大的圈子,这就是“先入圈再出圈”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到这里,终于抬出《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了,这本书的框架“抬”自最小化目标用户1.0,也“抬”自《引爆点》。

在应用《引爆点》过程中,我发现引爆就是个概率问题,流行爆发力和持久程度与引爆之前有关,也就是引爆前的圈子,圈子关系越密切,爆发力越强,圈子的确定和运营支撑起了《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的核心框架。

当然,“先入圈再出圈” 也不是终点,依然很多可抬的空间:

真需要文化属性吗? 怎么确定小众人群? 如何破圈增长? 于是有了社交式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到了这一步,再回头看?

这是定位吗?这是不是在解决品牌增长问题?

这是不是适用于更多品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这是不是用系统思维解决增长问题?

笛卡尔说“怀疑一切,找出真理”,可作为天津人,我更愿意用 相声里的“抬杠涨能耐”。

先复制再抬杠,这就是一种天道。

关注“ 杨泽l社交式增长 ”,我将一边分析牛人,一边以lululemon、Yeti冷藏箱、德祐湿厕纸、宝宝馋了为案例,分析如何在细分群体里寻找赚钱的机会。

杨泽是谁?

·《潮流:品牌引爆、出圈背后的秘密》、《产品冷启动》作者。

·就职过互联网大厂,曾负责脉脉、Totok等多个细分市场产品从0到1增长工作。

·资深品牌架构师。对外经贸大学、阿里巴巴UMIC课堂、36Kr Eclub特邀讲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虎嗅、techweb专栏作者,曾出版《精益营销第一课:产品冷启动》

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