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战役第一阶段的反击,属于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面对的是装备优势之敌据守的比较完整的坚固阵地体系。
与半年前秋季反击时相比,敌方防御阵地又有显著增强。
以韩军防守地域为例,其主要防御地带(第一防御地带)已依托重要制高点及其他有利地形建成一系列核心阵地(主阵地);这些阵地相互连接,构成一条主要抵抗线。
1、第一阶段作战的艰难性
在主阵地火力有效打击范围内,还向前方伸出许多支撑点,作为前哨阵地,用以保障主阵地的安全。主阵地之后的山地反斜面,控制有较大的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主阵地作战。
前哨阵地利用阵地上普遍构筑了坑道或半坑道工事,结合大量地堡群,并以盖沟、堑壕和交通壕相连接,形成层层设置、明暗结合、真假混杂,能四面作战、独立坚守并能相互支援的坚固据点。
阵地前沿,设置了若下道铁丝网,多者可达十几道;铁丝网之间埋设大量地雷,有踏雷、绊雷、跳雷,包括爆炸、燃烧、照明三个种类。
阵前、阵中的火力组织尤为严密,各种轻重火炮和步兵自动武器成三层配置,越接近阵地火力密度越大。炮火和步兵自动武器普遍进行了标定试射,构成宽广的压制地带,还预先制订了射击力案,发现情况可立即射击。
在美军据守的阵地上,常常将3~5辆坦克放列于阵中,作为机动火力点。
没有设置固定坦克的,也预先构筑了若干条可供坦克通行的道路,一旦打响即刻出动坦克增援。总之,经过长期经营,特别是经同志愿军一线部队半年多来连续不断的攻防对抗,无论是韩军,还是美军,其阵地编成、工事构筑、火力配系、障碍物设置都大有长进。
对这样的阵地防御之敌展开攻坚作战,对于装备总体水平仍处劣势的志愿军来说,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2、第一阶段作战何以进展顺利?
第一阶段作战进展顺利。
东线攻坚第一仗,是第67军第201师第602团对金城以东科湖里东南山的攻击。战斗于13月21时44分打响,主攻连6分钟即攻入敌阵,至翌日拂晓,全歼守敌韩军第8师1个加强连。
接着,连续4昼夜打敌反扑,先后歼敌1331人,将韩军1个团打得失去了战斗力。志愿军部队自身伤亡870人。
该阶段,投入作战的第60、第67、第23、第24军部队,共对20个点目标进行了29次攻击。其中,第60军对7个点攻击14次;第67军对4个点攻击6次;第23军对3个点攻击3次;第24军对6个点攻击6次。
攻击目标多为连、排级前沿支撑点,敌方防守兵力不大,但失守后投入反扑的兵力较多,最大可到营规模,仅第60军、第67军部队攻击的目标,就遭到敌方2个班至2个营兵力的113次反扑。
这一阶段作战侧重于锻炼部队,取得攻坚经验。全部29次攻击,除1次强袭未成、3次守敌逃脱外,其余均获成功。这主要得益于战前准备充分。
第60军第541团战前准备概括为“两个克服、三个掌握”,即克服“粗枝大叶的急躁情绪”和“认为准备工作是无头无边的松懈情绪”,掌握“一切从困难、最严重处着想”“在时间上宁可提前,不要推迟”“在数量上宁可多准备,不能少淮备”的原则,实际上,这也是各参战部队的普遍做法。
战前准备的重要一环是方案准备。
当时流行两句话:“由上而下地贯彻作战意图”,“由下而上地制定作战方案”。
制订作战方案的通常做法是:
“军、师确定攻击目标、作战手段、战斗的步骤,统一时间和部队使用等;团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营以下有具体贯彻执行的方案。”
所有方案都要逐级上报审查批准,未通过的一概不得实行。通过这样层层把关,很好地弥补了下级指挥员战术素养不足的缺陷。
作战方案形成后,还要进一步组织侦察和各种战术技术准备。
参战部队各级指挥员和小组长以上的战斗骨干都要到前沿看地形,并通过沙盘推演、图上作业,对方案作反复推敲。实战中,凡按以上做法进行充分准备的,攻击都比较成功。
第602团打科湖里后反映:“有人问道怎么打的,战士说和演习一样。”
第一阶段作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炮火支援相当有力。
如攻击科湖里东南山之战,步兵只投入1个加强连,参战火炮却达123门,相当于十几个炮兵连。加上打敌反扑消耗的弹药,共发射82毫米口径以上炮弹77196发。攻坚中,守敌2小时内除1门迫击炮打了18发炮弹外,其余炮火全被志愿军炮兵压制,毫无还手之力。
5月16日,中央军委来电指出:
“目前停战谈判仍在拖延,何时能停战尚难判定,因此,我们在朝的作战方针仍然是坚持过去所提出的‘长期的稳扎稳打’的方针。”
