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

改革,如同一场春风,激荡着中华大地的生机活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不断写下震撼人心的东方传奇,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新境界,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续写下更多“春天的故事”。

自然资源部肩负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重要职责,围绕党中央部署的经济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迎难而上,破局开路,健全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行改革之道、革烦苛之弊、开创新之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建久安之基: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粮食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件件桩桩,连着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始终充满忧患意识。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彰显着治国理政的远见。

作为粮食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的守护者,自然资源部不断健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深化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管理,筑牢安全发展之基。

民以食为天,地为粮之本。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让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布局更优化。

一项项硬举措,守护着18亿亩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聚焦稳住总量、优化布局、压实责任三项任务,抓好严控新增、盘活存量、严格执法三个环节,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牢牢守住了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

然而,现实依然严峻。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耕地总量由减转增的基础还不牢固,实施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补充耕地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耕地保护面临一系列挑战。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问题,对加强耕地保护和改革完善占补平衡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自然资源部认真学习领会,从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高度深刻理解党中央决策部署,改革完善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改“小占补”为“大占补”。按照“国家管总量、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建立分级负责、职责明确、监管有力的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加强补充耕地补偿激励,调动各方补充耕地积极性。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严格质量审核把关,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占用耕地质量水平。一项项改革措施夯实大国“耕基”,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矿产资源是“工业粮食”,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然而,矿产勘查开发投入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对政策供给的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依赖较大。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矿业市场低迷,社会资金投入意愿不强。持续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是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客观需要。

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后,2023年,自然资源部持续加大矿业领域政策供给,针对交易规则、出让收益、勘查开采登记等环节出台一系列矿政管理新政,鼓励矿业投资,促进矿业市场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部印发《矿业权出让交易规则》,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实施《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明确将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方式由取得矿业权时一次性确定,改为主要在矿山生产时按销售收入逐年征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发布《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的通知》,明确探矿权人开展综合勘查,无需办理勘查矿种变更(增列)登记,采矿权人可直接勘查上部和深部资源,无须新办探矿权,支持鼓励矿业权人综合勘查、“就矿找矿”。印发《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优化协议出让范围、调整探矿权延续扣减面积比例和扣减基数、延长探矿权保留期限、完善竞价规则,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体投资找矿勘查积极性。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为保障矿产资源安全夯实法治基础。

密集的政策供给瞄准了矿业全生命周期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为全社会参与和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注入强劲动力。

2023年全国基础地质调查投入同比增长19.6%,紧缺战略性矿产勘查投入同比增长33.6%。2023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矿产勘查资金同比增长18.4%。找矿行动取得积极进展,新发现4个亿吨级油田和4个千亿方气田。我国矿产勘查回暖迹象明显,市场信心进一步恢复。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一半为发展,一半为守护。自然资源部编制《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建立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制度,强化海域管理和海岸线保护,加强海岛保护与管理。

对“向海索地”说不。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审核新增围填海造地项目,并强化用岛项目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2023年7月至2024年5月全国范围内发现并制止涉嫌违法填海16处、约3.83公顷。

红线、底线、安全线,自然资源改革从问题出发,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牢牢把握主动权。

谋长远之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在擘画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观大势、谋大事”。

国土空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载体。空间规划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之一,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2018年党的第十九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实现“多规合一”。

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

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推进“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农业、生态、城镇各类空间布局,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勾勒出美丽中国的空间蓝图。

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进行了系统性、重构性变革,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统一了从调查、规划、用途管制到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的用地用海分类标准,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作为底数底图,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建立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数、线、图”一致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202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这是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标志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实践成果。规划对新时期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优化方向、“3+N”主体功能分区、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等作出一揽子部署,提出构建承载多种功能、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随后,在2017年北京、上海总体规划已批复实施的基础上,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约83%的市级总体规划和84%的县级总体规划获批准实施。

“三区三线”勾勒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底版——

“三区三线”是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三条控制线的陆域围合区域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46%,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空间如同树根,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脉所在;农业空间如同树干,支撑起民族发展的未来;城镇空间如同树冠,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为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贡献了“中国方案”。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从无到有、从土地到空间的历史突破——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覆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土地计划管理和用地审批改革不断深化,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改进基础指标分解方法,实行计划分类保障,落实要素向优势地区倾斜,进一步增强省级统筹能力,保障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出台系列要素保障政策,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合理用地用矿用海,改进优化用地报批,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不断提高审批效率。

2023年2月以来,自然资源部审批通过重大项目用地预审401个,涉及用地110222.04 公顷,涉及投资47442.52亿元;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945个,批准用地236713.45 公顷,涉及投资77658.09亿元;批准先行用地254个,批准用地11037.7251公顷。报国务院批准用海项目58个,批准用海面积约21377公顷,涉及投资约6822亿元,以要素保障之“进”,助力发展大局之“稳”。

行长久之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殷殷期望化为强大动力,自然资源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有关部署要求,健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制度,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利用模式,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策略之一。自然资源部全面加强自然资源节约工作,持续推进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地方广泛深入探索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盘”出新空间。自然资源部围绕盘活利用存量用地持续创新,聚焦低效用地再开发,从规划统筹、收储支撑、政策激励、基础保障4个方面支持15个省市的44个城市(区、县)试点探索创新。严格开发区节约用地要求,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修订发布工业、光伏发电站、石油天然气等5项土地使用标准。2012年以来,全国“地耗”下降接近45%。