鉴于苏制炮弹补充较为困难,加之敌装备、工事均有加强,危害加大,“必须准备粉碎敌较去年十月规模更大的反扑,各种弹药均须作长期打算。为避免反击时开口太大,持续时间拖长,弹药发生困难,陷于被动起见,最好是将战役反击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即每一个步骤大体上以一个兵团为单位,于当面之敌中选数点反击之,时间可在七天至十天,然后看情况再动。敌不进行大的反扑,我即以另一兵团在另一地段上反击,敌若进行大的反扑,我则乘敌反扑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大量歼灭、消耗敌兵力。这种打法使我们更加主动些,更持久些”。
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战役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在兵力使用和弹药消耗上从长计议,以保持反击作战在整体上的可持续性。
5月25日,第一阶段作战结束。经14天战斗,共歼敌3个连、22个排,毙伤敌3895人,俘敌238人,志愿军自身伤亡1608人,敌我伤亡之比为2.6:1。
不过,这一阶段志愿军攻击的20个目标中,夺占后巩固下来的只有2个:
一是第67军打下的科湖里东南山及江湾地区,面积1.5平方公里;再一个是第60军打下的1089.6高地东南山梁(鱼隐山以南2公里),面积仅0.5平方公里。
这表明,对敌坚固阵地的攻坚,一次性夺占容易,而要达到长期控制,仍是相当困难的。
3、战场对谈判桌的影响
夏季战役第一阶段虽为小打,可对停战谈判的影响却不小。
美国官方战史记述:
“5月上半月很平静,此后敌人发动了一连串从连到团规模的有限目标进攻,其中18次是营或营以上规模的进攻。尽管前线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但仍无迹象表明共产党军队要将战争的规模扩大为全面的攻势。他们似乎主要是打算集中攻占前线一带的制高点,以改变他们在战场上和板门店谈判帐篷中的形势。”
显然,美国人也看出,志愿军此次作战与板门店谈判有着相当的关联性。
就在志愿军发起第一阶段作战那天(5月13日),美方谈判代表在板门店提出关于战俘问题的“反建议”,声称要将不直接遣返的朝鲜籍战俘“就地释放”。
这实质上是对战俘的“直接的强迫扣留”因而遭到中朝方面坚决反对。
12天之后,即志愿军第一阶段反击结束那天(5月25日),美方谈判代表态度明显软化,转而表示“联合国军”司令部愿意在下述四个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
同意将不愿遣返的朝鲜战俘移交给遣返委员会;延长解释时间;解释期限期满后将不愿遣返的战俘的处理问题移交给政治会议解决;同意采取投票方式通过遣返委员会的决议”。
这实际上基本同意了中朝方面对“不直接遣返的其余战俘”的处置意见。克拉克就此写信给金日成、彭德怀,称美方这个方案迎合了中朝方面的条件,是美方“以完全的诚意所能提出的最高限度”。
美国大使还奉命在莫斯科对苏联外交部长交了底:这是美方为达成协议所能作的最大让步。
战场上的情况与谈判帐篷里发生的事情在时间上如此对应,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巧合。
3、李承晚的“愤怒”
美国决策层作出以上妥协决定,事先并没有与韩国李承晚当局通气,相反,他们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完全把李承晚蒙在鼓里。
朝鲜战争期间,李承晚当局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但对李承晚这个人,美国当局是既不喜欢也不信任。
美国官方档案存有一份杜勒斯当年写的备忘录,里面有这样一段刻画李承晚的文字:
“李承晚总统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神经高度紧张的他,表现得时而极度失望,时而自鸣得意。他仍有很强的意志,脑子里一直有三个念头:
(1)继续掌权;(2)在他领导下统一朝鲜半岛;(3)报复他恨了一辈子的日本人。”
艾森豪威尔出访南朝鲜时,杜勒斯曾建议他尽量少与李承晚谈政治问题,“到了非谈不可的时候”便直接向其表明:美国不会冒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危险而用武力帮助韩国实现统一朝鲜的目标。
5月25日11时,美国在板门店宣布妥协方案,在此前1小时,克拉克才向李承晚通报了此事。
据克拉克记述,当李承晚听到美国方案时,表情就像遭到“惊雷轰顶”一般。
他恼怒地说:
“美国人不能影响我,我们将决定自己的命运;当前,我不能向艾森豪威尔总统保证我的合作。”
但李承晚的震怒并不能影响美国人的决定。
美国战史写道:
“虽然与敌人达成停战协议有失去朝鲜战争中最坚决支持者的危险,但美国仍决心竭尽全力结束这场战争。”
从这天起,参加板门店谈判的韩军代表就不再出席所有的会议。直到停战协定签署,谈判帐篷里再也没有韩军代表的身影,顶替其位置的是一名泰国将军。
4、何以发生在金城?