“增”出新动力。自然资源部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坚持既算“增量”账、更算“存量”账,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计划指标配置与处置存量土地挂钩,有效调动了地方盘活存量土地的积极性,走出一条优先使用存量土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不断完善,累计建成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50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开展95个绿色勘查示范项目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陆续发布125种矿产资源“三率”指标标准,遴选发布了8批共1011项次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资源利用逐“绿”而行。

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新突破。坚持节约优先、存量优先,出台优化养殖用海管理、规范海上光伏发电项目用海管理政策文件,不断规范行业用海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印发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政策文件,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转变;发布核电温排水、海港码头节约集约用海标准,持续推动海洋资源高效化、集约化利用。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秦岭深处、长江沿线、洱海湖畔、祁连山麓的串串足迹,都印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保护修复的浓浓情怀,这其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是一以贯之的重点。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正在建立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科学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首批设立的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5个国家公园生机盎然。对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加快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战略格局。自然资源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三区四带”为主体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自然资源部围绕“三区四带”统筹布局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各类生态要素,按照流域等相对主要的自然地理单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以“中国山水工程”为引领,自然资源部统筹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福建厦门,经过长期系统治理的筼筜湖成为国内少见的中心城区红树林生态湿地景观带,实现了从臭水湖到“城市会客厅”的生态蝶变。

在山城重庆,为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山水工程,渝北区全面关闭铜锣山矿区采石矿,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在山东老区,沂蒙山山水工程东汶河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整体修复涵养水土,上游下游联动治理、山上山下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沂蒙老区再焕新颜。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将再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面积700万亩以上,再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90万亩以上,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整治修复海岸线400公里、滨海湿地30万亩。

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护民生之利:维护资源资产权益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对于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3月1日,自然资源部明确“二三二”原则,正式启动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监管协议示范文本》《关于延续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政策的通知》《关于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完善拓展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功能,充实“政策工具箱”。

试点工作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各试点地区合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719宗,宗地面积达13138.76亩,成交金额达185.2亿元,入市土地累计带动产业投资规模达1441.57亿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达39645个,累计增加工资性收入达11.39亿元。

通过改革,试点地区探索建立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在入市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奠定了基础。试点地区乡村产业土地供给持续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强,农民腰包更鼓、获得感更足。

产权明,则主体活、要素活、市场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的新要求。

破题、解题,出卷、答卷。自然资源部从产权入手,以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为重点,以落实产权主体为关键,以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为基础,为自然资源资产查清“量”、确好“权”、算好“价”、厘清“责”,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不断完善,自然资源“家底”更清楚——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不断完善,统筹推进林草水湿专项调查,实现一张底图管空间管资源。组织开展全国自然资源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等技术,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立体化统一管理,形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一张底版、一套数据。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提速增效,产权保护更有力——

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革持续深化,全国设立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综合窗口1.2万多个,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全国2100多个县市实施“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竣工即交证”“抵押即交证”,累计颁发632.3万本证书,惠及1454万企业和群众。深化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改革,累计办理26.8万件业务,涉及金额3736亿元。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更新汇交全面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扎实推进,121个宅改试点地区圆满完成登记颁证任务。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式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规范有序开展。

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国家层面,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根河等5个国家重点林区实现完成公告登簿,为湿地、森林资源有效监管、严格保护和所有者权益行使提供产权支撑。地方层面,江苏、山东、江西等20个省份完成52个自然保护地、134个河流湖泊、31个森林、2个湿地、1个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1个无居民海岛等共计221个重点区域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淬炼“真经”,资源资产权责更明晰——

顶层设计明确方向。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着手构建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责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针对什么是所有者职责,首次提出“主张所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落实权益”五方面二十个字的核心内涵;针对如何行使所有者职责,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由谁管—有什么—值多少—怎么管护—如何配置—收益怎么实现—如何监督—对谁负责”的管理链条,并谋划建立委托代理、清查统计、资产核算、储备管护、资产配置、收益管理、考核监督、资产报告等管理制度,为试点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重要制度取得突破。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行使模式,自然资源部直接行使一部分,委托地方政府代理行使一部分,分别编制各自行权履职的自然资源清单,明确权责边界,在试点范围内,第一次针对每一项自然资源资产确定了产权主体,回答了总书记提出的“所有权人不到位”的问题。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摸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探索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此基础上,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链条和制度框架,强化整体保护、推进配置创新、拓宽“两山”转化,有效维护和落实了“所有权人权益”。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基础更扎实——

在全面总结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为基础,以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为抓手,以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为落脚点,从明晰产权、整体保护、合理利用、摸清家底、完善监管等方面,将试点成熟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成果,加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又添新例,“两山”转化路径更宽阔——

江苏省常州市郑陆镇整理资源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山东东营开展盐碱地生态修复及生态产品开发经营……各具特色的“两山”转化“方法论”,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

蹄疾步稳的扎实推进,改革举措串点成线,框架结构日渐清晰,一个更为系统、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号角。“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决定》锚定关键领域,凸显改革锐度。

征途如虹,浩荡前行。展望未来,自然资源部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改革蓝图,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扬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新的起点,新的部署,新的出发.......

文章转载: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