中国领导人对停战谈判的最新动态进行了认真分析。
5月30日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出席,彭德怀、邓小平列席。会议决定“同意关于敌方新方案可以接受的意见”,并于6月1日晚电告金日成。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决策层并没有对朝鲜战场上正在进行的反击作战下达任何新的指示,显然,基本方针依旧是谈归谈、打归打,在没有最后达成协议之前,军事上的一切仍按预定计划进行。
正在筹划和准备夏季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志愿军领导人根据谈判斗争形势的新发展提出:下一步作战可打得更策略一些,对重点打击对象作适当调整。
6月2日,邓华、杨得志等致电各部并报中央军委,指出:
根据目前的形势和板门店的谈判,为使此次战役打得更策略一些,和使我新入朝的部队迅速开赴一线得到锻炼,故目前反击打击对象主要是李伪军,应坚决打击,求得大量杀伤歼灭其有生力量,对英国等仆从国军队暂不攻击,对美军亦不作大的攻击(只打一个连以下的)。但原定之作战准备仍应进行,以便必要时再打。不管任何敌人,凡是向我进攻就应该坚决打击彻底粉碎之,请各兵团、各军根据原作战计划适当修正并报志司审核。
志司还决定,第二阶段反击主要方向由西线转到东线,主要作战任务由第20兵团担任。
6月4日,第20兵团召开作战会议,研究调整部署,制订下一步作战方案。即将离任的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政委张南生和新到任的兵团同令员杨勇、政委王平都出席了会议。到会的还有所属各军军长,以及前来观战的第3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副政委杜义德等。
杨勇、王平是5月19日到达第20兵团部驻地台日里的,初到时主要是熟悉情况,尚未接手指挥,因而本阶段作战方案仍以郑维山为主制定。
截至此时,郑维山担任第20兵团代司令员已近一年时间。
杨得志描述郑维山:
身高不过一米六七,干瘦干瘦,貌不惊人,但打起仗来,看他的阵势,没见过他的准认为他长得身高体壮,巨人一般。有人形容它是属“干电池”的,表象干巴,内里能量却很大。
夏季战役开始前,郑维山接到即将轮换回国的通知,这意味着此仗将是他在朝鲜打的最后一仗。
自到任那天起,他就对本兵团正面因敌军锲入而形成的宽20多公里、纵深近10公里的金城突击部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一直打算条件具备时动手削掉这个突出部,将金城以南防线拉直。
这次志司将反击作战重点转到第20兵团方向,给了郑维山实现其设想的机会。
5、郑维山坚持的作战方案
在兵团作战会议上,郑维山提出经过反复思考的方案:
在第一阶段小打基础上,第二阶段扩大作战规模,以攻取金城突出部一线重要阵地为目标,为下一步收复整个金城地区创造条件。
具体作战部署:
以第60军、第67军分别沿北汉江两侧实施攻击,集中力量打击金城以东及东南的韩军第8、第5两师,各攻取它一个团的阵地——在北汉江以东,以第60军攻取883.7及949.2一线高地;在北汉江以西,以第67军攻取座首洞南山(美军称“十字架山”),同时准备粉碎美韩军2个师以上兵力的反扑。为加强攻击力量,以独立第33师(原属第12军)配属第60军作战,以第68军第203师配属第67军作战,第202师为兵团预备队。
将北汉江两侧沿江地带作为该阶段作战主战场,有几个好处:
一是沿江一带交通条件不好,不便敌军机械化、摩托化机动;二是敌我双方阵地相距甚近,志愿军攻击部队可依托现有阵地准备和实施进攻;三是第60、第67两军并肩作战,可在战术上和火力上密切协同。
按计划,首先以第60军在江东发起攻击,尔后视战况发展,再以第67军在江西发起攻击;第60军发起攻击时,第67军对当面之敌采取牵制行动,分散敌人兵力火力。如此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既可避免两军同时进攻与敌打成僵持,又可使两军行动遥相呼应,形成合力。
这个方案引起争议之处,是攻击将以大规模潜伏方式发起。
郑维山设想,为缩短攻击部队的冲击距离,达成作战突然性,战前须将人数超过3000人的攻击部队秘密开到敌方阵地前沿前数百米处潜伏下来,以便攻击发起时能以最短时间冲入敌方阵地,达成出奇制胜。
郑维山在作战会议上谈了这个设想后,会场上顿时鸦雀无声。显然,许多人对这一做法存有疑问和担心。
这时,邓华打来电话,称志司研究了第20兵团报来的方案,认为打883.2和949.2高地的条件不成熟,请兵团考虑是不是不要打。但郑维山决心已定,他坚定地说:“这一仗一定要打,错了我负责!”
第60军军长张祖谅、第67军军长邱蔚发言赞同兵团方案,表示有信心完成本军的作战任务。第60军在第五次战役中受过重大挫折,所属第180师损失惨重,很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来。志愿军总部和军委调整该军领导班子,将老军长张祖谅从国内调来接替韦杰重新担任军长,又调在该军任过师长的王诚汉、赵兰田分别出任副军长和副政委。
全军上下正憋足了一股劲儿,准备打个“翻身仗”。10天前,第180师打“方形山”获得成功,部队士气正旺,同时也了解了敌军阵地、工事情况和防御特点,积累了敌前潜伏的经验。这段时间,第60军一直在琢磨对预定目标的攻击问题,当然不会放过打这个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的机会。
所以,当郑维山说“错了我负责”后,张祖谅立即表示“我和你共同负责”。
郑维山把手一摆说:“不要你负责,你只管打你的,错了,有一个脑袋顶着就够用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